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生如夏花。太原格致少年的研学之旅再度启航。本次研学的主题是“长城三关与边塞文化”,线路为雁门关、宁武关、偏关。
到达行程首站雁门关后,户外教练董老师给孩子们做破冰团建活动。
导师滔滔不绝,带孩子们走进塞外金戈铁马的年代
不到长城非好汉
离开雁门关后,孩子们来到内长城外三关之宁武关下合影留念。
历史导师讲起三百多万年前冰川作用塑造了宁武天池的形成,孩子们戏称:这大概是个被历史耽误的地理老师。
碧波荡漾的天池之畔,孩子们亲水嬉戏,回到童年。
在参观学习了宁化军署历史博物馆后,露营生活即将开始!
营建劳动——在导师指导下,孩子们七手八脚的快速行动起来!
体会成功的喜悦
万籁俱寂的夜晚,汾水波声相伴下梦回大宋!
雷鸣寺下,在聆听导师讲解了管涔山区的地理特征与汾源成因后,户外教练就徒步运动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培训。随后,溯源汾河20里徒步正式启程!
在路上,青山如黛,碧水扬波。
加油!坚持!路途在脚下,胜利在前方!
累,并快乐着!
当晚,胜利来到中华第一湾——偏关县老牛湾。前任村书记魏永富大爷亲自招待孩子们。黄河大鲤鱼,那叫一个香!
篝火晚会——享受暂别校园后的极致欢乐
长城,黄河,野杏,古村。
乾坤湾,万家寨,偏关城。
观摩引黄工程,吃水不忘打井人!
美好的时光总是多么短暂。告别黄河与长城,三天的研学之旅踏上了归程。
要自己去感悟历史和文化
——五个“要”谈晋西北研学
——太原师院附中乔润曦
前两天,我与二十余位同学一起前往晋西北的忻州市进行研学。“研学”乍一听是近几年因教育改革而生的新兴事物,实质上古已有之,像中国古代的“壮游”、近代陶行知先生创立的新安旅行团及英国贵族的“大陆游学”。它们虽目的各异,但冥冥之中都与现今的研学不谋而合,即“知行合一”。对个人而言,知、行只是方式,在有所知、有所行后,最重要的是有所悟。我用五个“要”来总结我的感悟。
感悟一:要在保护文物的同时提升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在过去,一方面为发展经济,另一方面为改善市容,一些占地颇大又“不中看”的文物一个个湮灭在时代的潮流下。作为首都的北京城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本就欠发达的地区呢?客观来说,这确实在短期内给工业化建设铺平了道路,长远来看却是对文物的一次毁灭性打击,使后人永远丧失了观瞻古迹的机会。随着“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提出与执行,大笔资金与大批政策陆续落地,越来越多被边缘化的文物受到重视。然而,当地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较之过去并无太大提高,诸如盗采古长城砖石等现象屡见不鲜。就拿只余下城楼的宁武关与偏头关来说,周围遍布商铺与饭店,所产生的污染物对文物的影响不容忽视。保护文物的主体是人而不是资金、政策,只有充分提升群众的文保素质,全面培养群众的热爱之心,彻底改变群众的旧有观念,中华大地上每处文物方可在全民的手中熠熠生辉。
感悟二:要发展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业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去的伐木、采矿是这样,现在的旅游业也是如此。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共同开发必定会促进相关产业的出现,土特产的售卖占了其中的大头。顾名思义,“土”“特”二字表明产品的独一无二。我也算到过大江南北,凡过之处,路边小摊上无外乎就是挂坠、手串、药草、根雕之类,了无新意。上述的这些产品当然最易让游客接受,可又如何能体现当地特色呢?受疫情冲击,旅游业萎靡不振,游客对旅游的品质要求也愈发提高。当此之时,各地应开动脑筋,从文献中发掘历史上的特色民俗,整合多方资源,加大相关产业的特色化程度,从“文物旅游”转变到“文化旅游”,真正做到“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
感悟三: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运用到文物宣传中
长久以来,不管是受一些媒体报刊的宣传,还是自身世界观所限,大多数游客在参观文物时往往着重关注帝王传奇、宫闱秘事,很多导游也以此为招徕手段。这样看似有趣,实则无聊。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及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文物正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一部分。长城巍峨,是人民群众用骨肉筑成;宫室壮丽,是人民群众用血汗凝就。背靠崖壁的宁武悬空村,也是人民群众一斧一凿开辟。人民群众的丰功伟绩难道不能比封建帝王的如烟往事更好地作为文物的注脚吗?除此之外,类似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等也应有意识地在文物宣传中加以渗透,将唯物史观这一马克思的独有创造发扬光大,在参观文物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感悟四:要对地方史有充分了解
一提起北京、西安、南京,国人脑中总会有一种古都的沧桑感;一提起山西,外省人自不必说,就连我们山西本地人的印象都是“百事不如人”。但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在西安还是犬戎之地时,山西已有三代古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在北京仍是范阳郡一辖地时,山西太原已成唐王朝的北都,唯一留存至今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只有四座,全部在其境内。无论是地上建筑还是地下遗产,无论是自然胜景还是人文风物,山西都堪称翘楚。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源在过去并未得到很好地保护与利用。近年来,山西中考题中总会增加地方史的内容,众多散落在寻常巷陌中的文物遗珠也被逐渐捡拾,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是在引导我们不仅要学习国别史、民族史,更要充分了解地方史。正如历史徐老师所说:“如果我们山西人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热爱,那么还指望谁来热爱它呢?”
感悟五:要把实践作为认识的最终目的
校内学习的重点是充实所学,博观约取;研学的重点是运用所学,躬身力行。二者相辅相成,绝不可偏向一方,而现在往往是看重课本而轻视实践。须知,课本上的东西如果不运用于实践,其价值就是微乎其微的。毛主席说过:“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意义更加伟大。”只有不断地经历实践——认识——实践的波浪式前进与螺旋式上升过程,我们在校内所学习的知识方能被检验与巩固。
“表里山河古帝京”,我们有幸生长于三晋大地,太行、吕梁在脊背里矗立,汾河、沁河在血液中流淌,杨家将的忠烈是我们永葆的底色,革命者的红旗是我们不灭的信仰。乘着新时代的东风,上面的五个“要”终究汇成一个“要”——我们“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抛弃那些“状元宰相的文章”,挺起山西人充满自信力的胸膛!
回程途中,孩子们不忘总结收获,导师为孩子签写研学证书。
导师总结
充实的研学
快乐的旅程
格致少年,永远在路上。
快来加入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