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精彩的课堂,离不开一次次深思熟虑的琢磨,只有一次次的付出,才能有一次次的进步。为了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夯实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提升教学能力,钟家村明德小学数学组教研活动在2023年3月27日上午8:50如期举行。
本次教研活动分为三个环节进行:1、教材解读:王岚老师先对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第八单元《克和千克》、小小设计师三部分进行教材解读;范思雨老师对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进行教材解读。2、无生试讲 :王岚老师选取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进行无生试讲;范思雨老师选取解决问题1进行无生试讲。3、全体教师参与评课,共同成长。
一、教材解读
王岚老师从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内容编排结构和例题教学这四个部分进行教材解读。例题教学又分为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练三个部分。例题讲解中着重对怎么教进行阐述,将教师需要重点注意的部分进行突出强调。如何练部分王岚老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分为基础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层层递进,不仅巩固当前所学知识内容,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范思雨老师则是从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小学中的地位、单元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和例题教学这五个部分进行阐述。单元教学目标从新课标要求到单元目标再到课时目标,牢牢把握三标有效对接;在例题教学之前进行学情分析,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更好把握教学过程;例题教学将单元内容整合为“口算”和“解决问题”两部分,挑选重点例题进行详细分析,让听课老师对教师的教学意图有了更深入了解。
二、无生试讲
王岚老师以之前学过的加减混合的竖式计算导入,使学生回忆起“没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是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新授部分出示例题,学生有之前的知识基础,很容易就列出算式并计算,老师选取学生列出的混合计算的算式进行进一步讲解,提出“混合运算的算式还可以写成脱式计算”,强调脱式计算书写结构,再和之前写的混合算式进行对比。教学乘除混合运算时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最后老师小结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应注意的事项。后续练习的设计巩固了学生所学内容,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拓展。
范思雨老师以口算导入,追问学生计算方法,再通过一道解决问题回顾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接着出示例5,在“知道了什么”环节就让学生分析清楚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信息,没有用到的信息就叫多余信息。“怎样解答”这部分老师先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摆一摆表示这个问题,再列出算式,突出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解答正确吗”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最后老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又回顾了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
三、教师听评课交流
听完两位老师的教材解读和无生试讲,全体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王岚老师关于例题的设计解读的很细致,对作业进行了分层设计,但是在课标对接方面稍微欠缺,无生试讲方面环节完整,过程流畅,但对学生的预设稍显不充分,大部分都是老师在讲,对本例题的重点脱式计算强调不够。
陶校长首先对单元教材解读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进行例题解读之前要从单元整体出发,突出每个例题的侧重点是什么,并沟通前后例题之间的联系。无生试讲选取的这节课并不是单纯的计算算式,而是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列出算式,学生在根据情境列出算式时就再次感受从左往右的计算顺序,再迁移到乘除法的计算。陶校长提醒老师们在教学这部分时不要把情境和算式分离开。教学了53-24+38和15÷3×5这两个算式之后,应该让学生来对比、观察、总结,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不是老师直接出示小结内容。
范思雨老师三标对接完成的非常好,例题教学的解读也很细致,但忽略了单元重难点的讲解。无生试讲过程完整,注重引导学生梳理信息,让学生经历了数学思考分析的过程,但老师们有一点不同看法,不仅要在“知道了什么”环节理清多余信息,还要在“怎样解答”环节通过画图来验证之前找到的信息确实是多余信息。
陶校长首先肯定了范思雨老师的单元教材解读,有三标对、学情分析、设计意图的分析,值得老师们学习。但提出一点不足,要关注例题后面的联系,进行练习分层,并把重点练习拿出来讲一讲。无生授课部分,陈主任和陶校长都赞成老师们的看法,并且认为范思雨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太过细致。在“知道了什么”环节,应教会学生梳理零散的信息,把信息成条排列,问题放在最后,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然后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信息,通过画一画、摆一摆列算式解决问题,给学生试错的空间。学生汇报时,教师应有意识的先选择做题正确的学生汇报,说出想法,再找错误的学生说一说,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多余信息的印象。在最后总结时,没必要再次总结解决问题的三步骤,而要把重点放在多余信息上,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今天的解决问题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注意学生的教学起点和本节课的重点。
研无教,则无以立足;教无研,则无以长久。本次教研活动让教师能够发掘自身优点,发现自身不足,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在相互切磋过程中活跃了教学的氛围,促进了教学常规管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撰稿人:云昕
审稿人: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