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生命的半个旅程,晚熟的我终于慢慢读懂了生活的实质内容。荷尔蒙也不再兴风作浪,挑逗出风花雪月的幻想。务实、踏实、真实地把双脚踩在大地上,不畏惧、不害怕未卜的将来,同时怀抱一颗淡然的心,继续热爱生活,热爱我所热爱的一切。
关于诗与远方的鸡汤,已然无需再补,然,对诗与远方的认同,会给生活增添一些色彩。生活不乏灰暗,但五颜六色总还是主基调。无欲则刚不假,心有念想也是必然,不然,何谓人?
春寒料峭的二月,抛开疫情的束缚,来一场说起就走的行走,向着远方的念想出发。
阿勇,一个亲切的称呼
傍晚,夕阳从高高的大王椰树间斜射下来,金黄的色调,透着暖意。此时,正该是归家的时候。
远远地,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路边的台阶上,翘首东望。我知道,他一定是阿勇,他一定在等我。
与阿勇相识于两年前。两年前,我在他手里买下了一套千里之外的房子。
那时候的他,憨厚的长相,挺刮的西装,掩不住一份稚嫩。他并没有什么推销技巧,但他的普通话蛮标准,几乎没有当地口音,交流毫无障碍。他很耐心,有问必答,他很细心,有求必应。短短两天的考察,除了对这个未来社区的憧憬,还有对这片好山好水的喜爱,而阿勇他们这些普通工作人员周到、细致、温暖的服务,更是给了我一种归家的舒心好感。
此后,每逢节日或当令时节,都能收到阿勇他们寄来的当地特产,东西不多,也不名贵,但那份心意、那份用心,于无声处被接收,被感动。
三年疫情,经济受到冲击,阿勇他们这个项目有一点波折也在情理之中。当初的决定少了功利心,如今的状况也是能够理解。不去打扰他,抱着平和的心态,耐心等待远方的消息。偶尔会想,阿勇他们,还在坚守吗?
阿勇的声音再次从听筒里传来。他向我介绍了项目目前的进展情况,并告知不久就能交房。
年前,看到阿勇在朋友圈更新了一条链接,里面吃住行玩都有详细介绍,这份去那里度假的生活指南,让我心头一动。如候鸟迁徙一次,去一次避寒的港湾吧,那里,有我的家。
家,是一个暖心的字。有家的地方,就有情感的依托。
家,尚在装修中。当我带着忐忑将想法告诉阿勇后,他毫不迟疑地说,没关系,徐姐姐,你来吧,我会安排好的。一声徐姐姐,有点甜,那是尊老,也是亲近。
毕竟还不能住进自己真正的家,但有阿勇在,我的随性之行没有后顾之忧。
再次看到阿勇,如同见到好朋友。没有过多的寒暄,一个微笑,一个招呼,像家人一样,他接过我的行李箱,领我去前台。前台还是那几个温婉的小妹妹,大堂还是那几位谦卑的小哥哥。还是那么温暖的微笑,还是那么贴心的服务。两年前的情景重现,一切都不曾改变。
我隐约听到关于项目总公司的一些危机,我不清楚这两年阿勇他们是怎么走过来的,但我可以想象,作为千里之外的年轻员工,他们内心的害怕与担心,我不知道他们是靠着什么去坚守、去努力,直到即将到来的春暖花开。这份坚持与执着,让我动容。
如果说两年前,我是阿勇的“上帝”,那么这一次,我们之间并没有程序里的任何关系,他完全可以礼节性地接待我后,就去忙自己的事了。事实上,项目正常运转后,他很忙,管着三个工地,抓质量,赶进度。
这次远行,我想法简单,到这个气候温暖、宁静舒适的地方静静地住上几天,放松身心,任时光慢慢,任脑海空空。
我是闲人,阿勇是忙人,不想太麻烦他。可我不知阿勇有几个脑袋,总会适时在微信里给我留话,告诉我附近吃饭的地方,介绍周边的环境,并让我有什么需求就与他说。
那天傍晚,刚下班的阿勇看到我在路边走,马上停下车,问我是否去吃饭,得知我想去品尝一下当地的农家菜,他便让我上车,他送我过去。路上,他又向我介绍了几个菜的特色,并嘱咐我不要客气,吃好了与他说,他开车送我回去。
他知道我此行目的后,提议我去县城逛逛。晚上,他发来了县城一日游的参考线路。我一看,既能体验当地民俗文化,又能爬山锻炼身体,还能实地考察当地人的日常生活,非常符合我的心意。知道我没有出行工具,他让我早上在房间等,他开车送我去县城。
有热心的阿勇在当地,我在远方的日子过得自由又丰富。我不知道阿勇的年龄,在我眼里,在我心里,他像我的孩子,照顾着我,关心着我,传递给我暖心的感动。
我已经习惯了“阿勇、阿勇”地叫他,在我的老家,“阿*”这样的称呼,是家里人最自然的昵称,也是乡里乡亲之间最不生分的叫法。
阿勇比两年前更成熟了。与他再次接触的几天时间,那种氛围不咄咄逼人,也不若即若离,让我自然与轻松。他的举手投足,自然地弥散出淳朴、宽厚、热情的品质,如这个叫做“吾乡”的地方,和煦又充满生机。
远方,有一个阿勇,远方,有我的家。
温泉,浴汤
在千里之外的远方安家,除了气候宜人,还有一个吸引我的点,那就是温泉。
那里是中国温泉之乡。第一次去参观那里的山水文化温泉度假村,正是禾城寒流侵袭之际。一走进这片原生态的自然园区,就被透明的泉水、绿色的植物吸引。这里还是国家级地质公园,泉水纯天然清澈,没有丝毫人工的掺杂,水温也是自然冷却到适宜温度。倘佯其间,蒸汽萦绕,人影绰绰。入池洗浴,有一种在山林绿野、返朴归真的自然环境中的美妙感觉。
温泉文化,在中国有着渊远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周幽王在骊山之下建骊宫,便是因温泉而建。秦、汉、隋各代又前赴后继重加修建。唐玄宗把骊宫建成华清池,成为帝王妃嫔游宴的行宫。此后虽然官家温泉日渐衰落,但民间温泉又不断兴盛,近年来温泉养生概念持续升温。
记得第一次去西安旅游,游玩华清池后,下榻于附近的宾馆。淋浴后,感觉肌肤异常顺滑,以为涂抹的沐浴露未冲洗干净,又使劲揉搓,却怎么也搓不去那滑滑的感觉,后来知道,我们用的是温泉水。第一次体验了温泉水的神奇。此后又到过国内一些地方泡温泉,每次从热气腾腾的温泉池里起身,便觉神清气爽,特别舒服。
我爱上了温泉。
百度说,古代叫温泉为“汤”,“汤”的本义指热水。看到这,我的心猛然一震,知道自己对温泉的喜爱并非莫名,原来我就是一个泡着“汤”长大的孩子,我的身体里早就有着一种泡温泉的因子。
我的故乡在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山村,我出生的时候,村里有一个集体大澡堂。冬季来临,山里天寒地冻,我们便去大澡堂洗澡。我们把洗澡叫“浴汤”,浴汤,既清洁了身子,又驱了寒。大澡堂分男女间,里面有几个大铁锅,洗澡就在铁锅里洗。父亲常年在外跑运输,家里的担子压在母亲肩上。轮到我们家去澡堂烧水的日子,母亲吃过中饭就担着两只水桶出门了。她一次次去溪里挑水,沉重的担子压弯了她的腰。将水倒满铁锅,用柴火将水烧烫,这叫“烧汤”。
等到日落西头,阿婆就拖着姐姐、抱着我去大澡堂浴汤。我家女娃多,总是被排挤到最后才浴上,那时水早已浑浊。不过,那样也好,我们姐妹有了更多的时间在铁锅里玩耍。我们像小泥鳅一样一次次从外婆手里挣脱,相互拍水嬉戏,常常弄得睁不开眼还不肯歇。
后来,集体澡堂拆了,村民们盖起了新房子。在新房子旁边另辟一小间专建澡堂,砌一个灶,嵌一口大铁锅,烧几把柴火,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浴汤习俗沿袭了下来。我家有了自己的澡堂,我们再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自由自在在汤里泡着、洗着、玩着,尽情释放着孩子的天性。阿婆也不再骂我们,只是叮嘱我们不要冻着了,快把身子探入汤里泡一会,而母亲则时不时用手试试水温,给我们添一把细柴。
9岁,我走出大山,这样的欢乐与热闹戛然而止。就像一个没有吃饱奶的孩子,我对浴汤的怀恋与渴望,潜沉到心底深处。
吾乡的别墅,有私家温泉池。我人还没到,管家就为我消毒了池子,放好了温泉水。这里的温泉水温很高,大约有60多度。待我入住,水温刚好。放下两侧的竹帘,将身子慢慢滑入水里,撩一把水,泼向肩头,仿佛卸下了一副担子。周围很安静,唯鸟儿轻声欢鸣。身体变得柔软,肢体开始舒展。闭上眼睛。我看见自己飞起来了,精确地向着那片山飞去,飞到了那个可以让我吮饱乳汁的地方。我见到了慈爱的阿婆,我与母亲紧紧拥抱,我与姐妹欢聚嬉闹,我尽情享受着这份久远的幸福。
沐浴后,精气神十足。走去村里吃饭。阿勇昨天说,吾乡的温泉原来是属于村里的。项目征用后,公司在村里建了一个浴池,把温泉水引过来,方便村人洗浴。
走到村头池塘边,隐隐约约听到有说话的声音,环顾四周,并不见人。循声向前,走过小桥,见路边有一堵黄砖砌成的墙,显然,声音是从这里传出来的。我悄然走入。围墙高过人头,弯弯折折,将路围成一米见宽的弯曲小道,里面传出泼水的声音。走得近了,听得围墙内三五个男人的说话声,我突然意识到,我可能走进了一个隐私地带,内心想退出,但好奇心又驱使我继续向前。小心翼翼靠近,悄悄探出脑袋,越过围墙向里望去。天哪,我看到几个赤身的老年男人,站在一个大水池里,边擦拭身体,边聊着天。他们那么自在地打开着自己,把身体交给自然,交给空气,交给伙伴。这,不就是我童年浴汤的场景吗?原来,它还没有消失!
没有惊扰这纯净的一角,也不敢亵渎这神圣的一幕。带着一颗“嘣嘣”狂跳的心,我迅速撤离。
前些年父母重建新屋,为是否保留浴汤间,意见不一。最终浴汤间还是造了起来。大姐后来告诉我,看母亲浴在汤里的舒坦相,这个决定是对的。
我现在回老家的次数渐频,每次回家,母亲必然要烧一次汤,让我浴个畅快。母亲像小时候那样在浴汤间守着我,时而为我添火,时而又笑眯眯地看着我。在她眼里,年过半百的我永远是没长大的孩子。
快要离开吾乡了,我又去那个天然大温泉区泡了一次温泉。在这绿野仙踪般的野趣里,再一次感恩大自然的馈赠,感恩这种浴汤方式带来的心灵慰藉,与神清气爽。
再吃早茶
听说我想去县城逛,阿勇建议我去尝尝当地的早茶。
对吃早茶最初的印象停留在小时候的东门头。天蒙蒙亮,那个叫“九间门面”的茶馆店里,老虎灶上冒着蒸汽,林家姆妈拎着水壶,往一排排竹壳热水瓶里灌开水。店里放着几张方桌、几张长条凳。不一会儿,石板路上喧闹起来,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来吃茶了。他们落座后,打开已放了茶叶的搪瓷杯,林家姆妈就他们沏上茶水。他们吃着茶,抽着香烟,谈天说地,嘻嘻哈哈,笑得皱纹一条一条起波浪。我上学路过,店里还闹猛的很。不知为啥,我很喜欢闻那里飘出来的烟火味道,还喜欢听某个老人的半导体里传出来的曲子声。
长大后,离开了小镇,这种充满市井人家浓郁生活气息的茶馆店便很难再见到了。
这次来,吃早茶是计划内的事,这里的早茶是全国出名的,自然不能错过。
睡到自然醒,去餐厅垫了垫饥。等会吃早茶,还有茶点吃,要把胃空出来。
半小时车程,就到了一家本地特色茶楼。从远处看,没什么特别之处,简单的人字型门头上写了“丰食农家乐”五个字。走上台阶一看,门面也不大。我以为既叫“农家乐”,大概就是一家简朴的小茶馆,没想到一踏进门,就见一个巨大的四方形大厅,里面摆满了圆桌,估计可容纳近千人吃茶。这样的规模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而且约四分之三的桌前已经坐满了茶客。环顾一周,木质雕镂门窗,古色古香,很有年代感。抬头看,高高的屋顶上悬挂着盏盏灯具,典雅温馨。
这是吃茶吗?这不就是我们那里的大饭店嘛。不见服务员上前招呼,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只见一群人走进来,熟练地瞄一下四周,快速找到一张空桌坐下。又有人进来,也是自己直接找位置坐下。我们这才醒悟过来,赶紧在一张桌前站定,等着服务员来收拾后落座。一个服务员过来,利索地清理了桌上的残羹,又把旁边柜子上的茶具清洗干净后,抬脚就要往另一桌去。我们连忙叫住她,说点茶。另一位服务员听见,递过来一张折页茶单,又忙别的去了。
面前的服务员看我们手里拿着一杯茶,便问我们要不要茶。来吃茶,怎么不要茶呢?有点疑惑。一问,原来到这里喝茶可以点茶也可以喝自己的茶,开水免费供应。来喝茶,当然要点茶。我们点了大红袍,服务员放下一包茶叶,就不管我们顾自走开了。看样子,要自己动手了。不知道在这里喝茶的套路怎么样,没人教,我们只能尴尬地盯着旁边那桌看,学样把柜上的茶具与茶壶搬上桌,用开水烫过茶具,放入茶叶泡上一会,再倒入各自的小茶杯。翘起兰花指,端起茶杯呷一口,辨一辨茶汤,装作资深茶客评论一番。
几杯茶水下肚,总算定神了,便拿起菜单挑选起点心来。这个宫廷簕菜糕要点一个,那个粘米角样子真好看,也来一份,特色水糕糍,没吃过,也要一份……
点心很快上来了。簕菜糕,淡绿的色泽真透人,粘米角,里面的馅料真丰富,水糕糍,乳白清透,糯而不粘。点心样样可口、量足,又养眼,果然是一家名不虚传的网红传统老店。我们喝着茶,品着美食,融入在其中。茶客们各自小声交谈,互不干扰。这么大的场子,并不嘈杂,反而有一种自在、闲适、愉悦的放松感。我想,那么多人喜欢吃早茶,其魅力也许并不在于茶,而是茶馆里其乐融融的感觉,让平淡的生活增添了风雅的韵味吧。
这样的早茶,我是正儿八经吃过一次的。回想那一次吃早茶,依然唇齿留香。
那年,公公婆婆想念在外求学的孙子,夫君与我便带着老人千里迢迢去香港看孩子。儿子挤出小半天时间,在一家叫“添好运”的茶餐厅请我们吃早茶。这是香港人气比较旺的一家店。走进这家不显眼的餐厅,早已爆满,幸亏儿子预约订座,我们才免了久等之苦。我是个吃货,看着点心单上琳琅满目的食物,这也想吃,那也想尝。儿子看我纠结,向我推荐了几个,又为爷爷奶奶选了几个品种。很快,一道道精致的点心端上来了。酥皮焗叉烧包,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叉烧包,外皮又酥又脆,奶香四溢,叉烧馅则是甜咸适宜,果然是盲点都不会踩雷的绝品小吃。晶莹鲜虾饺,皮薄到了透明,里面包的是一整只的鲜虾。第一次吃肠粉,,薄薄糯糯的白色粉皮,那么剔透,裹入猪肝,配上青翠欲滴的菜心,再淋上酱油,咬一口,真是爱极了它。看我们吃得赞不绝口,儿子开心地笑了。
在他乡,享受亲情融融,享受人间美味。这顿早茶,永难忘怀。
又在他乡,再吃早茶。场景还是那么热闹、那么亲和,价格还是那么亲民,味道还是那么纯正。
在茶的韵味里,品人生之味,在美食的享受里,尝生活之甜。
该结账了。我们出来,又有人进去。
时间不可重复,文化永远传承。
踏浪而行
三年禁锢打开,心潮澎湃。贪婪地深深吸几口气,任海风是咸是甜,能自由畅快地呼吸才重要。
换了鲜艳的衣服,兴冲冲与大海去亲近。先去南海放生台,这是一个圆形建筑设计的景点,十二生肖石像面海而坐,造型别致。通向大海的石阶左侧是海湾,疏落有致停泊着点点渔船,远处的山峰上,风车缓缓旋转,动静相宜。台阶右侧,海浪拍打着礁石,飞溅着洁白晶莹的浪花。坐在礁石上,享受着海风拂面、波涛拍岸的欣喜与欢乐。脚边,一只螃蟹匍匐在石缝间,鼓着两只芝麻大的小眼睛,警觉地观察着周围动向,一有风吹草动,迅速遁迹。东边的礁石前,姑娘们正拗着造型,显出娇美的身姿。年轻的妈妈牵着孩子越过一块块礁石,风吹来孩子银铃般的欢叫声。我站在海边的风口,远眺蓝天白云下的这片碧海,直觉得心胸开阔。
太阳高悬于空,天色尚早,我们赶往牛塘山,去追逐太阳的光辉。汽车将我们带到牛塘山文化览胜景区,抬头见正门有一楹联:“天字染朝晖踏四望渔歌旖旎风光迎夏海;海陵横夕照寻一亭蝶梦葱茏烟景动春天”。虽然我不懂诗词,但诵读一遍,隐约感觉里头藏着很多信息。拾级而上,一鼓作气登顶,发现山顶上建了一个“牡丹亭”。看到牡丹亭,自然想到汤显祖,为何在这里有牡丹亭?好奇心起,环顾四周,果然见一汤显祖雕像,细看石墙上的介绍,才知道汤显祖与海陵岛的一段故事。不免想,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真是人生路上相得益彰的两件重要事情。
站在山顶俯瞰,一幅缤纷灿烂的海景图呈现眼前,只见停泊在闸坡渔港的无数渔船,将海面涂抹成一幅五彩的画卷,场面极为壮观。从另一个角度看风车缓缓旋转,又有别样的景致。远处的山,低处的海,与眼前的花草绿植有机地揉和在一起,层次饱满又瑰丽。
太阳真大方,时近傍晚,还没沉落下去,那么,就继续追着太阳跑吧。爱着大海的女人,有无穷的力气。
下了山,我们又步行去马尾岛,这是网上一致推荐的观落日最佳地点。小岛位于海岛的最西角,这里的山体经过海浪千万年的冲刷雕琢,形成各种奇异景观。我们绕过山脚,豁然一亮,面前的大海一望无际,视野宽阔,沙滩细腻,水面平静。早有好多人守候在那里,等着落日余晖撒满金光的最美时刻。
海面微波粼粼,游艇在吆喝生意,“花枝招展”的大妈在大叔的呵护下,勇敢去冲浪了。孩子们也按捺不住,挣脱爸爸的牵拽,光了脚,兴奋地拾起贝壳来。姑娘小伙也欣欣然起来,绝不肯放过美景,同坐一把椅子,过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瘾,低吟着最动情的话语。
夕阳渐渐西沉,厚厚的云层却舍不得送娇娘出阁,犹抱琵琶半遮面,只将细碎金片或长长金丝带飘撒入海,在吊足了我们的胃口后,最终没有彻底掀起她的面纱。
遗憾也是一种美。
怀揣美好的心情,我脱下鞋子,赤足奔向大海,接受它温柔的摩挲……
回到宾馆,已近半夜。又一次推窗,想听听海的另一种声音。黑黢黢的夜幕下,海风呼啸,如狼嚎,似鬼哭,尽显大海淫威。赶紧关窗入内。想想也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释然。
开了闹钟,准备看明天的日出。大脑不听使唤,迟迟不能入睡。也是,刚与爱人久别重逢,怎么睡得着?一夜无眠吧,多浪漫!
迷迷糊糊中,窗外透过一丝微光,赶紧披衣冲向阳台,唉,还早呢,大海还淹没在黑暗里。隔一会,该差不多了吧,又去阳台,可天边的黑幕还未拉开。我的神经太紧张了,就怕一个不留神,再错过大海最动情的容颜。
大海真是调皮,已到了该日出的时分,又与我玩起捉迷藏的游戏,稍一探头又躲起来了。惹得我心急火燎,真拿他没办法。他终究还是不忍伤了我的心,隔了半个小时,高高地跃上东边的山顶,将一道道霞光温柔地铺撒在海面上。原来是我所处的位置不对,他无法给我海上升日出的壮丽景观,这样的不完美,反而赢得了我的谅解与理解。也许,相爱的人就是要这样相杀相爱,纠纠缠缠才热烈吧。
平复了心境后,约了十一点的顺风车。留出两个小时,我想再去一次海边。换上飘逸长裙,戴上墨镜,我要迎着晨光,向着大海,漫步沙滩,踏浪而行。
多年前的深秋,去海南开会。清晨,我披着纱巾,身着红衣,在椰林沙滩赤足而行。晨曦映红了脸,那副天真玲珑的模样被同行抓拍入镜,成为我自恋自爱的珍藏。再一次近距离接触大海,我想重温旧梦,在蓝天白云下,还原一个无拘无束的自己。
初春二月的海边清晨,海水清澈,微风不燥,细浪翻涌,阳光和煦。大角湾银色的沙滩上,只有清一色七、八个女游客在拍照。天赐良机,向来低调的我抛下顾忌,兴奋地脱下鞋子,提着裙摆,扑入大海的怀抱。
海水微凉,无法浇灭心中的火苗,海浪翻卷,无法湮没心头的波澜。在阳光下跳一支舞吧, 在白云下高歌一曲吧,把胸中的浊气排出,将新鲜的空气吸纳。我是焕然一新的我了,我是率真至情的我了。真好啊,大海敞开博大的胸怀,任我来来回回地踏行,任我疯疯颠颠地漫舞。我在海浪里穿行、跳跃,自由自在,天马行空。
爽过了,安静下来。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波涛,不由叩问自己,我从哪里来,我又将去哪里。踏浪而行,更添坚定向未来的勇气。
邂逅,南宋的船
若不是阿勇提醒我,去海陵岛要去看看“南海一号”博物馆,我真的就错过了一次不该错过的相遇。
在我看来,一个地方,要在人们心中留下久远的记忆,除了自然景观,必定要有人文景观的支撑才有魂魄,才可能让人难忘。
海陵岛便是一个能留驻于我心的城市,而“南海一号”博物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引子。参观南海博物馆是临时的决定,所以一进入展馆,我就急匆匆去看概况介绍和大事记。
“南海一号”博物馆,又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在海陵岛十里银滩风景区。它是以“南海Ⅰ号”宋代古沉船的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展现水下考古现场发掘动态演示过程的中国首个水下考古专题博物馆。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海陵岛30多海里的海区意外发现了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并打捞出一批精美文物。这艘古沉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它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年代较早、船体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中国古代远洋商船,也是当今世界上关于海上丝绸之路文物数量最多、最完整、最集中的文化载体,船载文物超过18万件。经过数次水下考古调查与研讨,专家们从船头位置推测,当时这艘古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随后,“南海一号”确定了整体打捞方案,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动工兴建。2007年12月23日,“南海I号”整体打捞出水, 28日顺利进入博物馆的“水晶宫”。2009年12月24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我随着人流依次参观各个展厅。我看到了大量瓷器,这些瓷器主要源于中国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它们或被完整展示,或被碎片陈列,见证着古老的中国历史。我也看到了一些黄金饰品,它们造型精巧,做工精细,有浓郁的异域风格。一条鎏金腰带,一个金虬龙纹环,足以让我瞠目结舌,感叹古代文化的繁荣与兴盛,感叹制作工艺的精湛与精美。在展厅里一个叫“木爪石碇”的实物前,我又被吸引住了,停下来仔细阅读介绍。原来它是古代的一种停泊用船具,由雕凿成条状形的“碇石”与木结构的“爪”箍扎合成,类似于“锚”。南海一号的木爪石碇,仅仅打捞上来的石碇,就重达420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宋代石碇。我难以想像这木石结构,是如何做到完美契合的。
当然,最震撼我的是被整体安放于“水晶宫”里的古沉船。水晶宫里面的水质、温度及其环境都模拟沉船当时所在的海底环境而人工合成。我们隔着玻璃,看到古沉船的局部,船体保存完好,木质结构清晰可见。一格一格的船舱内,还嵌着泥土。这艘木沉船是“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贵文化遗产,对于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造船史、、航海史、对外贸易史等都有极其宝贵的科学价值。古沉船将历史的草蛇灰线伏脉其间,而考古队员们的揭密还在持续进行。
短暂的参观结束,心却难以平静。为中华民族积淀下来的深厚文化自豪,为能感受祖国灿烂文化而兴奋,也为自己知识的浅薄而惭愧。写下此文,我想说,“南海一号”博物馆是海陵岛的一张金名片,有了它,这个国家5A级景区实至名归。我还想告诉人们,海陵岛,绝不仅仅是个旅游城市,它的名字,就是一段历史故事。它值得我们停下脚步,深入探访。我相信,一个更立体、更丰满的海陵岛将伫立在世人面前。
一次邂逅,一次沉思。中华文化厚重的史书,常读常新,永无止尽。
择一地,远离城市喧嚣,去观花赏月数繁星,倾听鸟鸣虫吟,去迎着阳光漫步,享受慢生活,让积压的压力、失落、迷茫随风飘散。有时,慢,就是快。
陈道明写过《无用,方得从容》一文,颇受用。人生匆匆,总在赶路,是时候放慢脚步,做些无用之事了。如当下的我,没有太大奢望,去收获了更多。都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在不经意间,仁智兼修。
岁月悠悠,静水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