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美在于积蓄勃发,教之美在于钻研提升。为了新课程标准践行。聚焦任务,创新课堂,构建双减背景下核心素养。2023年3月25日至3月26日,我们齐聚太原,展开第十九届全国小学数学名师高质量教学观摩研讨会和美课堂。和美课堂以生为本,以和谐促生长,以高级促发。以一种和美共生的模式,打造全新高效课堂,正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我学到了很多全新的教学理念,受益匪浅。
首先是俞正强老师带来的课例《认识速度》,在没听俞老师的这节课之前,我觉得《认识速度》这节课很难讲,但是俞老师这节课讲的很轻松,以幽默诙谐的话语将孩子们从紧张的情绪中拉出来。在俞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比一比”轻松的得出“时间相同比距离,距离相同比时间”的两种结论。俞老师在课后报告中指出,孩子们在学习某个新知时很困难以至于不会解决相应的问题,那么这个痛点一定会往前追溯到某节课,所以小学老师要认真研读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教材,以此避免孩子们所学的知识是片段化的。
课后俞正强老师就《认识速度》这节课和老师们进行分享,首先俞老师说出来学生在六年级时的一个“痛点”:学生只知道速度是一个单位时间的距离,却不知道速度也可以用一个距离单位的时间,因此俞老师在本节课给出了速度的两种形式。以本节课为例,俞老师提出:
1、会观察——活明白
有些生活中道理是活明白的,学生就是带着他们的生活经验去学习的,这也就是学情,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把学生观察到的生活经验激发出来。
2、会思考——想明白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学生在比一比活动中出现认知冲突时,用生活经验解决不了问题时,从学生疑难点入手,俞老师不愧是小数界的“智者”。整个过程中,俞老师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结论,而是通过在思辨中不断地去伪存真、挖掘本质、由表及里,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速度的两种形式。“尝试让学生自己得到结论”这也正是新课标中提到的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关注。俞老师课堂上说得最多的是“你感悟到了吗?”用他的话说就是“心有所感,脑才有所思”。我们老师都知道老师说得再多都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学生只有自己去想,去悟弄明白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想明白”。“想明白”是这个过程的关键,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让原本处于混沌状态的“活明白”,渐渐变得清晰、理性,从而达到“学明白”的目的。这个过程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思考的学习过程。“想明白”其实也是一种深层次的数学思考,既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也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3、会表达——学明白
表达就是信息输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还要引导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主动构建学生“自己的数学”。表达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俞老师的课堂用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和风趣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他特别善于用语言启发孩子们说,他的课堂是一个用幽默和智慧鼓励孩子勇敢表达的课堂。比如在学生辩论时,他会“挑拨”孩子,“他的回答,你服气吗?”“你的熟悉是假惺惺的。”“还有比他说得更明白的吗?”在鼓励学生思考时,“你会表达吗?”特别是他那经典的“你心有何感?”让人忍俊不禁。俞老师这些语言点燃学生表达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他的课堂上孩子们敢说、爱说。老师少说一点,学生表达的机会就会多一点,学生说得多了老师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明白”程度。只有当学生能清晰地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后,才能对数学知识进行规范表达,这个过程也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不断修正得来的。
从“活明白——想明白——学明白”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理解、感悟、内化数学知识,建构数学模型,这是深度学习的具体体现,过程中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数学核心素养。当然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长期发展的过程,还需要我们一线老师长期不懈地努力。
以上是我对俞老师教学中如何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一些浅薄看法。我说的远不及俞老师课上得好,我对新课标的领悟也可能是一知半解,当然课堂教学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传授知识,启迪智慧,是每一个教育人的梦想。让我们一起怀揣教育梦想,追随名师脚步,耕耘小数课堂,在探索与创新的道路上踔厉奋发,笃定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