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古时也叫三月节, 已有 2500 多 年历史。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 既是节气又是 节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 且清明影响相对更 大更广。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 了一年四季气温、 降雨、 物候等方面的变化 , 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公 历 4 月 5 日前后为清明节, 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 一, 2006 年被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清明一到, 气温升高, 是春耕春种 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 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 没过清明”的农谚。 由于清明 与寒食的日子接近, 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 的日子、 渐渐地、 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 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清明之日不动烟火, 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习俗:
插柳放风筝:清明前后,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春阳照临,春雨飞酒,柳树成荫。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古人清明放风筝有祛除湿气、消灾解难之意。人们把疾病苦难写到风筝上,剪断放风筝的线,寓意疾病苦难一起飘走,寄托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吃青团:在清明前后吃青团的食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古代寒食节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欢。
踏青: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也称“踏春”。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衣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荡秋千:荡秋千开始流行于南北朝,最早叫千秋,后为避讳改为秋千,古时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唐代时已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扫墓祭祖:清明节的时候最隆重的一项习俗
就是扫墓祭祖,清明节前后,在外的游子会回到家中,参与到扫墓活动中去,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