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是生机勃发的时节,三月是“研”意盎然的季节。为了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辐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交流,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资源互补,增进各学校教师的相互学习,鹿泉区教研室联合谢志芳数学名师工作室于3月29日上午在黄壁庄学校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
本次活动中,黄壁庄学校的骆琳老师和名师工作室成员郝彦君老师就八年级下册《矩形的性质》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
“同”中求“异”
骆琳老师的课从回顾矩形的定义和性质开始,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矩形判定定理探究,整堂课流程清晰: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生讲解——精讲释疑——应用提升——畅谈收获,教师真正的在课堂上放手,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教学亮点:多媒体技术的娴熟应用。用“几何画板”直观展示从平行四边形变化到矩形时,角和对角线发生的变化;用“希沃白板”拍照功能实时上传学生作业,节省学生上黑板板演时间。
郝彦君老师的课以“工人师傅测量门窗是否是矩形?”这一数学情景引入并展开探索,并把这一问题情景贯穿整节课堂,让学生们带着这一实际问题思考——总结——证明出矩形的判定定理,最后用思维导图把整节课的知识串联在一起,化零为整,把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整合,为后续四边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亮点:教具的制作和应用,学生动手操作,探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几何语言的规范,为学生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思考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思维导图做最后总结,为单元教学搭建了知识框架。
“异”中异“彩”
课后全体听课教师在会议室进行了评议交流,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工作室主持人谢志芳老师和教研室数学教研员安乐冉老师分别就两节课进行了直言不讳的点评以及高屋建瓴的建议,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助力。在良好的研讨氛围中,各学校的老师们进行了深度的探讨,并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
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同中有异,异中求同,授课教师“异”出精彩,听课教师“同”样收获。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学有所悟,而后笃行。此次活动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搭建了交流互通的平台,形成了多向思维的碰撞,集体智慧的凝聚,从而使每个参与者都获益匪浅,教学能力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