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1112
创建于2023-03-30
阅读 30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聪明节等,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或前后。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那大家知道清明节的由来以及风俗和禁忌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二、清明节的习俗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扫墓

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清明扫墓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时才时开始盛行,一直流传至今。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最大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时,人们通常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并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等。

放风筝

风筝古时称为“木鸢”“竹鹊”或“纸鸢”,兴盛于唐朝,古人认为在清明节时适合放风筝,是人们所喜爱的活动之一,它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这一习俗沿袭至今。人们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不过,到了现在,放风筝时剪断风筝线的习俗也逐渐淡化,并无确切的文字来记录中国哪些地区还保留下这一习俗。

    又到一年清明时!文明祭扫,我倡议

    市民朋友们:

    又到一年清明时。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和清明节文明平安祭扫工作要求,为丰富清明节日内涵,传承慎终追远、孝老敬亲等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绿色、文明、安全、节俭祭扫,推动移风易俗,我们向全体市民发出倡议:

    一、倡导暂缓返乡。倡导在外人员清明期间不返乡,可委托本地亲友代为祭扫。本地居民要主动劝导在外亲友暂不返乡祭祖,待疫情缓和后再有序返乡。

    二、倡导文明祭扫。通过网络祭扫、家庭追思、写心灵家书、立逝者传记等新型祭扫方式慎终追远、缅怀先人。推行文明祭奠、低碳祭扫,丧事简办。严禁封建迷信活动,提倡简祭、薄祭、居家祭奠,倡导生态低碳环保的祭扫形式寄托哀思。

    三、倡导绿色祭扫。树立环保意识,遵守烟花爆竹燃放规定,不在公墓区焚烧祭品、燃放鞭炮、使用塑料祭祀品。不在城市街道、公共绿地、居民小区等场所焚烧纸钱、燃放鞭炮。提倡绿色低碳出行,爱护自然环境,让传统节日回归清净与文明。

    四、倡导安全祭扫。祭扫人员要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有关规定,服从指挥管理,全程佩戴口罩,做到扫码测温,保持安全距离,不扎堆、不聚集,实行预约错峰祭扫、即扫即走,减少在殡葬服务场所停留时间。

    五、倡导节俭祭扫。发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倡导勤孝敬、厚赡养,树立厚养薄葬的现代理念,以节俭方式寄托哀思,让逝者欣慰,让生者无憾。

    祭扫在心不在形,别样清明一样情。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争做文明祭扫的倡导者、革除陋习的先行者、移风易俗的推动者,保护生态环境,传播文明新风,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和疫情防控成果贡献力量!

阅读 30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