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7日姜妮老师带领22级学科教学(物理)全体同学进行了《物理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课堂学习,同学们对这节课的感悟颇多,下面进行相关总结。
包晓静:
这节课主要讲了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如何定位,在一般的教学实际过程中,一般会把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混为一谈,其实实际上两者是分开的,教学目标是以教师为主体,学习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学目的、培养目标有联系,又不同于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订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那么,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是什么呢?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关注"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制定课标的技术要领,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动词呈现心理动词。比如知道、了解、理解、应用第二点就是要用具体描述的知识名词呈现笼统的整体知识,要细化。要结合学生学情,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规范的学习目标。
胡译元:
第一节课各位老师总结反思了上次学生月考,物理学科的得分情况。根据对学生考试情况的分析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讲过的题不得分,错题集整理的好的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等。我认为错题集的整理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何让整理错题落到实处,成为真正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的动力还有待考虑。
第二节课老师主要给我们讲了如何续写教育目标,介绍了马杰的ABCD教学模式。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行为动词的以及行为主体的叙写,之前在叙写教育目标的时候,我更多的是基于教材,听了这节课后,我明白了在叙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从学生主体的角度进行,即学生的学习目标。另外,对于行为动词,我以后在叙写的时候会更加注意行为动词的可测量性,把握学生在这节课结束之后能够达到的程度。行为动词需要更加具体、外显、易评价、可测量。
老师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教学设计案例,在学习之后,我基本能够看得出哪个教学设计更加规范,但离自己写出一个规范的教学设计还有一定距离,需要继续努力。
李春燕: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有关教学目标的叙写的相关知识,了解了教学目标的确立依据、叙写策略、重要环节等。听了一线老师们的考试后的备课,感受到了一线教学任务的繁重,更凸显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叙写的重要意义。
通过这节课进一步学习了如何规范地叙写教学目标,严格意义上的教学目标,有一套规范的叙写方式,包括行为主体( Audience)、行为动词( 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和表现程度(Degree)四项要素,简称为“ABCD格式”。其中行为主体一定是学生,从学生出发;行为动词要表述出经过教学后,学生“能够做什么了”;行为条件指出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说明学生是在什么情况下的表现行为,帮助后面评定学习结果;最后,表现程度通常指经过一段学习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在四个要素中行为表述是最基本的,不可省略或缺少。这节课通过阅读和对比了老师提供的教学目标叙写案例,体会了如何进行教学目标的叙写,可以看出目标叙写中选用的行为动词直接影响课堂评价的进行。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设置清晰、可行的学习目标,通过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来告诉学生需要通过课程学习后掌握什么知识,学习什么技能,让他们判断自己是否完成了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成为会学习的学生,在日后能够有担当,并有明确的学习规划。
李全森:
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目标的叙写。在刘文旺老师的课中就要求我们要对课标进行重新理解,其实也就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学习之前,一头雾水,只能比较粗略的照葫芦画瓢进行重新撰写。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清晰的认识到要根据课标、教材、学情三者结合来进行叙写。只有吃透课标与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够基本撰写出符合教学目的的学习目标。而叙写的方式有五种:经验、教科书、考试说明(自19年后已融入课标)、课标以及自编课标。在续写的过程中要符合五种原则:主体性原则——学生为主体、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及其各方面、科学性——目标要适度恰当高效、可操作性原则——简明易操作、动态性原则——要有应对突发状况的预设。而当我们要真正对目标进行叙写时,应当包括四个内容,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简称“ABCD格式”,简单来讲其基本模式就是通过什么情景,用了什么方法,让多少学生怎样。我们在叙写学习目标时要注意避免出现心理动词,这种动词对于教师来说难以评估,学生也难以明白自己是否到达了这种目标。要将此类动词更改为可外显的、可观察的动词,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程度可视化。
王吉昌:
本节课姜老师前期主要是进行了习题课(月考)的研讨,从期望的60分到实际的40多分,明明都是讲过的问题,有一定的心理落差,让我体会到一线教师的工作的辛苦。需要根据学生本身情况不断地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
后期姜老师对我们进行了如何制定教学目标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一个合格的教学目标要具有“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和“达到评价的程度”。再者就是要将外显的行为动词放在教学目标中,而不是泛泛得“认识”,要转到“理解”以及“能用”、“会用”上去。
姜老师还提出我们可以根据2019年考试大纲来进行相应的学习补充。
王亚萍:
在课程的前半段,老师带着我们进行集体备课,主要是一起讨论了上次月考的得分情况,听老师们的叙述,觉得情况不容乐观,很多道题目在之前上课的时候已将讲过,甚至在考前一天讲的原题,学生还是很难拿到分数,得分率很低。这使我深刻认识到,还是要把学生当成主体,像整理错题集这种方法有的时候也不实用,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姜老师也提到,可以尝试以后一周一考,就考学生之前错的原题,以此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课程的后半段,姜老师带着我们学习了教学目标的叙写,认识了教学目标的ABCD叙写方式,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在叙写教学目标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把握这节课的具体知识学生应该达到的行为动词的程度。
卫思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明确体会到目标叙写的不同方式。同时通过切实参与老师们今天关于月考的讨论,我发现,就像老师上课时提到的无论你的教学内容设计的多好,你的理论掌握的多好,到实际教学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我们所学的理论并不一致。就像老师们说的考的是原题,之前就做过的题,还是错一片。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这些都要到实际教学真正接触到学生时才可能知道,理论知识不能只是片面的理解,必须教学实际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成绩牢固掌握知识。
邢照煜:
今天第一节课先听了姜妮老师和其他老师针对学生月考情况的集体备课讨论,各位老师的讨论中,发现很多题目已经讲过但还是做错的情况。
第二节,老师讲授关于“教学目标”的知识,老师推荐了参考2019年考试大纲,在考试大纲里可以看出重点。然后分析了教学目标的依据,依据有课程标准、学情、教材。讲授了制定教学目标时的原则和策略,特别是制定教学目标时行为动词的界定,让我受益匪浅,这一知识为我以后作为教师备课时提供了教学目标的方向和指导,也为当下练习备课时提供了基本知识,不再一头雾水。期间穿插着的案例分析和比较,加深了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期待老师教予关于教学目标以后的关于教学设计的知识和细节。
杨徐苓:
本节课学习到的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就是解读课标的技术要领部分:
(1)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动词呈现心理动词;课程标准中的“了解、知道、理解、应用”等无法评价的行为动词可以替换成“举例说出常见的形变”,通过这一方法可以呈现出教学目标的可观性和可评价性。
(2)用具体可描述的知识名词呈现笼统的整体知识;可以将知识名词把笼统的整体的知识要求细化成几个清晰明确的知识点;
(3)用与行为动词匹配的行为条件呈现教学活动;
(4)用先于教学活动的评估任务去验收目标达成程度,并有相应的评估题根据需要来评估。
另外,教学目标有一套规范的叙写方式,包括①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非教师,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②行为动词:即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③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说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的表现行为,在评定学习结果时,要结合具体的条件。④表现程度:通常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
张萌:
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教学目标设计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要以学生为主体,要适度、恰当、高效。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要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要做到因材施教,实现分层教学,抓住关键。要哭提到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学到什么程度。
教学目标撰写要注意使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动词,比如:列举说明,例举,表述,识别等。教学目标由主体+行为动词+应用构成。
最后,通过参与老师们今天月考的讨论,发现了一个问题,无论教学设计设计的多么精彩,到实际教学中,总会有一些学生学起来很困难,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升级教学目标,以及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学好学牢应学的知识,学到更多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物理思维。
王一凡:
1、认知目标:
知识的掌握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由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及智力发展诸目标组成。常用引导词:理解、知道、了解、记忆等。可以理解为思维方面的变化。
2、情感目标:
兴趣、态度、习惯、价值观念、社会适应能力由兴趣、态度、价值观与正确的判断力、适应性的发展诸目标组成。常用引导词感受、喜爱、乐于、感悟、喜欢等。
3、动作技能目标 :
感知动作、运动协调、动作技能的发展由感知动作、运动协调和运动技能诸目标组成。常用引导词学会、掌握、提高等。可以理解为动作发展的运用。
知识目标体现在知识性层面上,比如认识、认知、感知、(初步)了解、获得某某某经验。技能目标强调的是技能上的获得,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能够尝试什么。比如,能够、尝试进行/运用xx,掌握什么。情感目标,强调情感体验,跟感情有关。比如喜欢、愿意、体验xx情感、感受、欣赏等。
周庆丽:
一、收获
(一)课堂互动环节的收获
老师们集体教研后给同学们留出提问和交流的时间,我和老师就学生学习课程后成绩不理想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提出通过增加练习来解决问题,但目前中学物理教学时间非常有限,课上时间尤其宝贵,这也是困扰当今一线教师的一个难题,老师们教研后给出的方案是每周针对学生错题进行一次专门的考察,具体成效有待观察。其他同学也提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对教材内容安排的疑问,老师针对我们的疑问耐心解答。
(二)老师讲授环节的收获
今天课堂主要学习了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尤其是教学目标叙写原则、步骤、策略与环节等,老师强调教学目标叙写要参考的内容,包括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情,并给出了许多实际案例供同学们学习与总结。
通过今天对教学目标的学习也解决了我之前存在的许多疑问,给我的学习带来许多实质性的帮助。
二、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丰富了我在理论上对于教学目标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是我在后续学习中会再次、多次涉及的地方。
另外,我过去的经验使我对当前困扰一线教师的学生成绩不理想的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但由于知识储备不足,我还不能够提出十分有效的解决办法,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能够改善此问题,并且优化我未来的教学实践。
宋艳敏: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教学目标叙写的策略,明确了有效教学目标的叙写的要求。首先从课程标准出发,习得了解读课标的技术要领:(1)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动词呈现心里动词;(2)用具体可描述的知识名词呈现笼统的整体知识;(3)用与行为动词匹配的行为条件呈现教学活动;(4)用先于教学活动的评估任务去验收目标达成程度,并根据需要有相应的评估题来评估。学习了教学目标叙写的重要环节,行为动词的界定,进行学情分析,还学习了教学目标呈现的方式,陈述方式和呈现的基本规范。最后学习了规范叙写教学目标的几点特征:①以学习者为行为主体描述学生的行为;②选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的行为动词;③叙写学习行为条件与情境。
董凯璇:
本节课首先跟随教师对学生月考试卷进行了分析,我认识到一线教学课堂必须非常紧凑,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课前更认真地备课,从而保证课程进度。对于习题的讲解也要严谨细致,适当给学生施加心理压力,尽可能保证讲过的题都会做,也可以安排错题重做。除此之外,课后反思也一定要到位。
第二节课进行了教学目标叙写的学习,使我对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教学目标叙写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进行分析。课程目标是一节课必须完成的任务,所以必须有可实施性,教学目标也要适量,确保能够完成。教学目标还要具有可测量性,使完成情况得到检验。区分好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进行。
文字来源:22级学科教学(物理)全体
责任编辑:杨徐苓 邢照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