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镇裕民村选调生 徐令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科技赋能助推文化产业化融合发展,同时推动文化走向民众,实现文化成果共享。
千古文化薪火相传,文化建设需要传承文化、弘扬文化。中国共产党历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并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并加以活化利用,承继非物质文化中融入人文精神,以文化人,在表演艺术、传统习俗等文化形式中加入一点“人文”色彩,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更好地塑造个人,引导社会。
做好文化产业,为文化建设新征程引入新载体。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素质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通过身边人、身边事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文化是浸润人灵魂的良药,人也是让文化有生命的媒介。中华民族千年文化,不应该只是陈列在冰冷的玻璃罩中,更应该体现在鲜活的人身上,与生活融为一体。从故宫淘宝利用互联网社交缔造故宫文化IP,到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打造特色数字视频讲述中国故事,站在“文化+”和“互联网+”的时代风口,唯有为文化引入新载体,方能实现文化产业真正的突破与长远发展,实现文化建设成果由民众共享。
文化建设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决定了整个国家的文明水平,基层文化建设,满足民众多样化需求显得格外重要。近年来将文化融入乡村建设,挖掘乡村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文化品牌,以文化高度自觉推动文明乡村振兴。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建设也稳步推进,正如城市多功能图书馆,俨然已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和智慧灯塔,丰富的图书和安静的环境,为市民搭建了阅读思考的精神家园。
新时代之下的文化发展与传承,绝不是单纯的形式转化,我们做好文化建设将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