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打造高效课堂,本学期东小继续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充分发挥我校经验丰富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落实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引导青年教师逐级而上,不断进取,加速成长。3月27日---3月31日,我校开展本学期第六轮“青蓝工程”听评课活动。
江喜同老师执教的是《彩虹》,以视频方式介绍彩虹出现的原理,导入新课。小组合作进行问题探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记忆。课后吕红霞老师对徒弟本节课进行点评,多多朗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鼓励孩子多说,多多指导孩子的语言表达,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畅子霞老师执教的是《古对今》,课堂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四季美景,进行理解、诵读、欣赏和积累,在识字中了解常识,获得知识,感受生活的美好。课后马丽红老师建议可以让孩子上台拖动电子白板上的图片或线条,给学生以新奇的感受,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岳茹老师执教《我是一只小虫子》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用优美的语言引导他们进入一个神奇的昆虫世界,去感受、去领悟小虫子的美好。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给孩子练习说话的时间,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课后徐彩云老师对本节课进行评课,建议评价语尽量多样性,鼓励孩子的同时,让课堂轻松起来!指导朗读的方式,设计的可以再灵活一些!
张丽萍老师执教的是多文本《诗中的传统文化》,由第一单元中“民风民俗”引出议题,学习了《寒食》《迢迢牵牛星》《中秋月》三首古诗,以一带三,先带领学生通过古诗,多角度了解寒食节,总结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让学生合作探究另外两首,从节日名称、相关故事、传统习俗、表达情感几个方面理解古诗,了解诗中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王敏老师及五六年级教研组的老师进行了听评课,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注意语言的精炼和过渡语的自然连贯,多文本通过比对异同,总结文本的表达方法和文化内涵。
冯莎莎老师执教的是《简单的近似数》,老师主要采用了直观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合作讨论,自主探索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孩子理解准确数和近似数的区别,以及比较的方法,课后吕老师进行了详细的指导,让学生了解合理的取近似数的方法,小组内成员分别说一说,教师起引导作用,同时也能激发出孩子的学习兴趣。
刘桐老师执教的《认识24时计时法》,通过合作交流,学生间的思维进行了碰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意识。最后,再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得出了两种记时法的名称。课后王红老师提出,在导入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资源,用课件呈现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学生的生活作息,以此来切入普通记时法,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现实场景中,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
冯攀杰老师执教的是《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时,先让学生明确“比”的方法,即一一对应,运用摆图、画图操作活动,从具体形象的图中感知、体会“大数 - 小数 = 相差数”这一数量关系,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亲历“操作——思考——交流——概括”这一获取知识的过程,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岳老师提出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讲课时语言过于平缓 ,没有突出重难点,让学生对于本节课都没有激情, 有些同学的注意力难以集中
浮菲老师执教的《一亿有多大》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让学生深度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何新云老师指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更要注重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师徒结对,携手共进,将薪薪之火永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