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黄河之西、绵绵祁连山下,曾金戈铁马、硝烟滚滚。悠久的历史,民族的交融,形成狭长的自然与文化走廊,众多圣迹,浩如繁星点点。西汉时,这里就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重镇,中西文化荟萃之地。
敦煌在这个历史特别的阶段(公元755-公元848年)中唐时间段被吐蕃族占领,壁画中有吐蕃赞普的形象,也有女性人物出现。
【吐蕃妇女】莫高窟 初唐 第220窟
正在听法的两位吐蕃妇女,一位戴朝霞冠,一位裹红抹额,均涂红唇,着翻领左社长袍。从服饰来看,属于吐蕃贵妇。
红嘴蓝鹊蓝羽白顶,长尾。在中国绘画中也称为蓝寿带,以区别于红色的寿带鸟。刻画真实细致,动态富有变化。
榆林窟 第10窟 西夏
爱美是每个人的天性,从古至今,流行与时尚是亘古不变的主题,穿越千年,看看唐代人的时尚穿搭。
莫高窟 晚唐 第14窟-金刚母菩萨头戴花宝冠
花钿长眉,佩有耳挡、项链、臂钏、手镯、足钏、颈部还有瑟瑟珠璎珞,用串珠替代了长帔巾。上身袒胸,下身着透明的小团花纱罗裙,体现了唐代丝织业的高度繁荣和画师的精湛技艺。
这幅麻布画,麻布设色纵75厘米,横92.5厘米左右对称,上部绘两只凤凰,双翅展开,嘴衔枝蔓,尾巴上扬,昂头立于红色花瓣之上。下半部中间为一莲台香炉,两侧对称蹲立两头狮子,右侧张口的为阿形狮子,左侧闭口的为吽形狮子,两狮子口中都有云气吐出。形象生动,设色朴素典雅。
唐(9世纪)香炉、狮子、凤凰图
上世纪初伯希和从敦煌藏经洞盗走现藏法国吉美博物馆。其用途可能是供桌上的盖布或者堂内的壁挂。
中国四大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麦积山石窟,这四大石窟甘肃有两座。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26公里处的麦积山上。山高142米,由于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石窟始建于秦(384-417年),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个时代的营造和重修,现存洞窟194个,分布在东西两崖上,保存了各个时代不同风格的泥塑、石雕7200多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被誉为“东方雕像馆”。
马蹄寺石窟位于甘肃省肃南县东南80公里马蹄河西岸,建于北魏,石窟群由金塔寺、南马蹄寺、北马蹄、千佛洞和上、中、下观音洞等七部分组成 北马蹄寺佛殿中,有巨石一块,上有马蹄印,传为神马之足迹因而得名。
马蹄寺石窟山门
金塔寺
巨石上有马蹄印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太子。在29岁时悟道成佛,80岁涅槃。
莫高窟 中唐 第158窟-涅槃像
石胎泥塑释迦牟尼佛80岁时涅槃的样子。涅槃,是指释迦牟尼经过苦修,终于摆脱生、老、病、死的轮回,达到“常乐我净”的永恒境界。佛双目半闭,唇含笑意,表现出了涅槃时的安详泰然和“寂灭为乐”的境界。佛像右胁横卧,头南脚北,身长15.8米,是莫高窟第一大卧佛。
西千佛洞位于敦煌城西南30公里处,开凿在党河河谷北岸的悬崖峭壁上,现存洞窟22个,壁画800多平方米,壁画风格与莫高窟同时期壁画一致,塑像多为清代、民国重塑新修,仅有少量保持原貌。西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一个组成部分。
西千佛洞 第11窟,
这个洞窟始建于北周,后经隋、初唐、清代时期重修。窟形似游牧民族的圆形帐,是敦煌石窟中孤例。北壁开一圆券形龛,龛内民国修坐佛一身。
艺术来源于生活,画家为了表现《弥勒经》中“一种丰收”的场景,通常以耕种去表示。
榆林窟 中唐 第25窟-耕牛图
此图耕地形式俗称“二牛抬杠”,北方多旱地,耕牛均是黄牛,这两头黄牛体形不算大,但却膘肥体壮。
佛教七宝是指七种珍宝,也称七珍。在佛经中,不同的经书所写的七宝有所不同。《阿弥陀经》中所说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砗磲(chē qú)、赤珠、玛瑙。
榆林窟 中唐 第25窟-守宝龙
讲述弥勒经变中翅头末城儴佉王向弥勒佛所供奉“七宝”中的库藏珍宝,由神龙护卫,人莫敢近。守宝龙坐于彩云上,其造型体现出阳刚之美。一般画龙都取动势很强的腾飞之态,如此静态的坐龙特别罕见。
东千佛洞又名接引寺,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南98公里处,现存23个窟,保存壁画总面积486平方米,彩塑56身,以内容丰富、技艺精湛的西夏窟见长,佛密宗壁画可弥补莫高窟和榆林窟同期壁画的不足。
东千佛洞第2窟
这身菩萨,倚于树下,右手揽垂下的树枝,左手倾倒净瓶,正在施甘露。面容温婉动人,体态轻盈灵动。是敦煌石窟艺术西夏时期的代表!
榆林窟俗称万佛峡,位于甘肃省瓜州县东南60公里处的峡谷中,现存洞窟43个。始建于北魏,以后各代均有开凿及绘塑,是敦煌石窟艺术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榆林窟 中唐 第25窟-捧花供养菩萨
这身菩萨正双手捧着花蹲姿进行供养。她不光姿态优美,眉目神态绘制地尤为传神,翠眉入鬓,嘴唇微启,凸显出女性的柔和、典雅之美。
敦煌壁画被誉为墙壁上的博物馆,充满神秘又浪漫的色彩,表现了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反映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壁画不仅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衣食住行、佛教发展史,也可以了解古代美术史的发展。
莫高窟 西魏 第249窟
山林中画一只狼正在觅食。画家勾勒出轮廓线后,直接以石绿色平涂画出,用色颇为夸张,似乎再未描定稿线,颇似一幅没骨画。因画笔中的颜料与水分略有浓淡深浅,笔触天然留下晕染之状
人类的文明促进科技的发展,在四万五千多平米的敦煌壁画中,可看到古代人们的生活、生产场景,进而了解古代科技的演变史。
耕牛图-榆林窟 西夏 第3窟
此图为“千手观音”的局部,一头白牛和一头灰牛共拉一犁,俗称“二牛抬杠”。画家画法熟练,造型准确,其中灰牛晕染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即所谓“随类赋彩”。
藻井是覆斗型殿堂式洞窟顶部象征“天井”的部分,所谓“交木为井,绘以藻纹”。一般会画出水生植物,后来也成为了一种装饰。
迦陵频伽有人首鸟身,也叫妙音鸟,据说在佛教中可以发出天籁之音。藻井中央五彩的莲轮中,迦陵频伽鸟展翅飞翔在卷云上,它怀抱琵琶,边弹边唱,乐声四扬。
迦陵频伽鸟藻井-莫高窟 中唐 第360窟
菩萨容颜秀丽,柳叶眉,樱桃小嘴,鼻梁端直,为女性之美的形象。头微向左侧,目光俯视,正与下方的力士相呼应。身躯略作“三道弯”,更显得婀娜多姿。额上、鬓边、眼睑、两颊施以淡染,使肌肤润泽细嫩如妙龄少女。衣裙花纹均勾白线,显出丝绸织物之绮丽。冠饰、璎珞、臂钏皆以沥粉堆金画成,是唐代艺术的佳作!
莫高窟 初唐 第57窟
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市南40多公里处。因山势陡峻,断崖如削,登临之难,犹如上天梯,故名“天梯山”。现存洞窟19个,史书记载北凉王沮渠蒙逊曾在凉州( 今武威市)城南开凿石窟,推测现存最早的石窟可能就开凿于北凉时期。
天梯山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学术界有着“石窟鼻祖”之称。
清歌曼舞入画来,敦煌融合了东西方歌舞艺术,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敦煌乐舞。
重回壁画的极乐净土,
找寻安好、祥和、喜乐的敦煌乐舞
唐代建国以后,先后迎来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治世盛况,唐代敦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鼎盛,莫高窟现存唐代洞窟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极高。
初唐 第322窟 托莲胁侍菩萨
这身菩萨面如满月,双眼微闭而下视,一手托莲一手轻提飘带,静坐于莲花座上,优美动人的形象展现出女性温婉沉静的风度神韵。
文殊山石窟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距酒泉市肃州区南约15公里处。文殊山石窟的兴建大约开始于十六国北朝,唐代以后更为兴盛,窟龛数达数百个,可惜现在大多毁坏。
文殊山石窟现存洞窟分布在前山和后山,前山千佛洞、万佛洞二窟保存壁画、塑像较完整,后山有大量的石窟遗迹,特别是一些依山而建的石窟以及多室禅窟等,为其它地区石窟群中少见。后山的石窟大多毁坏严重,存有壁画的仅千佛洞、古佛洞二窟。前山万佛洞北魏壁画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后山古佛洞的壁画(如飞天的脸型和着装风格)有明显的西域风格,与吐峪沟石窟壁画类似。
艺术来源于生活,璀璨的敦煌艺术,更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的衣、食、住、行~这幅《贤愚经变》屏风画中的民俗舞,生活气息浓厚。
【宴饮俗舞】莫高窟 五代 第98窟
画面中五个着常服的男子,端坐在长方形桌旁,一短装常服男子在桌前,双手半握拳,平展双臂,吸腿劲舞。左一人双手端盘,右一人似执拍板为舞者击节。这一场景很可能是当时酒宴中的俗舞表演,也有可能是筵宴中的“打令舞”(即酒令舞)。
释迦牟尼成道后初次宣讲他的学说称为初转法轮。法轮是比喻,印度有个传说,谁能统治全印度,自然会有‘轮宝’出现,它能无坚不摧,无敌不克。得到‘轮宝’的统治者便被称为转轮圣王。把佛的说法称为转法轮,也含有这种意义,同时也显示释迦所悟的为最高真理。
莫高窟 宋 第76窟 听法双鹿
画面表现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画中两只鹿伏跪在佛前听佛说法。
莫高窟西夏时期的壁画都是绿底千佛,这个时期莫高窟崖面已基本饱和、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新的开窟集中在瓜州榆林窟。
榆林窟 西夏 第3窟【拍板舞】
菩萨伎乐双手执大拍板起舞。这种舞蹈形式至今流传在甘肃陇西县一带,当地称之为《云阳板》。板长一尺多,宽三寸多,板上绘花纹,板头呈圆形,拍击起舞。据明代姚旅《露书》记载:在我山西洪洞县所见多种民间舞中,有《花拍舞》,舞者手执檀板,边拍边舞,舞起来如飞花着身。可见,此舞蹈历史悠久,原本来自民间,并传承至今。
莫高窟不是所有洞窟都开放。因为有些洞窟太小,容纳不下几名参观者;有些洞窟保存不太完整;还有些洞窟研究价值很高,甚至几天都看不完。
莫高窟 晚唐 第156窟 张议潮出行图中的乐舞
画面中的乐工均头戴花毡帽,身着花袍,白裤,与唐代鼓吹乐工服装相同。舞伎分两行,一行头戴幞头,另一行头束双髻,缯采(彩色的缯帛)络额垂于背后,挥舞长袖,舞姿似今藏舞风格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约15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造像总数达51000多身,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于439年统一北方。北魏灭北凉时曾俘虏僧徒三千,促进了后来佛教的发展,这尊大佛的形象也成为北魏时期北方佛教造像的典范。
敦煌是飞天的故乡,我来敦煌也是想圆一个“飞天梦”,佛国的飞天灵动曼妙、姿态万千、不胜枚举,跨越千年,令人痴醉!
莫高窟 元代 第3窟 金发飞天
这身飞天为金发,头梳双髻,长眉高鼻,一手捧莲花,一手持长莲枝,从天而降,来供奉千手千眼观音。周围黄色云朵飘浮,与巾带的红色形成对比。
敦煌壁画中主要有三类故事画:第一种是佛传故事,也称“本行”故事,主要讲述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第二种是本生故事,主要讲述释迦牟尼前世的故事;第三种称作“因缘故事”,讲与佛相关的一些因果报应故事。
佛教是讲轮回、报应的,认为现世的很多福或难,都与前世种下的“因”有关。
虽然这些思想具有很强的迷信色彩,但许多本生故事最初是来源于古印度的民间传说或寓言故事,具有朴素的劝善惩恶的思想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