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印岩里祭卞和

胡青翠
创建于2023-03-24
阅读 45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天体运转,四季轮回,今年的清明节如期而至。  三月十九日,阴天,仲春的早晨春寒料峭,我和哥哥及侄儿一行三人,回老家祭祖扫墓。八点四十分从襄阳出发,上车后我告诉侄儿今天第一个目的地是到玉印岩祭拜我们楚人的先贤卞和,玉印岩也是我回老家的必经之路。玉印岩位于南漳县西南方巡检镇金镶坪村,距南漳县城90公里。南远公路由东向西蜿蜒从此经过。

       这次回老家给自己布置了一个任务。我是襄阳市老年大学襄阳文化研修班的一名学员,去年王定文老师在给我们讲卞和献玉这一课时,大家都被卞和忠君爱国、不畏强暴、坚持真理的精神而感动。由于玉印岩路途遥远,不能到实地感受卞和取玉的地理环境氛围,多少有些遗憾,所以此次我也是为补课而去的。历经近三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了玉印岩。

   虽然我多次到过玉印岩,但这次的感触与以往不一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峨高大的洞窟,坐北面南,门楣正上方岩壁上“玉印岩”一米见方的三个大字,苍劲有力。在紧邻玉印岩西侧还有抱璞岩三个大字,是明朝何高爵在岩壁上题字“抱璞岩”,明朝之前称抱玉岩。在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国民党驻军陆军中将许长林刻“玉印岩”三个大字于岩顶,并撰文立碑于玉印岩。

   玉印岩是湖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在玉印岩洞窟西边立有卞和石刻像,以便过往的行人不便下车而行注目瞻仰。

   走进大门,门口有一堆正在燃烧的鞭炮纸叶,没燃尽的鞭炮不时发出噼、啪的响声,可见这里的香火很旺,地面收拾的很干净,有专人打扫卫生。

      洞深11米、宽19米、高10米。迎洞门北面有自然形成的三级台阶,一级和二级台阶分别有一尊和两尊石刻佛像打坐在莲花台上,石刻像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

    在洞窟靠东边北面的石墙璧上有一佛龛,有三尊佛像,大部分损毁,仅见轮廓。离地面约有两米高,没有现成的台阶,要上去必须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我就是这样爬上去拍照的,也表示我虔心向佛。上下都是侄儿在旁搀扶,有惊无险。

  每到农历的初一、十五、清明节等一些重要日子,  老百姓都到这里顶礼膜拜,以求四季平安和风调雨顺。

       整个大厅由东向西一字排开有21通碑刻,均为青石质,其中3通阴刻楷书碑文,刻于明代至民国期间,其余为现代以隶、篆、行、草、楷书摹刻原碑或录历代诗人咏玉印岩诗文刻成。其中最高的一通碑立于正中,刻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的“南无阿弥陀佛”碑,圆首,高2.46米。碑额线刻云纹,书“南无阿弥陀佛”,正文记捐资施舍建庙重塑观音、地藏菩萨等佛像的事宜。

       石碑风化比较严重,很多碑文无法辨认。

      古今文人至此多有题赋,旧志载历代文人题诗18首。唐代诗人胡曾过抱玉岩吟:“抱玉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落日猿声急,疑是荆人哭未休。”冯哲夫(曾任辛亥革命时期国民临时政府内务部部长)游玉印岩吟诗一首:“和氏璧何在·空传抱璞岩。犹多怀宝者,怕受玉工谗。”

     紧邻 洞窟大厅的西边,还有一小侧厅,这里就是玉印出土之处。

   在石壁上可见一尺见方椭圆形的石穴旧迹,相传春秋时期卞和就是在此取出的璞玉献给楚王的。《韩非子·何氏》 详细记录并叙述了卞和献玉的全过程。“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和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 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和氏璧从此成为国宝,当时各国君王都以争相得到和氏璧为荣耀,并在秦、赵之间上演了一出“完璧归赵”的经典故事,为后人传颂。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和氏璧被制成秦传国玉玺,由丞相李斯题写“受命于天,既寿永康”八字镌刻于上,它象征着国家的权利与尊严。

    楚文王为表彰卞和而命名为和氏璧。楚文王因感卞和其忠,悯卞和其刑,封卞和为零阳侯,卞和辞而不就,卞和献玉,断双足不减其志,虽封侯    不动其心,卞和意不在封禄,而在玉石之分,贞诳之明。

        两千多年过去了,世纪更新,朝代更替,唯有卞和的忠君爱国思想、坚持真理、不畏强权的意志未变,不图名利的高洁情操未变,让华夏后代植根于心,践于行,千古传颂。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是中午十二点多了,从玉印岩里出来,天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一行赶紧驱车向老家进发。

阅读 45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