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29
地点:河南洛阳
主题:安陆核心经销商参观杜康酒厂
主办:安陆市营丰商贸有限公司
出品:安陆中青旅旅行社
摄制:安州知事(团建跟拍合作+V)
微信:LNF18186956920(谢绝电联)
1、杜康酒厂
杜康老厂区参观
点击视频观看
安陆核心经销商参观杜康酒厂
点击视频观看
李白将进酒诗中“惟有饮者留其名”,饮者即是刘伶,竹林七贤之一。
刘伶(221年-300年),字伯伦,西晋沛国(治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
刘伶嗜酒不羁,被称为“醉侯”,好老庄之学,追求自由逍遥、无为而治。曾在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任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对朝廷策问,强调无为而治,被认为无能而罢免。泰始二年(266年)朝廷征召刘伶再次入朝为官,被刘伶拒绝。
刘伶现今存世的作品只有《酒德颂》和《北芒客舍》。《酒德颂》对“礼法”表示蔑视,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生活。
本名:刘伶
别名:醉侯、酒仙、刘参军
字 :伯伦
所处时代:魏晋
民族族群:汉族
古酒窨Ancient wine cellar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新华社向全国发布了一条电讯:近日,在河南汝阳县杜康村发现一古代酒窖。经考古专家鉴定,此窖为建安时期的储酒窖…
该窖原址在杜康村西北端的杜康河东岸。为方便游客参观,今按原貌复制于此。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点击视频观看
2、杜康造酒遗址公园
点击视频观看
内容更丰富😎
杜康墓园Du Kang Cemetery
杜康墓园位于杜康祠“古酿坊” 右侧。魏晋时期,墓冢四周,茂林修竹,肃雅庄严,唐开元年间曾立石坊翁仲。宋嘉佑年间,又建廊坊数楹。后历经沧桑,墓园日渐荒秽。清康熙年间重修了一次并立碑一通。负碑的古赑屃为汉代遗物。虽己遭风化,但仍栩栩如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杜康酒厂建立后,在原址上按照原貌进行了重修。
《会客论略》云:“杜康善造酒,酉日死”。故,后人选择了每年立春后的第一个酉日(后确定为三月初三)作为杜康神的忌日。在古代,每进入三月,杜康庙的香火就特别炽盛。四方酿坊、酒肆和嗜酒爱酒者都会带上美酒,从各地云集到这里祭祀酒神杜康。
善哉!让酒祖护佑您!
竹林七贤
Seven Saints in the Bamboo Grove
竹林中这七尊或立或卧、或呼或笑,形态各异、醉态可翰的七人,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山涛、向秀、王戎、松康、阮咸、阮籍、伶。这七个名士才子生逢魏晋易代之际,虽有济世之志,但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只好崇尚老庄学说,逃避现实,不求名利,以酒交友。经常在杜康仙庄酣饮,借以发泄内心的苦闷和愤世嫉俗的感情。
樱花园The Cherry Orchard
1972年,时任日本国首相的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在招待宴席上提到“天下美酒,唯有杜康”。之后,周恩来总理指示:“复兴杜康,为国争光”。
遵照总理的指示,杜康村三十余个家庭型小酿酒作坊将老窖泥汇集一处,成立了国营杜康酒厂。第一批产品封装后,通过中国治金代表团将一坛礼品酒送给了田中角荣,田中为答谢杜康,遂回赠六十粒日本国花——樱花种子。入种后,现己成林。每年樱花盛开时游人如织。
2013年 4月,正值樱花盛开,当年具体负责接待田中首相的原国家外交部副部长万永祥在外交部官员以及河南省外办领导的陪同下专程参观了这个樱花园。并深情地说:“我就是复兴杜康的见证”
3、丽景门
丽景门实拍视频,汉服小姐姐随处可见,丽景门街道古色古香,值得一逛哦!
4、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大多已褪色。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主要有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雕刻的卢舍那大佛、孝文帝为冯太后凿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又经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外国人开窟造像,发现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龙门石窟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不仅对国内其他石窟的开凿产生重要影响(如香港天坛大佛),甚至远及东亚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如日本奈良东大寺、韩国石窟庵等均受其影响。
大禹开凿的龙门山,就是现在龙门石窟所在。《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
龙门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时常洪水泛滥。因此,大禹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伊水便得以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龙门山可作东西两山的统称,在其被伊水(伊河)分为两半后,其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传说中那个洪水泛滥的时期,洛水和伊水都因受阻而形成一片大的汪洋,类似于堰塞湖,当然在那个时期形成的规模远比堰塞湖大得多。人民窘困不堪,溺死甚多。大禹甚至遭受洪水之苦,于是带领人民首先疏通了洛水,使之注入黄河,而伊水受阻于龙门山,因此凿开龙门山使得伊水和洛水汇合一起注入黄河,从而解决了这里的水患。
鱼跃龙门的传说故事,便发生在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李白《赠崔侍御》:“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诗中的“孟津”即今洛阳下辖县,北临黄河。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今洛阳下辖县)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伊阙龙门(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御》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鱼跃龙门,又称鲤鱼跳龙门、鲤跃龙门等。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事业成功或地位高升。
伊阙之战在龙门伊阙的石窟开凿前,曾爆发过一场伊阙之战。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龙门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亦可谓白起的成名之战。
伊阙之战战争中,秦将白起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当先出击的弱点,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白起乘胜挥师追击,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攻占伊阙,夺取魏城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魏、韩两国割地求和。战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秦国则以不可抗御之势向中原扩展。白起擂鼓台,位于龙门桥东边,据说那里就是伊阙之战时,白起擂鼓助战的地方。
过去认为,龙门地区石窟的营造自北魏至宋,实则不然。龙门石窟龙门地区的石窟始凿于北魏,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北魏,代表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东、西魏造像,大都是在北魏洞窟壁面上补刻小龛。龛形无大变化,龛饰趋于简化。另有东魏强弩将军掖庭令赵振造弥勒像记、东魏武定元年铭石造释迦五尊立像等。北齐,药方洞中五尊佛像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另有北齐延军舍合邑廿二人等造像记等。隋唐五代,代表洞窟有大卢舍那像龛、敬善寺、万佛洞、惠简洞等,是龙门石窟造像的鼎盛时期。宋代,分布有陈抟“十字卷碑”、宋真宗“龙门铭碑”。宋朝还在龙门石窟新凿了一些洞龛,并为保护卢舍那雕像,加盖了9间木构屋檐式建筑,俗称“九间房”。明代,惠简洞窟外门楣表面,以阴线刻出五个方形及半圆形碑首碑形题记,时代均为明万历31年3月吉日立,为捐资修路的题记。清代,乾隆帝于1750年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回京时途经龙门参观了古阳洞,下令把洞中主佛释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地理环境“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唐·白居易。龙门石窟位于古都洛阳南郊。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佛光山色,风景秀丽,是宋代苏轼所描绘“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的天阙奇观。
据《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
伊阙龙门,又称伊阙,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
龙门伊阙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京城,把皇宫紫微城的正门则天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为龙门了。
龙门石窟景区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园四个景点组成。
西山石窟雪景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隋唐时期的代表洞窟:大卢舍那像龛、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等。
惠简洞
惠简洞位于龙门西山中段,是西京(长安)法海寺僧惠简为唐高宗、武则天等皇宝成员所修的功德窟。因洞内主佛及右侧弟子阿难面相酷似龙门卢舍那大像会宝佛和弟子造像,又俗称“小卢舍那大像龛”。
第712窟(莲花洞)
北魏孝昌年间(525-527年)所造,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名。
正壁为释迎牟尼佛立像,北侧迦叶手握锡杖,似经长途跋涉。
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
卢舍那大像龛
LocanabuddhaStatue Niche
Autel de Losana Daxiang
唐高宗初,(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卢舍那佛高17.14米,头高4米,丰颐秀目,仪表堂堂。迦叶持重、阿难温顺、二菩萨盛装艳服、天王雄伟、力士勇猛。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杰作。
香山寺旁玄奘石膏像
香山寺建造历史:唐687年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诃罗遗身而建墓塔院,武周时期扩建为寺院并敕名“香山寺”。寺名大振: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振。白居易在此自号“香山居士”,与如满和尚等人结成“香山九老会”。元末废弃,清康熙年间重建,但与唐代香山寺地理位置不同。乾隆帝巡幸香山寺,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镌刻在御碑亭。清末民国初年又渐荒芜,1936年重修后,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而在寺内建“蒋宋别墅”。解放后,香山寺又进行了多次修葺。2002年香山寺第五次修复,对蒋宋楼,乾隆御碑亭,衣钵塔等作为历史文物予以修缮、保留、保护。在原址上新建了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整修了天王殿、罗汉殿、步游道等。
5、白居易墓园
白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位于龙门东山琵琶峰上。
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阳18年,在龙门修香山寺,开八节滩,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死后遵嘱葬于此。白园内主要景点有青谷区、乐天堂、诗廊、墓体区、日本书法廊、道诗书屋等10余处。蒋宋别墅建设原因:1936年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地方政府选择龙门香山寺南侧建“蒋宋别墅”。
6、应天门
天朝第一君,是个女儿身
点击视频观看
7、明堂
【品读】娥眉气宇 天下胸怀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共在位十五载。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名正统的女皇帝,今人看来,武则天善治国、重贤才,首创科举考试“殿试”制度。武则天主政期间,政通人和、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包括文辞、服饰、军备等人文、物质领域的成绩为后世发展贡献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武则天的文化功绩
唐人沈既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说到“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弼,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沈既济的这些话包含了丰富内容。一是武则天重视科举,大开志科,有一次策试制科举人时,她亲临考场,主持考试。二是当时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主要都是考策问,也就是申论。文章的好坏是录取的主要标准。三是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不问你是否是高级官吏的子孙,而是看你是否有政治才能,因此特别注意从科举出身者中间选拔高级官吏。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越来越多,这就大大刺激了诗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这就是沈既济所说的“浸已成风”。开元、天宝年间 “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 的社会风气,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崔融、李乔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雕塑、绘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史称武则天当政时期为 “贞观遗风”。
8、天堂
9、九州池遗址公园(皇家园林)
10、白马寺
缅甸佛塔苑
缅甸风格佛塔苑由缅甸政府出资修建,2012年工程奠基,2014年6月工程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长108米,宽65米。该苑仿曼德勒皇宫样式。东门为正门。主体建筑缅甸大金塔,仿仰光大金塔规制缩小而建,高32.92米。塔内供奉的4尊佛像均为释迦牟尼佛,东起顺时针依次为佛陀成道相、说法相、布施相、禅定相。壁上4块大玉雕表现了佛陀降生、成道、说法、涅槃四件大事。8块小玉雕展示缅甸著名的佛塔佛像。围廊上东南角为经幢柱,下立4位护法神;柱侧吉祥钟重千斤。周边安放有12尊“星期佛”大金塔东北方有龙王护佛像,西北方有风动石佛塔。苑内东南方有小佛殿一座,内供释迦牟尼佛像3尊。
印度风格佛殿
来自印度的禮物
印中人民友好的象征
2010 年 5月29日印度共和国
總统普拉蒂巴·帕蒂爾题献
11、神州牡丹园
唐风余绪洛阳花
唐代,京都长安引进全国各地牡丹,从而使长安牡丹得到发展,而长安牡丹也开始向外幅射。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己有良好基础的洛阳牡丹又逐步繁盛起来。后唐庄宗(923一926年 在位)曾在洛阳建临芳殿,殿前植牡丹千余本,有'百花仙人’、‘月宫花’、‘小黄娇'、'雪夫人'、'粉奴香'、‘蓬菜相公'、'卵心黄等品种(陶谷《清异录》)。其规模不亚于长安唐宫,而其品名同其前后的洛阳牡丹迥异。充分说明经过五代时期的酝酿,为后世又一个牡丹新潮的掀起积聚了新力,揭开了牡丹发展史上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