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道远而学无涯,深耕耘且广积粮。”
为了更好地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精神,促进数学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实践的研究,增强教师在统计量教学中对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提升工作坊成员及学校教师的课堂执教能力,发挥和提升工作坊的辐射和引领作用,2023年3月30日上午,重庆市第四期领雁工程小学数学姚奇教研工作坊相聚合川区钱塘小学,开展了以数据意识为主题的课堂实践专题研讨活动。
本次会议在工作坊主持人姚奇的带领下,由工作坊成员李瑜主持,工作坊全体成员和钱塘小学全体数学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过程中,钱塘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陈健致辞,对工作坊成员的到来表示真挚的欢迎,并由衷地感谢工作坊为老师们搭建学习的平台,同时介绍了本校的教育教学理念——“生活化教育”的缘起与发展。
工作坊成员——合川区钱塘小学杨惠喻老师和四年级的孩子们一起,为我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的课例展示《平均数》。杨老师以学校特色课程“篮球活动”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生活经验,引出计算平均数的需要。
课例展示后,听课的老师们有感而发,分组讨论了自己的收获、疑问和思考。
集中交流前,工作坊成员杨惠喻老师,介绍了自己执教的《平均数》一课的整体思考。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手,观察、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难点。杨老师先通过设计两位同学PK投篮情境,引导学生将数与形相联系,借助形来解释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讨论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最后在练习部分,尽可能地寻找生活中的平均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在练习中渗透防溺水教育,融合学科育人价值。
钱塘小学数学教师代表和姚奇工作坊成员,集中交流了对本堂课的感悟。
- 钱塘小学数学学科工作坊——张茂书
这节课通过活动的故事题材展开教学,环节紧扣。活动故事引入平均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在公正的次数下比总成绩,能代表整体成绩的数,来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突出了重点,特别是能联系身边的题材讲出总数量和总份数的具体概念。如果能在“移多补少”环节,出示教具,让学生直观展示怎么移,移多少的过程,会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平均数的由来。
- 钱塘小学数学学科工作坊——张小青
杨老师执教的《平均数》这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重难点突出,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探索了找平均数的不同方法,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堂有实效的课。
- 钱塘小学数学备课组——唐端
这堂课教学设计紧扣新课标,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现实情境中去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师生有效互动,在教学中融入德育的因子,构建了一堂愉悦和谐的精品课。
- 钱塘小学数学备课组——唐昌容
杨老师在教学主题中创设了三个贴近孩子生活实际的数学活动,三个数学活动递进式的开展,引领孩子在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在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数据,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分析数据,还学会了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数据代表的意义,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据意识。
- 姚奇工作坊——濮湖小学李春燕
杨老师这节课通过投篮比赛和掷圈比赛打分,在经历数据收集(产生)、整理、分析的过程,感受平均数作为统计量的现实需求。同时聚焦概念本质,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值,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引导学生暴露丰富的思维,扎实经历“收集——整理——说理”的数据思辨过程,从而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培养了数据意识,还提升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 姚奇工作坊——杨柳街小学符小红
这堂课通过学生有趣的投篮活动和掷圈比赛,让学生明白比平均数的公平性。通过说一说、移一移、算一算等多种方法得到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在计算中构建了求平均数的模型。学生通过“移多补少”以及平均数的计算,感知到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了统计意识,会用数据说话,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最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杨老师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体现了学科育人的教学理念。
- 姚奇工作坊——银翔小学谭华
杨老师创设真实有趣的篮球活动情境,小明和小红谁更厉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通过追问,帮助孩子更深入地思考,理解“平均数”的本质,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比如追问56÷8=7中56指总数量,8指总份数,7是平均数,说明了56、8、7所代表的具体意义,强化了求平均数的数学模型。本班学生能力很强,建议在课堂探究和总结时,可以多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 姚奇工作坊——太和小学余春霞
这是一堂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杨老师通过投篮、掷圈比赛,出示了次数相同情况和次数不同情况下的比赛结果,追问如何比较才公平,引出了学习平均数的需要,明确了为什么学习平均数。经过了计算平均数的两种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强化了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明白了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且通过比较某人得分的“7分”和平均数的“7分”之间的不同,进一步深化了平均数意义的本质。如果能再出示极值对整组平均数的影响,体现平均数的敏感性,更能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 姚奇工作坊——凉亭子小学李瑜
杨老师采用了创设情景——问题探究——概念建构——拓展应用这一教学程序。导入环节,由浅入深,由相同到不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新课教学时,关注了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更强调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课堂练习环节,她没把重点放在数量关系式的记忆和把握上,而是大量运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发展!
工作坊主持人姚奇的报告《小学阶段数据意识的教学》将活动推向了高潮。整个报告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正确认识数据意识教学的重要地位、数据意识的内涵、数据意识在统计教学中的体现、数据意识在各学段中的目标要求、数据意识的学业要求及教学建议。整个报告中都强调了教学中要注意对数据意识的培养,并且结合杨老师的课例教学,进行了综合点评:杨老师在本堂课的设计中,通过在具体情境中追问每个数字所代表的具体含义,更好地帮助学生建构了平均数的模型,课堂练习题的设计也很好地体现了平均数的意义,尤其是学生对于“平均水深”的理解,展现了学科育人的思想,可以从数学角度深入挖掘,理解平均数是介于这组数据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活动最后,工作坊主持人姚奇对本次专题研讨活动作了总结。感谢钱塘小学对本次活动的重视和精心准备,也对杨惠喻老师、备课组老师们的付出和坚持表示充分肯定。最后,他表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课标的落实,需要老师们——但行耕耘,积点滴收获,汇沧海之粮。
为师者,惟匠心以致远,当臻于至善。教无涯,研无尽;深耕耘,广积粮。
统筹:姚奇
审核:姚奇
图片:姚奇工作坊、钱塘小学
编辑:余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