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单元教学,落实核心素养

周佳泉名师工作室
创建于2023-03-26
阅读 24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周佳泉省、市、区级名师工作室参加“中国名师总部基地”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2023年3月25日-3月26日,周佳泉省级数学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共同参加“中国名师总部基地”举行为期两天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工作室杨永雪老师执教《体积和体积单位》,与黄爱华、张宏伟等国家级名师同台亮相,向现场800多名与会教师展示了本工作室近期研究的教学成果,受到与会教师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也是体积概念系列的“起始课”,它是学生在“图形与几何”板块儿认知水平上的一次大飞跃,实现空间认知能力从“二维”到“三维”跨越的必经之路。如果对教材的研读不到位,很容易导致本节课的教学一晃而过,学生无法形成“体积”的完整概念。因此,杨老师本着“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这一教学原则,以落实“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导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做到观察与推理相结合,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过程中渗透量感训练。杨老师牢牢抓住“占据空间”这一核心,多层次、多角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最终突破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质变难点——“高度”的理解。


一 、在占据空间上做足文章


       杨老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排水法:在装满水的水杯中放土豆,把水“挤出来”这一现象巧妙又直观的让学生初步理解“占据空间”,通过多次提问、观看视频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再次理解“占满空间”的关键点——要想占满物体所属的全部空间,就要把“体积单位”铺得整整齐齐。要想铺得整整齐齐,就必须有序操作——一个接一个摆满一排,一排接一排摆满一层,一层接一层摆满全部。并在熟练以后进行简化——先摆满一排,往后的每排可以用一个正方体代替,往上的每一层也可以用一个正方体代替,为以后的体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理解体积测量的本质是体积单位累加


       在本节课中,杨老师没有刻意的去讲解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但实际上学生已经会计算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老师牢牢抓住体积占据空间这一基本特征,通过多次的操作体验活动,让学生理解用体积单位去占据一个长方体时。从长、宽两个维度可以占据这个长方体的底层,再向高度发展才能完全占满这个物体内部的全部空间。即:用每排个数×排数得到底层的体积单位数,再×层数就可以得到体积单位的总数。理解了这一点,“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一算法已经呼之欲出了。到此为止,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了体积测量(计算)的本质,就是单位累加。一个长方体里能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三、补足体积单位之间的阶梯


       让学生估测墨水盒、拳头、苹果、牛奶箱等物体的体积,从而形成个性化的参照标准。消除了以往教学中老师只注重对“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表象建立,却忽略了“几十立方……”“几百立方……”的表象建立,从而导致学生对身边一些熟知的物体体积估测误差过大的问题。在推算立方分米与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意识,又形成了良好的空间观念和量感,同时让“占据空间”的感性经验——“一个接一个占满一排、一排接一排占满一层、一层接一层占满全部”得到再次强化。

    


四、体现大单元教学的改革思想


        在这样的一节“起始课”中,不仅仅考虑到“体积”和“体积单位”概念及表象建立,更是在应用体积单位去测量物体体积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掌握了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甚至已经理解和掌握了体积的计算方法(尽管没有归纳体积计算公式,但是体积计算公式已经“扎根”在学生心里了)。这将为学生学习体积计算方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体积计算公式为什么是长×宽×高埋下精彩的伏笔。“大单元”教学,能最大限度提高整体教学效率,为教师引导学生对有联系的“知识群”进行自主构建和深度拓展赢得更多时间。

       短短一节课的精彩表现,折射出的是周佳泉名师工作室整个团队的辛勤汗水。这节课的呈现,只是本工作室在教学研究改革道路上的一个剪影。在周佳泉老师的带领下,工作室全体成员将继续向着更高、更大的目标迈进。

文字作者/崔晶磊

图片作者/何雄辉

美篇制作/崔晶磊

审       核/周佳泉

阅读 24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