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2023学年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示范校建设交流研讨活动学习
二、学科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1、李晓敏老师(茂名市第一中学)的课堂展示:《乙烯》
2、李丽老师(茂名市田家炳中学)的课堂展示:《认识配合物》
3、茂名市教研员詹金全老师介绍活动的意义和进行课堂点评
(1)构建从结构到性质的大概念。晓敏老师从乙烯的发现、茂名乙烯厂中乙烯的生产出发,引导学生类比乙烷进行学习。从乙烯的组成、结构预测乙烯的性质,进而设计实验验证,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键能、成键和断键角度进行分析,构建乙烯加成反应的原理,最后上升到含碳碳双键的物质都能发生加成反应的认识,引导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来认识有机物的一般思路。
(2)突出学科问题与真实问题互促。《乙烯》这节课涉及到乙烯的结构、氧化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李老师能将其与实验、生活、生产紧密联系,通过实验的创新和改进,突破了溴单质与乙烯为何不能发生取代反应的障碍,学习了乙烯氧化反应后,能将知识和现实问题进行关联。设计真实的问题不仅加强加成反应的理解,还增强了学生学习有机物的兴趣,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是有价值的。
(3)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从溴单质与乙烯反应的探讨里面,老师与学生深入的交流,有学生互评、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这些都能促进对加成反应概念的理解。
(1)突出结构化教学。首先这节课血红素分子间成键的相关问题,将化学键、配位键、配位化合物以及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等知识进行有逻辑地关联,体现了知识关联结构化的特点。其次,在教学设计上,李老师还原了科学家破解了复杂化合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通过让学生动手搭建血红素的模型,利用键长数据判断原子间成键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了认识复杂物质与晶体结构可以用X射线进行的认识思路。再次,在教学中设计了铜离子的相关实验,将元素观、微粒观、守恒观联系起来,体现了核心观念结构化的特征。
(2)体现了情境化教学。这节课使用的情境比较丰富,有生活情境、实验情境、化学史情境,教学中用到医院中检验血红蛋白的真实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知识可以从生活和课堂中来,再用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知识的功能价值。整节课知识线、活动线非常清晰,还藏着一条科学家研究配合物的暗线,并且介绍了在配合物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我国科学家,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展望学生在科研领域有所作为,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3)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教学中设计了很多有深度的问题,在这过程中老师与学生深度对话,也能自然地生成一些问题,体现了课堂的生成性。
4、广东省教研员程俊老师开讲座指导
(1)教什么--教学目标
(2)如何教--活动与问题
A、途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
B、目标:解决真实的问题,真的能解决问题
C、策略:问题的进阶性、激发性、挑战性、体验的完整性
(3)如何教好--激发与反馈
A、即时反馈:教师即时回应学生的表现、观点或疑问,予以适当的点拨、提示和归纳。
B、实时激发:教师通过感悟、激励、追问等焕发学生更积极的学习情感、更深层次的认知探寻。
三、活动总结
撰稿:张龙明 李玲玲
审核:张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