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通辽军民的抗战

幼稚的人类
创建于2022-09-18
阅读 22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10月开始进攻通辽。面对强敌的入侵,哲里木盟的爱国军民没有退缩,他们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并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当时,通辽县、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归辽宁省管辖;开鲁县、奈曼旗、库伦旗、扎鲁特旗归热河省管辖。

    1931年10月14日,在日本顾问和田劲和甘珠尔扎布的指挥下,蒙古自治军进攻通辽,遭到了当时驻防通辽县城的东北军骑兵第三旅的四十团和四十一团的顽强抵抗,通辽军民在第四十团团长王奇峰和四十一团团长杨希宾以及通辽县公安局局长蒋连瑞指挥下,对敌人进行了英勇的反击。“蒙古自治军”损兵折将,败退大林。

    这时,东北军将领高文彬奉张学良命令,来到通辽组建“辽北蒙边宣抚专员行署”,领导哲盟地区抗日武装斗争。同时,张学良又委任科左中旗巡防骑兵统领刘震玉和卓哩克图亲王府统领李海山为辽北蒙边骑兵第一路司令,刘震玉为第二路司令,归高文彬指挥。

    “蒙古自治军”首次进攻通辽失败后,日本关东军另派退伍大佐松井清助担任指挥官,携带大炮和机关枪等先进武器来到“蒙古自治军”,于1931年11月再次进攻通辽。辽北蒙边第一骑兵司令李海山奉命迎敌,在萧河敖包一带激战四昼夜,消灭日、伪军二百余人,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日伪军两次攻打,两次失败。1932年1月14日,日寇调来重兵羽山支队,在飞机、坦克配合下,再次疯狂进攻通辽。辽北蒙边宣抚专员行署主任高文彬率部进行了英勇抵抗,战斗进行了3天,东北军撤出通辽,通辽陷落。

    1932年6月,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区司令员高文彬率第一、第四、第五三个梯队攻打已被日军占领的通辽。高文彬指挥第一梯队800余人,采取“调虎离山”之计从城西门诱敌,刘震玉、谢国忱率2000余人由小街基(城东门外街道)迅速向东门攻入。战斗从拂晓打响,至上午7时,义军已占领了通辽城东、西、北三门及附近街道。下午3时,日伪军全部龟缩到马道尹府(位于现通辽市公安局大院)的司令部院内,凭借坚固的堡垒顽抗。

   马道尹府是张作霖的结义大哥、曾担任过洮昌道道尹、四洮铁路督办的马龙潭所建的私人府第,十分坚固。日军占领通辽后,将马道尹府作为日军司令部(后又做过伪满的地方法院和地方检察厅),并在围墙四周架设了电网。谢国忱迅速挑选精壮力量,组建了二百余人的大刀队。他们均佩戴大刀和短枪,用胶皮缠住刀把,砍断电网,翻墙跃入大院内,如下山的猛虎,对日军进行猛烈的砍杀。战斗持续到晚间9时,他们砍死司令部内日军60余人。因日伪军增援部队已逼近通辽,高文彬率部撤出战斗。此役杀的敌人丢盔卸甲,狼狈逃窜。

    1932年8月30日,李海山、刘震玉率领两个梯队骑兵,再次向通辽进攻。因为受前次血战马道尹府的鼓舞,指战员战斗情绪非常高昂。战斗打响不久,义勇军很快即占领通辽小街基,击毙日军大佐1人,士兵30余人。日军在城内利用建筑物、街道等,负隅顽抗。战斗持续到下午1时许,驻守钱家店的敌军近千人在装甲车掩护下赶来增援。因弹药殆尽,义勇军决定撤往通辽西官银号。

    1932年10月6日,开鲁后援会给李海山、刘振玉两部送来了子弹五万发。李、刘遂于当晚10时向通辽发起了第三次进攻。战斗打响后,通辽电灯厂24岁的工人张万中冒着枪林弹雨,用铁钳剪断护城电网,协助义勇军攻城。敌军出动坦克、装甲车占据路口,用机枪扫射,大肆反扑,战到黎明,毙日军70余人,伪军90余人。义勇军损失也很惨重,加之连日作战,战士疲惫不堪,只好罢战而去。

    日军占领通辽后,义勇军又三次攻打通辽,这在整个东北城镇中也是很少有的。当时的日本是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武器装备、军事力量在世界上也是五六个著名强国中的一个,但是哲盟的军民没有被强大的敌人吓倒,与日寇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多次沉重打击敌人。

日军占领西辽河大桥的留念照片

阅读 22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