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燃星火,阅读绽芳华——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数学组读书交流活动纪实

王艳红
创建于2023-03-25
阅读 138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图文编辑:四年级数学组

  读书承载智慧,妙悟方明;读书寄托理想,源远流长。读书是教师提升自我的必要途径,为了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打造终身学习型教师,2023年2月24日上午在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教师成长中心,如期举行了数学组读书交流会,此次活动由酷爱阅读、满腹经书的刘文利老师主持。

         六年组马晓辉老师分享内容:阅读,温润心灵,行走,遇见风景。首先,我们应该做一个读者。读书,是这个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其次,我们要做一个行者。我们在教学生阅读和写作时,我们只有亲自下水,才能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在触屏的时代,坚持阅读一定能体会到闫老师说的,“这条路是一条漫长而孤独的路,是一条旖旎的、灯火阑珊的路,生命中的许多时刻被赋予了非同一般的意义,漫长的旅程变得摇曳多姿,孤独也是美丽的。
  魏瑞芳老师分享内容:吴正宪老师为把课堂分为“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经验对接的主题课堂,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课堂是师生成长的重要场所,是师生交往的重要历程,我们需要不断的读书、学习,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五年级组张伟鸿老师分享内容:怎么做让三边关系的练习更具挑战性?张老师这样设计拓展练习,在分类讨论中提升思维深度。
  把一根10厘米长的小棒剪成三段,围成一个三角形,第一刀不能剪在哪里?学生发现不能剪在中间。若第一刀剪在中间,那么第二刀不管怎么剪,都会出现“较短两边之和=最长边”的情况。现第一刀剪在点C处,第二刀不能剪在哪里?学生最容易想到不能剪在中点。还不能剪在哪里?预设学生发现不能剪在较短线段AC之间,否则会出现“较短两边之和<最长边”的情况。
  最后张老师赠言:读不完的书,走不完的路。人生最美好的生活方式:莫过于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奔跑在理想的道路上!回头,有一路的故事。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和理想的目标!把握现在,做一个惨绿少年!
  谢俊梅老师分享内容:教学是慢的艺术,不能急于求成,关键时刻舍得花时间,费力气,就像种子埋在土里的生长,你看不见,然而却在积攒破土而出的力量。《案例式解读》中每一个案例的分享都是在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思维碰撞中完成的,这样习来的才真正是自己的东西,就能达到落地生根和一锤定音的效果,就会镌刻在学生的心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真正能学以致用。不能为结论而教,而是为问题而学。在概念教学中可以通过求同(在整体中认识)、求异(在对比中认识)、关联(在联系中认识)三个环节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共性特征。从对比中发现概念特征,在联系中深入认识概念,帮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发展核心素养。
  宋玖丽老师从《案例式解读》这本书中一句话引出思考:数学教学应以知识为载体承载数学核心素养。五年级的数学正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根据新课标的解读以及本年级学情,我们就把重点放在整单元视角下整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活动探究深化几何图形的学习体验,寻找、提炼研究方法,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刘敬老师介绍了四年组分享的主题《小学数学课例式解读》中的“如何整体把握‘三角形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和推理意识"。接着靳阳静老师分享了她对“几何直观”的理解。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也被称为有形的数学。几何直观里的“图形”主要指点、线、面、体以及以上四要素组成的其它几何图形;几何直观所要描述和分析的问题,不仅可以是数学问题,而且可以是生活问题。几何直观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几何直观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几何直观能力既是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是数学基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小学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几何直观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着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然后李丽革老师针对“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的主要表现进行分享:首先提倡“做中学”,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设计有效的活动,将操作与想象、推理、表达等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关注数形结合,在联系中让学生体会几何直观的作用,教学中要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最后注意习惯养成,在解决问题中逐步让学生养成画图、列表的习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利用画图、列表等方式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养成随时画图、列表的习惯。画图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清晰,提炼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并进行直观表达;列表可以帮助学生整理问题中的有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有序思考。      
  接着王艳红老师针对几何直观的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进行分享:首先实物直观演示;其次数形结合;最后动手操作。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提升学生“几何直观”分析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方知此事需躬行,从教师的讲解中与教材上学习而来的数学知识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致使学生在应用这些知识时显得生疏,遇到新的问题之后不能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并加以解决。“几何直观”教学策略就是通过引导学生从单向的“学数学”转向多向的“做数学”,是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几何直观”的学习能力。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时,首先让学生根据角的特征画三个不同的三角形,标出内角,有的学生通过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并计算出内角和,有学生通过折一折,还有的学生通过拼一拼,学生发现不论绘制什么样的三角形,其内角和恒定会180度。教师通过“几何直观”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亲身实践,获得对图形最直观的认识。通过“做数学” 提升学生“几何直观"分析能力。
  总之,将实物直观演示、数形结合、实际动手操作这三种培养几何直观的策略相互配合使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
  最后彭玲霞老师针对“如何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享:
  1.明确推理能力的重要性。
  2.操作,引导学生参与推理全过程。
  3.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
  4.教给学生正确的推理方法。
    5.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贯穿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

  三年组朱贤路老师分享的是《小学数学典型内容教学设计与评析》四则运算的学与教部分的内容。朱老师说理解算理是运算的原理依据,算法是运算采用的方法,算理和算法都是小学数学运算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掌握了算理知识,可以形成正确的运算思维,从而提升运算的准确度。学生通过算法学习可以让运算变得更简单,从而提升学生的运算速度,如两数相加,按只能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这是运算规律客观存在。而在算法上,这样对应位置的运算,然后再进行合算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就用竖式的方式进行运算,可以有效提升运算速度。算理与算法间是存在一定关系的,算理是客观存在的运算规律,而算法是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出的实际操作方法。也就是说。算法是通过算理的总结而人为创造出的操作方法。算理是算法的理论依据,算法应该以算理为前提,算理也需要通过算法进行优化。算理与算法间属于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针对不同层次四则运算的教材的分析和设计,我们应明确例题的情境与处理方式,把握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从理解再到掌握。厘清习题的内容,把握教学层次。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中例题简单,练习题相对较难,容易出错,故应将做一做及练习题也细致的分析梳理,并用语言表达。计算过程还应注意到练习题的多样性,练习题的多种形式也提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注意题目形式的变化,由浅至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晁英英老师认为应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这是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晁老师用实例告诉大家作为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能够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数学知识试着解决问题。
  孙志萍老师谈到对她印象最深的是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三个概念模型。
  首先是分数的面积模型,用面积的部分整体表示分数。儿童最早接触分数概念及其术语可能与空间有关,并且更多的是三维的而不是二维的,例如半杯牛奶,半个苹果……在我们的教材中,分数的概念的引入是通过平均分某个“正方形”或者“圆”,正如我们的教材中是以月饼抽象为圆的,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阴影”)认识分数的,这些直观模型即为分数的“面积模型”。
  其次是分数的集合模型:用集合的“子集——全集”来表示分数。这也是“部分——整体”的一种形式,与分数的面积模型联系密切,几乎没有区别。但学生在理解上难度更大,关键是单位一不再真正是一个整体了,而是把几个物体看做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单位”,所取的“一份”也不是“一个”,可能是“几个”作为“一份”。
  最后是分数的“数线模型”:数线上的点表示分数。分数的“数线模型”就是用“数线”上的点表示分数。分数的“数线模型”与分数的“面积模型”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分数可以表示单位面积的“一部分”,也可表示“单位长度”的“一部分”,前者是二维的,后者是线性的,是一维的。
  “数线模型”是“数轴”的前身,是数轴的“局部放大”和“特殊化”,是用“点”来刻画“分数”。
  武会芹老师认为面和面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面是指有长和宽而没有厚度的一种形迹,这样的形迹不一定就必须是平面的。要测量出图形的面积,得到面积数,其实质是要找到一种对要测的图形的覆盖方式,用便于求得面积的图形去不重叠地覆盖原图形。在进行面积的教学时,应将图形的面积与周长概念对比分析,进一步澄清两者的不同。教师应着重让学生对比,并强调用“手掌”摸“面”的大小,强调面积是图形边线围成的区域的大小,边线的长短是该图形的周长。

  二年级组分享的主题是《小学数学典型内容教学设计与评析》中的第二章第四节《乘法,作为一种模型》。白晓洁老师首先阐述了分享的理由:学生目前学习《表内除法》阶段中,除法与乘法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对于乘法知识的理解有所欠缺,于是在本书中寻找到了答案。
  朱胜老师找到在教学中“补救”方法。在教学中会从三方面对学生的乘法知识进行补救。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几个几”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加法、乘法算式→通过列式、画图方式让学生建立乘法概念。
  潘彩洁老师说到底什么样的算式能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也是一个值得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本节课的设计,是让学生观察右边加法算式的共同特点,发现什么样的算式能够用乘法算式来表示。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智力水平有限,孩子们看到一堆不同的算式在一起,很难通过表面看本质,看出来这些算式的加数是相同的,但是让孩子找不同就比较简单了。所以本环节修改为在孩子把一些相同算式转换为乘法算式后,加上一道加数不相同的加法算式,这时候孩子就有了疑惑,从而质疑,产生认知上的矛盾,这时候再去问什么样的算式能写成乘法算式就比较容易回答。
  孙九丽老师告诉大家好的课堂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能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优秀的导入环节甚至可以成为画龙点睛的亮点。
  崔丽萍老师分享了“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几种导入方式。
  1.重在感知乘法算式的简便。
  2.重在乘法意义建构。
  3.正在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一年组老师研读了《小学数学典型内容教学设计与评析》这本书。冯媛圆老师说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运算是打下以后数学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好时期。针对这一需求,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探索算法,理解算理,从而发展思维品质。
         赵伟平老师认为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和竞赛等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在游戏和竞赛中体验到数学的快乐和乐趣。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数学游戏或比赛,希沃课件上有很多小游戏,当时在讲20以内的加减法时,就做了关于此类的计算小游戏,两个人进行比拼,发现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通过让孩子们互相竞争,增强自己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此外,还可以使用小数加减法、配对练习等正反向思维练习,以及不同难度的数学趣味练习,让孩子们在不断地实践中掌握数学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刘利民老师认为教师可以运用故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帮助孩子们理解运算概念和运算规则。如老师可以用《三只小猪》这个寓言故事教学加法和减法,因为故事中的三只小猪在建房子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运算,孩子们可以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学会运算规则。同样的,教师还可以设计课程情境,如在超市购物、做饭、运动比赛等场景中,让孩子们实践运算技能,从而在生活中发现和利用数学运算。
  李灿认为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探索数学知识并自主创新。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通过实验、观察和探讨来探索数学规律和关系,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错题本和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让孩子们自主掌握数学知识,同时还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改正。
  总之,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除了传授运算技巧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们应该结合游戏、故事、情景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孩子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探索数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思维品质。

  为师之路,任重而道远,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以书为灯、逐光而行,让教育一路书香。

阅读 138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