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十八湾 (汪正刚)

长桥君
创建于2023-03-29
阅读 111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黄河有九曲十八湾,无锡有拈花十八湾,想不到浦东新区也有一个十八湾。这十八湾位于浦东新区川沙新镇黄楼社区栏杆村,在川沙镇西三公里多一点,古时因村内杨家港东有一座“红栏杆桥”,故称“栏杆村”。栏学路的北部800米纵向穿越村中心。

(十八湾曹家宅)


十八湾水道

    栏杆村十八湾以栏杆村曹家村民小组为中心。明代中期,宅中有五族曹姓祖先从曹路镇大曹家弄陆续迁到十八湾。曹家宅四面环水,宅中有一条东西向叫漳沟的断头浜(西面断头与建造曹家天主堂挖土填河有关,后文提到),宅东还有一条南北向无名河道,真所谓处于水乡泽国之间。在其西南方向与孙桥镇(现张江镇孙桥社区)还有一处称作为“白漾”的大型水域。

    “十八湾”是一条水道,依北入口在三灶浜秦家木桥西侧的砖滩港进,【砖滩港水道全在现张江镇环东村(原孙桥镇桥弄村)境内,南与寺前港相交】,船只在寺前港向东转弯为第一弯,(原有曹家沟进入十八湾,因原曹家沟南部淤塞);直至经过十八个转弯,在村东头八字桥头(原是著名的石桥)进入南北向的瞿家港,然后向南拐弯进入东西向瞿家港,即行船经过了十八湾。

(十八湾西北水道,左下角处为新娘子港,右中为无名小河,右顶端处向东、向南有两个转弯到曹家宅宅沟)


       一位年轻时曾当过船工,经十八湾水道去当时横沔镇北的川沙砖瓦厂装运砖头,为了走走十八湾水道回去,所以弄要了十八块碎砖角,以便在转过一个弯就丢一块碎砖,结果正好在砖滩港转向三灶港时将十八块碎砖丢完。

        而从孙小桥新娘子港进入就少了不少弯,只有八九个弯。而称之十八湾曹家宅,只是其周边水网辽阔; 实际上,十八湾地名还不至只在栏杆村,原桥弄村最南端的孙家宅亦称“十八湾孙家宅”;同村周姓、唐姓均在十八湾水域内,因为他们也置身于水网之中。

    

老佃户家的年三十

        曹氏祖先迁至十八湾后,由于处于少地状态,就算有种田好本领,也只得为他人家当雇户,所谓雇户就是自己家中少有土地,也不去租种地主家的土地,也不为地主家打长工。而是自己饲养了耕牛,为家中无男劳力(因外出打工、做生意)的家庭耕种土地(主要是水稻)。按照土地地势高低、肥瘦、路程远近,与东家(土地所有者)按收成的二八、三七分成,东家因为是土地所有者,所以拿高成。在解放初期划分家庭成分时,这些家庭就是雇农,而这一家的主人就是称为老佃户。老佃户后来引用为懂得各项农业耕作,即牛、犁、车(即灌溉稻田用的牛车)、耙(旱地,破碎大土块)、划(将水地高低划平)这些农具在老佃户手中用起来得心应手,也是抛粮撒种的能手。过去浦东各个村庄都有两三个这样的种田能手,直到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以后,这批人还是被称为老佃户。

(水田划地,图片来自网络,谢谢原作者)

        他们有一个习俗,在大年三十看年夜饭煮的哪个方向高,不管过去用柴灶、铁锅,而后来用煤炉、钢精锅子烧都是一样的,米与水的间隔水平是一样的,不是人为的做法,可能因火势哪一边旺有点关系。如果某一个方向的饭涨得高,明年(第二天开始的农历纪年)某一方向的天气比较干旱,用水量大,人、畜的苦力出的就比较大,病虫害也比较多。反之则哪个方向的饭比较低,那么该方向的雨水比较多一点。俗话说,“麦莠(即抽穗)风来赶(即靠风来传播花粉),稻莠雨来弥”,水稻是靠雨水来滋润的。当然这样做带有一种靠天吃饭的思想。

(耕地,图片来自网络,谢谢原作者)

        佃户家在年三十还有一种习俗,到半夜三更要去看一看耕牛站着还是躺着,如果耕牛站着没睡说明明年雨水少,躺着的话则雨水比较丰润,道理与上面说的一样。所以,佃户家在吃好年夜饭就要喝茶剥瓜子吃,聊一聊一年每个人的工作安排。到了时间就去看一下耕牛是站着还是躺着。个别饲养两、三头耕牛的雇户家,其子女(特别是女孩)就无法上学读书,要种菜园烧饭做家务,就是男孩上学,要带上斫(浦东言,读音:捉,即割)草工具,放学后顺便斫牛吃草回家。曹家宅有位老佃户生育了七个子女,小女孩六岁时就上柴灶烧菜做饭,常常哭鼻子。

       当然,老佃户的主要耕作在水稻方面,其余空闲的大量时间就是捉鱼摸蟹,或学一门手艺,好在农闲时贱几个钱贴补零用。

(曹家天主堂,即无原罪圣母堂)


曹家天主堂

       明万历年间,天主教传入中国,后遭到清政府的禁止传播,直到清咸丰年间又恢复传播天主教的活动,栏杆村曹家天主堂就建于咸丰年间,当时的堂名是“无原罪圣母堂”,但教徒习惯上叫天主堂,每年11月8日,是曹家天主堂的本堂瞻礼,周边周家、唐家等信徒均会参加。

       原来的曹家天主堂是座北朝南的,规模也比较大,前堂正间是五开间门面,瞻礼弥撒也相当隆重。可惜在1958年人民公社的半军事化建制中,作为栏杆村4营5连的连部食堂,教堂的那座铜钟成了社员的“报时钟”。堂屋后来作为生产队的仓库,还安放各种农具,150余年的曹家天主堂变得陈旧塌落,后来又遇到一次火灾被彻底拆除。

        直到2010年,由浦东新区宗教部门出资,在原教堂北侧建造了一座小型的坐北向南的三开间门面的教堂,供教徒活动。

(新娘子港上名存物非的范家石桥)


新娘子港的不同传说

        新娘子港,是一条西接横沔港,在十八湾天主堂北侧向东直通川沙城的河道。但黄楼地区和孙桥地区对这名字的由来有不同说法。

        黄楼人认为,原来这港上有座木桥,有一支迎新队伍在桥上经过,不料木桥塌落,轿子翻入河中,轿中新娘子丧身于港里。这新娘一死,娘家人痛不欲生,找当时造桥师傅索赔,造桥师傅无法,只得赎罪。在原木桥处造了一座石桥,后叫范家石桥,这终于解开了当地人的心结,因为当地没有姓范的,原来造桥师傅姓范。现在的范家石桥已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改为水泥桥,桥在物非,但港名依旧。

        但孙桥人的说法就不同,他们相传当地有一位女子因不满父母的包办婚姻,在成婚那天,当轿子走到这条港上的小桥时,突然探身冲出轿帘投港自尽,当地民众十分怜悯这位烈女,将这条港改名为新娘子港。

        据《光绪川沙厅志》记载,新娘子港曾是川沙厅与南汇县的分界河道,其向东流至川沙南门竹行桥向东到船坊沟,直到钦公塘(即现川南奉公路)为止,其历史甚为悠久。同时,对过去一直流传的日冠封锁线设在寺前港是一个错误的说法,一是《光绪川沙厅志》对当时川沙与南汇的界河作了明细的调整,确定新娘子港是分界河道;二是其检问所是设在范家石桥,否则孙桥长圆沟村顾氏叔侄不会碰上;三是日冠杀害顾氏叔侄在曹家天主堂前的场地都是充足的例证。笔者曾在《寺前港畔话今昔》中提到的检问所地点也有误。

(栏学路通往十八湾曹家宅的水泥路)


十八湾的后人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十八湾曹家宅也是万象更新,人口的繁衍让这个小小的村庄不能适应他们都居住在这里。上世纪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曹家宅的后代有很大一部分迁到南岸的周家圈去建造新宅,而且建了东西两个新宅,家家都是多彩的楼房。

        十八湾人也是勤劳的,就是河滩、路边的零星空地,他们也会栽种菜蔬,为自己的盘中餐增加多样的菜肴;他们也十分懂得水源对他们来说,原来是祖辈得以求生的渔业资源,到现在,他们保护着宅前屋后的水源,想到吃鱼的时候就去下两条丝网兜几条鱼上来。

        十八湾人也是善良勇敢的人。出生于工人家庭的曹建昌在工人父亲、农民母亲的教诲下,加之信奉天主教,懂得爱祖国、爱人民的做人道理。曹建昌在川沙新镇当上了一个联防队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本世纪初,在一场扫涤卖淫嫖娼的斗争中,他被穷凶极恶的歹徒连刺数刀而英雄牺牲,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曹氏新宅)


栏学路两侧美景

     

(栏学路十八湾路段)

        十八湾处于湖泊河道沟中,过去农民出行上镇靠小船的多。十八湾曹家宅只有在西边有一条小堰壩出入,但化上15到20分钟在羊肠小道上要七转弯八调头才能走上所谓的一米宽的所谓官路去上镇。

        栏学路,就是因为有栏杆村与镇上黄楼中学相连而得名。是一条约2公里长的道路,它南与迎宾大道(磁悬浮)呈丁字形交接,北与川沙新镇的长丰村城丰路呈直角形相连。现在十八湾东侧是唐黄路通向迪士尼乐园附近的交通要道,南浜周家宅和曹氏新宅前有将要延伸完工的沔北路东西穿过。

(连接通往十八湾水泥道的栏学路就是公交车站)

        开始,栏学路的筑成只是一条机耕道路,1996年建成了柏油马路,并通了公交,在十八湾设了“仓库场(现为栏学路川环南路)”车站。前年,上海市林业局将栏学路部分路段定为沪郊134处赏秋胜地。

(十八湾以西就是防护林带的森林)

        曹家宅十八湾在2005年以前列入了上海长江、东海防护林带,整个十八湾地区隐藏在绿村翠竹之中。西边还是在堰壩上出入,但由于白色水泥路面已经能到各家各户门口,轿车可直接上西浜林间上栏学路。而栏学路以西的所有土地全部已经成为树木茂密的森林。

(十八湾曹家宅东侧的唐黄路)

(十八湾新宅前刚建成的川环南路还在植绿)


(文字稿完成于2023年2月15日)

(图片白拍摄完成于2023年3月28日)

(美篇制作完成于2023年3月29日下午2:15时)

阅读 111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