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天地之正 御六气之辨 以游无穷(上)

李东
创建于2023-04-02
阅读 98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读庄周《逍遥游》有感

古今圣贤凡通透豁达之人,如陶潜,白居易,苏轼等,无不对庄周推崇有加。之前对庄子的了解都是通过他人文章中只言片语,未以为然。近日认真读了庄子《逍遥游》才真正感受到庄子之博大,感慨之余,不禁一吐为快。事先声明一点,写此文只为自娱自乐,是个人读而感,未作任何训诂研究,未参考任何专家文章,古文功力不足时百度上查下注解。不予做任何对错之辩。

逍遥游之逍遥用现代通俗或庸俗的语言可以解释为“自由”,在现代中文语境对自由的理解也有多种多样,比如我们常人理解的自由就是可以随心所欲干自己想做的事,由此而论,阻止实现自由的是金钱,道德和法律,对自由追求就是不择手段赚钱便可以挥金如土。可以不计廉耻没羞没臊便可以随地吐痰大小便。黑白通吃便可以吃烧烤时随意殴打妇女。如此都和庄子去之万里。庄子的逍遥也不是现代自由主义者,如卢梭,波普尔所论述的社会权利的自由。它与实践活动无关。庄子逍遥是指向思想方面,逍遥游更多是从哲学认识论层面上讲如何解放自己,而放飞自由的心灵。

逍遥游开篇讲有个叫“鹏”的大鸟要从北冥去南冥,借着扶摇羊角之风升到九万米高,其俯瞰之远而无所至极,然后飞到南冥。按现代物理学看来这完全不现实,九万里应该高于地球同步卫星轨道,如果以第一宇宙速度线速度飞,其角速度小于地球自转速度,地表投影只能越飞越远离南冥,超过第一宇宙速度就要脱离地球轨道。但庄先生好像不关心科学,只想讲他的道理。接着说鹏飞要有条件,首先要有足够大的风,然后要飞到高“而莫之夭阏者”。就是高到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了。才能飞到南冥。小鸟却对大鹏很不屑,嘲笑说,费那么大劲,飞那么老远干嘛去呀!我一跳就飞起来了,自由飞翔在树丛间,不在乎“夭阏”。大不了我就落地了。我这才叫“飞之至也”。庄子以小知不及大知批判了“小虫”的狭隘,但没有像太史公“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和毛泽东“鲲鹏展翅九万里,吓到蓬间雀”那样歌颂大鸟而否定小鸟,只言之“此小大之辩也”。

庄子思维的完整性也很令人赞叹,物之大小从形而上上看谓之“广延”,广延明确叫法虽出自笛卡尔,但这一概念早在柏拉图理念和物质二元论中就以充分讨论,理念和物质的区别为是否存在广延。对时间的哲学讨论最初都是和变化相关,如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直到近代哲学家海德格尔,伯格森才从哲学角度讨论时间问题,绵延理论就是伯格森提出的。在逍遥游中两千多年前庄子视物不仅限于大小,还洞见到时间视角,不能不为之叹服。“小年不及大年”。庄子认为知识积累和时间有关,因此“朝菌不知晦塑,蟪蛄不知春秋”。但人生连百年的彭祖都比不上,更何况千年的冥灵,万年的大椿。

在物理世界,想要以体量巨大,占高行远,或以小而灵巧,或以存在长久而获得自由都是不可能的。那么在人世间又如何?一般知识多,能力强,品德高的人就不必提了,即使,境界像宋荣子那样,“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能力如列子,可“御风而行”。此二人世上已是罕见,但“犹有所待这也”。庄子所追求是“无待”,就是无所依托条件的逍遥。

那么从广延到绵延上,从境界到能力上,无论如何追求都不可能达到无待而逍遥。怎样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呢? 庄子给出的答案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所谓“天地之正”,就是形而上所追问的变化无穷的世间万物背后那个永恒不变的东西。老子谓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希腊米利都学派,有人说是“水”,有人说是“气”,有人说是火......。也有见解奇特,有个叫阿那克西美尼的说是“原子”,毕达哥拉斯说是“数字”。古希腊学者柏拉图认为是“理念”。西方古典哲学在基督上帝来了后就变得简单了,上帝就是一切终极追问的答案。万物都是由一个不变的本质的东西,通过有规律的演化而来。这是哲学和科学思想的起源,古希腊始见于泰勒斯,中国起于老子。庄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把握事物本质,并且掌握其变化规律,就能自由进入纷繁复杂的世界”。

以上应为逍遥游的前半部分,庄子在这里通过对人自身的解读,得出人在世间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自由只可能存在于思想意志上。但是常人的思想被自己所束缚,所梏桎,所遮蔽,失去了自由。在这部分最后庄子说“至人无我,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按现代汉语理解“无”因该是“不”的意思,无我不是无私,是不以自己主观的视角去看世界,近代主流唯心主义认识论总的认为人是以自身视角认识世界的,但现代美国哲学家,内格尔认为人具有跳出自身以旁观者视角来审视自己和世界的特殊能力,也就是所谓客观视角。结合下文看庄子无我似乎更超脱近于无人,即不以人类视角看问题,也近于海德格尔的“此在”。所谓“无功”,功为功业,无功是不以自身意图改变社会和自然。无名,不以人为目的将概念强加于物,并名状事物,记得小时去动物园看动物,动物介绍牌上最后常有:此物“肉可食,皮可制革”。这大概是庄子所谓的名吧。庄子以此句结束上半部分是为了以此引出下文,通过对社会和自然认知,指出如何通达思想自由之路。(待续)


阅读 98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