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采石矶,建康锁钥地。
古今多少战,胜日探踪迹。
2023年3月25日上午十时许,在江阴市福鼎通讯有限公司倪仁福先生的精心组织安排下,我们一行十一人来到了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的安徽马鞍山采石矶,开启了今年笃学力行的文化之旅。
在此之前,我们围绕着采石矶为什么是自古攻打南京的首选渡口这个问题在网上广泛查阅资料,并进行绘图分析,对此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
午后一点三刻,在采石古镇皇华驿酒店作了短暂休息后,我们步行十分钟来到了采石矶风景区北门。
春日咋暖还寒,只见游人三三两两,大多身着棉衣。漫步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湖区,四周围绕各种常见的绿植,远处是停泊的十多艘小艇和一片较具特色的水杉林。
在湖区逗留了五六分钟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去攀登翠螺山了。沿途经过三元洞、太白楼等处我们都一一驻足观赏。本次活动由我们主要策划者陈华的一个马鞍山同学刘先生作导游。他对采石矶历史掌故了然于心,讲解生动形象,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关于三元洞,有个民间传说,当时湖南有三个秀才赴京会考,经过采石忽然碰到了狂风暴雨,然后就到此洞避难,这三个秀才幸运地活了下来,最后在殿试中包揽了三甲,做了高官。为了感谢神灵护佑之恩,当地人取名“三元洞”,又叫“三官洞”。在洞中我们看到了供奉的石矶娘娘,原来就是三国刘备在东吴迎娶的孙尚香。太白楼是为纪念“谪仙人”李白而建,它始建于唐朝,后屡毁屡建。现存太白楼是民国初年所建,面临长江,背依翠螺山,是一座金碧辉煌,宏伟壮丽的古建筑。与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长江三楼一阁”,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称。
当然我最关心的是采石矶作为古时军事要塞功能,古代战场是如何展开的。登上栈道,注目远眺,一片江心洲赫然在目。眼前仿佛看见当日南宋虞允文指挥兵马和金主完颜亮带领的金兵在此鏖战,又好像看见常遇春飞舸抢占采石矶。
那么攻占采石矶是如何进行的呢?没来采石矶,我们大多会想攻方必须沿着水岸登上采石矶突出的山体,然后采石矶守军只要依据山势居高临下,使用弓弩或者滚木雷石防守,这样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味道。那么攻方为何不选择芜湖或者铜陵过江,而一般选择采石矶渡江呢?到实地一看,我认为采石矶渡江还是有以下有利条件的。第一,江心洲离采石矶确实非常近,一眼就能看到对岸。据史料记载最窄处只有500米。第二,这段夹在江心洲和采石矶的长江古称横江。江流还是比较平缓的。第三,江心洲沿岸长度6.5公里,在洲头或者洲尾对岸是一段开阔地带,也是适合渡江后大部队集结的。当年常遇春大战采石矶时就是从采石矶南岸开阔地带登陆,并留下了“大脚印”。可以想见当日战船在江心洲沿岸一字排开,采石矶守军也在另一面战船上严阵以待,翠螺山头守军握着远程武器配合作战,两军相逢勇者胜。如果攻下采石矶后,就可以长驱直入南京江宁了。
历史上,采石有记录发生在这里最早的战争是春秋吴楚长岸的之战。东汉末年至民国,这里曾发生过五十多次重要战事,其中著名的战争有二十多次。所以有“古来江南有事,从采石渡者十之有九”的说法。因此采石矶成为了扼守长江天险的战略要地。
正在我浮想联翩,意犹未尽之时,一马当先的倪董事长招呼大家要下山了,而此时我们本次的摄影大师陈华先生还在三台阁居高临下用无人机拍摄风景。
翌日清晨本人和同行严校长一起步行去采石矶大闸渡近距离观看横江。到达码头时,一艘船正搭载近二百人向江心洲驶去。这里早已远去了鼓角争鸣,如今江心洲已成为人们休闲垂钓的好去处。
望着平静的江面和屹然耸立的翠螺山,我何其庆幸我能生活在这和平年代,能够和一些志趣相投的友人共同欣赏这大好河山。愿祖国能繁荣富强!愿人们能和谐共处,再无战乱!
文后再附一些照片留作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