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大家好,我们是华夏方圆学校2002班的节气播报员,袁裕景和王妤心。
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的是二十四节气之“清明”。
“清则气清,万物皆明”,故谓之“清明”。每年的4月5日前后,也就是4月4日至6日,斗指乙或太阳到达黄经15°之时,即为“清明”。清明是春天的第5个节气。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此时,冬天已去,春意黯然,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万物皆显,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我国南方地区此时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已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气温上升,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全国大部分地区改变了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
清明时节是仲春、季春相交的时候,天地间万物成长。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亦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北方旱作和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人们纷纷挽起袖子,卷起裤管,下田抢晴播种早播。大江南北,到处是一片春耕大忙的景象。
古时候,五天为一候,一个节气十五天,所以划分为三侯。一年365天为72候,与24节气相对应。
每个节气的“三侯”是根据当时的气候特征和一些特殊现象分别起的名,用来简洁明了地表示当时的天气等特点。
今年的清明是从4月5日开始,到4月19日结束,一共15天。那么清明三侯又是什么呢?
一候 桐始华。桐,是指白桐花。“桐花开,清明到”。桐花一开,春天的繁盛就要逝去了。
二候 田鼠化为鴑。鴑是指鹌鹑类的小鸟。清明的暖意,会让田鼠爬出洞穴觅食,但灿烂的阳光又让田鼠不舒服,很快回到地洞。鴑则喜爱阳光,从洞里爬出来活动了。
三侯 虹始见。清明雨水多,雨滴大,阳光照在雨滴上,折射出不同的颜色,形成了绚丽的彩虹。
清明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它不仅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清明节”。“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这在二十四节气当中是唯一的。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不仅是大家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节,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为了纪念他的随从介子推,把他去世之日定为寒食节,命家家户户在这一天禁止烟火,吃寒食。后来,春祭改在了清明节,人们便把寒食和清明合二为一了。
清明节是我国的法定假期,人们在这一天都会去扫墓祭拜先祖。“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 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 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和鲜花等。新中国成立后,人们还会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远足踏青,亲近自然,也是清明的习俗。这时,大地一片绿意,细雨迷离,花枝摇曳, 大人小孩,三五好友,踏青游赏,荡秋千,放风筝,欢快至极。在古代,放风筝时,古人会在风筝高飞后,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而去,以此期望疾病、霉运都随飞远的风筝而离去了。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大家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用不同的美食,迎接不同的节气,那清明时节要吃什么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习俗。青团颜色青绿,甜糯可口。吃青团呀就像它的名字,寓意团团圆圆,同时也是为了纪念我们的祖先,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现在就请大家跟我们一起来体验亲手制作美味的青团吧。
在我国北方,清明节又有吃馓子的习俗。 馓子在古时叫做“寒具”,是一种针对清明节这天制作的食物。北方的馓子以小麦面粉为主,南方的馓子多以米面为原料。馓子的外形像个蝴蝶结,代表红红火火的意思。
“清明雨,谷物齐,要把食物吃进肚子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些地方,清明节这天要吃“乌饭”,又叫“五色饭”、“清明饭”,寓意子孙发达昌盛。
相同的节气,各个地方不同的习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于清明节气,我们了解了它的由来、三候、以及一些传统节日文化与习俗,那么有关清明的古诗词,你知道哪些呢?
清明节气最著名的一首古诗就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了。
宋代诗人王禹俏也创作了一首经典诗词《清明》。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首最欢喜的清明诗,来自北宋诗人程颢的《郊行即事》 。
清明时节桃花艳,灼灼其华美姿颜。
泉水欢畅山迢迢,暖阳相照草连天。
杜鹃盛放最灿烂,云霞灿烂歌翩翩。
但愿你走进大自然,欣赏美景福绵绵。
祝大家清明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