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儿童节期间,就会有一些高尚的人,坐着好车,穿着鲜亮的衣裳,成群结队,带了书包、玩具或现金来到乡村学校,赠送给一些孩子。
赠送是无偿的。不过,事情仍然有点复杂。
被事先“选”出来接收馈赠的孩子会被叫做“贫困儿童”或者“困境人员”,赠送东西的大人们则被称为“爱心人士”或者“公益代表”,这两种成对出现的称谓会被反复提及;孩子们要被集中起来接受馈赠,馈赠要举办仪式,仪式上要搭高台子,要挂很长的横幅,横幅上写明某某机构或某某个人“捐赠”或“救助”或“关爱”某某儿童;“爱心人士”要上台,领导要讲话,孩子们要站成一排统一接受“爱心”;收到“爱心”的孩子要向“爱心人士”敬礼,事先被确定的孩子代表要念一篇大人写的充满“感恩”字样的文章,受赠孩子要抱着物品和“爱心人士”照相,照完相要发报道,孩子们要随着领导和“爱心人士”在报道中一一曝光;这些报道要被“爱心人士”大肆传播,“爱心人士”们要借此互贴道德标签又反复自我表扬,公众要由此知道这些人士非常高尚而我们的世界无比幸福……
好表演,是我们这个族群的根本基因,是千百年来形成的集体无意识,是植根于社会机体上的腐臭毒瘤,是业已无法根治的晚期癌症。那些高尚的人,从来就懂得用极小的现实成本换取不对等的道德形象,于是恨不得拿全世界给自己当陪演。他们人格猥琐,没有自尊,所以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尊重,还要通过这种现场示范把表演技法教给孩子,让伪善基因代代相传!
在我看来,有些“爱心人士”每献一次“爱心”,都是让羞辱多发生了一次。不过,被他们羞辱,不是别人,正是他们自己。是的,他们人格低劣,所以自取其辱!
曾有某人在乡村工作。村里一位老人独自带孙子,孙子书包被同桌撕坏,老人手头没钱,孩子哭闹不止。他入户遇上,问明情况,转身出门,开车去城里买了书包,里面特意装了几样玩具,趁孩子下午上学的时间悄悄拿给老人。因为孩子大了,自尊心强,他怕孩子回来看到了不好意思。他是绕路去的孩子家,因为怕村里其他人看到了笑话这家人。
素衣(扶苏)
2019年5月写于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