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有暖阳,求索在路上。为了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语文组对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学习。
经典启示:课标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品析关键词句的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实践思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中,教学第1小节时,我主要通过对“怒号”“卷”“三重”“挂”“飘转”等动词的分析,让学生想象茅草被狂风吹走的画面,并结合古体诗在节奏、韵律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重读动词,读出急促感。“欺”“盗贼”“自叹息”“冷似铁”“踏里裂”“丧乱”“沾湿”等词语的品读,不单让学生理解了词语的含义,也让他们体会到了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作用。通过词语,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了解与感悟。品味诗句的表层含意,品味语言文字使用的妙处。
经典启示: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实践思考: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阅读教学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做题工具,而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反思,学会表达,才是阅读教学的目的。
我在上《社戏》的时候,把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阅读《社戏》的某个片段,写读后感。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有学生读了描写六一公公的片段,感受到六一公公的淳朴善良,联想到邻居李婆婆的淳朴善良。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学生告诉我,她以前写的作文被小学老师点评为假大空,是因为她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所以只能编“假大空”的作文,这次通过阅读,领悟了课文内涵,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对写作有了很大的帮助。
经典启示: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实践思考:在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我结合课后探究练习的习题,在课上重点引导学生对文中描写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句子进行研读,通过多形式的朗读和抓住重点字词深层次的分析,让学生明白环境描写对人物心情的烘托作用及以及对揭示主旨的铺垫作用。且在研读过程中设计“学贵有疑”的环节,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让学生相互解疑,用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课堂的参与性,培养他们会思考,会提问的能力,而不是被动的跟着老师走。最后通过质疑“诗人为什么能称为诗圣,仅仅是因为他写得一手好诗”来引发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探讨,从而更好的理解诗人心怀天下的高尚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习是汲取,更是成长。在这个明丽温润的四月天,语文教师会继续深入学习新课标,在教育生涯中储备知识,在教育情怀里践行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成为能手。大家共同深耕语文教学沃土,共创素养导向下的新型语文课堂。
责任主编:蔡雪静 张廷军
栏目策划:25中语文教研组
稿件审核:梁逸绯 陈黎
文案编辑:商海雯 陈翠霞 陈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