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义。这版课标中对语言文字的定义是这样描述的“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线上线下关于新课标的学习讲座听了很多。最近几天来到河南郑州进行国培,河南名师郭文祥老师也为我们带来了关于新课标的讲座。但郭老师的讲座和我以前听的讲座都不一样,郭老师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切入,郭老师认为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的逻辑起点,语文教学要长在语言文字上。
郭老师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简要讲解了什么是语文教学要站在语言文字上。这首诗的主题很明确,意思也容易理解,似乎没什么要讲的。既然是送别朋友,那么注意力应该都放在朋友身上,诗人为什么会注意到天气,注意到环境。为什么会写“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安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东连玉门市,西接敦煌市,敦煌以西是茫茫沙漠,黄沙漫天。诗人的朋友离开渭城后就再也看不到清晨细雨打湿路边尘土的景象,再也看不到客舍边清新翠绿的杨柳。想到这些,诗人心中满是担忧,这才写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亡羊补牢》是郭老师讲的另外一个例子。郭老师说,题目不是随便取的。把亡羊补牢拆开是两个词语,可以用哪些词把这两个词连在一起?
因为亡羊,所以补牢。
即使亡羊,也要补牢。
如果亡羊,就要补牢。
这些关联词都是可以的。
此外,还要想明白养羊人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刚开始丢了羊他不补,后来又补了?丢了不补,说明他的关注点在丢的那只羊身上,看到的是过去;后来又补上,说明他的关注点在没丢的那些羊身上,看到的是未来。
《亡羊补牢》这篇课文的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从前有个人”,表示时间的词语是“从前”,而不是具体的历史朝代,由此可见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古人善于用虚构的故事讲道理。补完羊圈后“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用“从此”而不用“后来”,因为“从此”强调的是“此”的价值,强调的是做这件事的意义。
在语言文字上有收获,在语言文字中明白道理。
这样的课程设计看起来容易,其实不然,教师必须要深入研读教材,具有广博的学识,把学生放到心里,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才能慢慢积累经验,有所发现。郭老师的讲座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门,这扇门的后面是一个我未知的世界,不断探索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