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郭金兰生平记事

恒林
创建于2023-03-23
阅读 105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按:这篇短文由我和弟弟、三妹共同执笔,完成于2023年3月14日,第二天清晨母亲就安详地离我们而去了……母亲去世前后,三个孙女也分别在微信发文回忆、悼念,她们的文字也一并收录于此,作为永久的纪念。怀念亲爱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慈祥的妈妈

       慈母郭金兰生平记事


       母亲郭金兰生于1934年农历九月初九,今年虚岁90了。近几个月来,母亲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目前已经卧床不起。看着她躺在病床上慈祥的面容,我常常回想着母亲陪伴我和弟妹们六七十年的往事,此时母亲已不能讲话,但愿她老人家能领悟孩子们的所思所想……

       下面这段文字是三女儿春玲对母亲的印象和评价:

    吃苦耐劳  母亲出生于小商人家庭,在家没受过多少苦,但是成家以后,除了培育子女之外,还干过好多男人干的活,家属工厂打造过日用工具、陶瓷厂烧过盘碗、改革开放后和小姑子补汽车轮胎等等,总之,母亲总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从不叫苦叫累,从不指手画脚,用自己辛劳的汗水和父亲一起撑起了我们这个幸福的家。母亲和父亲一样,身教重于言教,他们的勤劳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子女,塑造了我们这个家的良好家风。

       恬静优雅  母亲天资聪慧,其实是个读书的好料子,只因生在旧社会家境困难,没上几年学,但仅凭这点基础,母亲勤奋好学,有空时间也喜欢看书读报,直到老年还有翻看报纸书籍的习惯,是一位气质优雅的老人。

       心灵手巧  在修理社家属工厂,铁簸萁、电石灯,妈妈总像个工程师,她先画好线,然后别人照着剪;在家,全家有5个子女,孙辈共有7个,凭着母亲的巧手,每个孩子一年四季都能穿戴整齐。

    相夫教子  母亲16岁结婚18岁生子,共有二子三女,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和父亲一样,从未打骂过子女,一辈子夫唱妇随,勤俭持家,默默无闻,老人家身教重于言教,给我们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任表率。父亲是爷爷的长子,由于爷爷年事已高,父亲除了养育我们兄妹五人,对叔叔姑姑们也多有关照,母亲对父亲的付出从来没有怨言,夫唱妇随,默默支持,既是善良贤惠的媳妇儿,也是通情达理的老嫂子。

   

    

    

  父母结婚照

   父母中年照

  父母退休后在浑源跃进街平房院

       从我(恒林)的角度回忆,我深感母亲的养育之恩是恩重如山,尤其对我更是如此。我大致回忆一下有关母亲的几件事:

       母亲生我时年仅18岁,基本也还是个孩子,那时正值50年代初期,我清晰地记着妈妈在油灯下做针线活儿的情景;妈妈那时十分瘦弱,有一次在做饭时突然晕倒,头部摔在了炉灶的煤仓附近,我急忙过去大声喊妈,一会儿她慢慢苏醒了,估计是营养不良,气血亏损吧,那一次把我吓得够呛。

       小时候如果想吃顿糕,就必须去碾坊轧面,妈妈头上罩一块头巾,和我一圈一圈地推着碾子,我感到腰酸腿困,不胜其烦,偶尔还偷懒,但妈妈从不着急,一声不吭地推着推着,一定要把黄米碾到极致,只剩下一点点渣子才算完事。我看着她那瘦弱的身材,心里纳闷:妈妈怎么从不喊累呢?长大后我明白妈妈为什么这样,一来是她天生勤劳吃苦,二来也是因为那时吃不饱肚子,她是舍不得每一粒粮食啊!

       1960年,家家吃食堂,家里没有一粒多余的粮食了,7月份弟弟出生了,骨瘦如柴,眼睛大大的,身体小小的,大家随口就叫他“小娃”,后来小娃竟成了弟弟的乳名。我还清楚地记得弟弟在妈妈怀中嗷嗷待哺的样子。后来熬到61年,有一天父亲打开放粮的柜子,惊喜说道:啊呀!咱们家有余粮了!民以食为天,那时家家没有隔夜粮,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艰难时光。那些日子里,妈妈虽贫穷辛苦,却从无怨言,永远保持着默默无闻,默默奉献着的贤妻良母的形象。

       上初中时,我看到有的孩子穿着“山东鞋”(一种手工纳制的、很结实的鞋),就和妈妈要,几天之后,妈妈居然学着亲手给我也做了一双“山东鞋”;66年文革了,红卫兵要穿绿军装,妈妈给我也缝制了一件绿军装,虽然布料是廉价的,但也满足了我的虚荣心。那时候孩子们穿的衣服基本上都靠母亲自己做,我家后来添置了一台飞人牌缝纫机,这才大大减轻了她的负担。

       父母对我们从不打骂(只有一次三年级时因为我逃学让父亲收拾过一次,算是一次例外),母亲的教育方式是纯粹的身教胜于言教,她的观点既善良又可爱,她说:孩子们长大了,自然就懂事了,不需要骂,更不需要打。

       1968年11月我下乡插队了,母亲默默无言目送我远去,父亲骑自行车亲自送我到师家号。我从村里回来了,母亲做最好吃的给我吃,69年的大年初二(除夕、初一在村里过革命化春节),我第一次从村里回来,我一顿吃了妈妈包的牛肉馅儿饺子60个。

       三妹说妈妈天生聪慧,我也有同感。妈妈没读过多少书,却知道“昔孟母,择邻处”的道理,她教过我们许多谚语,比如“初三初四一道眉,初五初六月牙齐,十七十八,人定月发,二十四五,月出鸡吼”,这是说月亮的变化;妈妈还教我们掐指计算十二生肖和年龄的方法,直到去年(88周岁)她还能很清楚这些算法并给我们演示,几个月前我问妈妈还会算吗?她无奈地摇摇头说:不会了。我心里一酸,知道妈妈确实老了……

       2019年,我写了长篇回忆录《回忆那些往事》(由《浑源州》公众号全文发表),全文20000多字,我给妈妈打印了一份大字版,老人每天饶有兴致地读着,居然不用戴老花镜。看着儿子写的过去的故事,老人显得十分欣慰。

       父母对我最大的付出是我们生了二女儿萌萌之后,因我们无法把孩子带在身边,就把孩子托付给了父母亲。那时父母亲55岁,全程担负了养育萌萌的繁重任务,一把屎一把尿把萌萌带到6岁才回到我们身边。萌萌回大同后,父母一是放心不下,更是由于想念孙女太甚,不久就离开老家也到大同居住了(那时我正好有了新房,把行署大院的旧房子给父母居住)。萌萌这个孙女,俨然成了老两口的“老女儿”,对她疼爱有加,甚至偏心。父亲在世时常说:你们要理解我和你妈对萌萌有些偏爱,这是有原因的啊!

       退休的父母亲到大同之后,还做了一个有意义的奉献:大外甥王喜奎上高三时,从同煤转到大同二中补习一年,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父母亲全程承担了外孙的后勤保障工作,让孩子吃好住好,无私奉献,只为了孩子有个好前程。孩子也不负众望,一年后顺利考上了大学,后又考上北京高校的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干的风生水起,生活幸福,事业有成,想起来姥姥姥爷的功劳也是大大的啊!

       父亲虽然已退休多年,但仍然闲不住,他在雁北行署大院摆了一个修自行车的小摊,为邻居们修理自行车、配钥匙等,父亲这点事引起了雁北报社记者的注意,他把老人修车的事写了一篇通讯报道,发表在雁北日报。

       回想起来,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我们从一座县城小院走向学校、走向广阔天地、走向大学校园、走向社会、甚至还远涉重洋,离开家乡走向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工作都顺利,生活都幸福,我们很知足了!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我们对父母常怀感恩之心,念念不忘二老的养育之恩。

 2003年8月1日父母在大同

  2004年1月21日在浑源清和园

2007年正月初三全家招待北京老同学姚恒璐来大同

       恒胜的补充文字:

       1. 咱妈既是父亲的贤妻也是我们的良母;既是奶奶的孝媳,又像是奶奶的爱女。奶奶患腰腿痛病以来,母亲十几年如一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在婆婆身边尽孝。

       2. 上世纪七十年代,母亲常年在父亲五金厂的家属工厂当钣金工。家属工厂的前身是父亲原来在过的白铁业社。该厂主要是利用原材料铁皮,手工卷制烟囱、簸箕等产品。这种活儿,需要技术,也需要体力。记忆中的印象是:家属工厂的工人虽然都是女工,但由于她们的丈夫过去大都是个顶个的钣金能工巧匠,所以,产品中的技术要求对妈妈和阿姨们来说统统不在话下。再加上当时处于计划经济年代,小厂从不为产品销路发愁,而且效益也一定不错。记得有时妈妈下班后高兴地和我们说,今天主任开会说家属工厂今年有…盈余之类的话。我当时虽然好像第一次听到“盈余”这个词,但也可以和姐姐们一起猜到个大意,并分享妈妈的快乐。由于母亲能够坚持吃苦耐劳、兢兢业业,再加上技术过硬,经常在初冬被领导派出为某些单位(如副食日杂公司)安装烟囱。长烟囱是由一节节标准烟囱两两对接起来的。结不上去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需要经验丰富的钣金工做具体的处理才能得以解决。每年年终总能被评为一等先进生产者,并高兴地为家里带回像大洗脸盆之类的头奖。                        

       3. 几个难忘的片段                      

       阔别家乡远离父母移居加国三载后的2009年6月,我们一家三口终于回国和父母家人团聚了。久别重逢,百感交集。看到76岁年迈的父母,心里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这辈子欠老人们的太多太多。总想着利用有限的探亲时间能为父母做点什么,哪怕是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或给父亲捶捶后背揉揉肩也好。那年6月,恰逢同学闽泉邀请,带二老赴大连开始了这次难忘的短期长途旅行。首先,父母、大姐、大姐夫和我一行五人乘火车去了北京。期间,在大外甥喜喜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参观了雄伟的天安门,参观了恭王府,游览了北京奥运馆鸟巢。奥运圣火虽已熄灭一年整,但其里里外外仍然能让人大开眼界,更能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北京外甥家小住几日后,我和父母乘飞机到了大连。闽泉是我的父母看着长大的,我也是闽泉父母看着长大的。所以,多年不见,大家彼此都丝毫不陌生。闽泉妻女也非常好客。酒店楼上楼下,母亲一直由刘馨泽搀扶,嘴里还亲切地叫着奶奶不停。吃饭时,时常为奶奶倒水夹菜。大连之行,二老首次穿上了李宁牌旅游鞋,首次乘坐了飞机,首次见到了大海,首次体验了远行。遗憾的是,时间太短,节奏有些快,老人们的体能的确跟不上了,二老对旅游的兴趣不如想象的浓厚。但愿陪伴父母的时光里,二老是幸福的!在老人的心里,旅行是快乐的!

       永远想念慈祥善良的妈妈,祝您安详、幸福!

 2006年正月在大同 父母与五个子女

  2003年正月爷爷奶奶与孙辈们在一起

 2009年5月22日浑源栗家坟合影

            

  2009年6月14日和恒胜在北京

  2009年6月17日母亲在大连

 2012年中秋节父母亲和兄弟俩

                

       李瑶的微信留言:

       这几天看到修改奶奶的照片几次想说话又删掉了,主要是还不愿意相信走到了这一步。我爸回去前我问了好几次,“莫非真的到了最后的时光了吗” 每一次他都认真点头,我都在心里说 “希望只是你悲观了”。看这篇短文看着看着就泪目了,于是收起逃避的心理把印象中的奶奶又细细地回忆了一遍。对于奶奶工作的样子我是没有记忆的,只记得尤其是小的时候奶奶总是忙忙碌碌地在做家务。吃饭最后一个上桌,大家还在说笑间奶奶就吃完不知道又去忙什么了。对于我们一些淘气举动也是非常包容,就算是有点生气也从来不会骂我们,连重话都没听到过。我还以为是奶奶年纪大了脾气才这么好,原来年轻的时候对自己的子女也是从不打骂的,真好啊。以前我很好奇为什么奶奶可以做到如此默默无闻地付出,脾气这么好,很少听到她老人家抱怨什么,似乎也很少对他人评头论足。那时候以为是性格使然,现在想想除了性格,这里面其实是很大的智慧和涵养。小的时候和萌萌他们一起模仿过爷爷奶奶每次开始对话都会先说“我说……” “我说……”,那时候觉得非常好玩儿。       奶奶有一次看见我们模仿了,也没说啥就是笑得合不拢嘴。奶奶虽然很少表达,但老人家要不不说话一说就常常是金句,有好几次爷爷都无奈地笑道“你这个老人就会踩我的脚后跟儿。” 这样可爱的对话虽说是再也听不到了,但确实留下了深刻记忆的。出国以后印象很深的几次通话,很惊讶于奶奶八十多岁了还是每次都思路清晰,问得问题全都是重点,说出来的话也很有道理。我是叛逆过几年的,但奶奶说的话总是让我莫名觉得很愿意听。那时候不太懂事但也不是傻,奶奶的关心和牵挂都能体会到,也感觉非常温暖。也许奶奶的生命走到了最后的一段日子,但是我们还是会有意无意间活出她的样子。就像我到现在也只会包麦穗儿饺子,有人夸我饺子包得俊时我都会告诉他们这是我奶奶教我的… 最后我想说奶奶真的很美,而且是耐看的,越看越奴。有这样好的奶奶,我感到非常幸运!

                                         2023.3.14

  2009年2月22日和弟弟一家合影

 2016年3月25日欢迎李瑶、小胡自加拿大归来

       李琪的微信留言一:

    父辈们对奶奶的记忆充满了温情、美好和幸福,所以我们这个大家庭才这么温暖,正气,积极,向上……多少溢美之词也表达不了心中的感触,唯愿一切平安顺遂。

                                                  2023.3.14

       李琪的微信留言二:

       天灰蒙蒙的,显得清冷阴沉。我回乡参加奶奶的葬礼。我的奶奶去和爷爷团聚了,据说走时安详平静,没什么痛苦,也没留下什么话。我的奶奶是个典型的善良贤惠的女性,一生少言寡语,却总是善解人意。和爷爷先结婚后恋爱,一辈子彼此扶持、相互爱护,彼此唤“我说”,携手走过艰难的岁月,将子女培养成人,将日子打点得越来越好。爷奶敦厚正直、勤劳善良的品质不仅传承给了父辈们,对孙辈们也是影响深远。爷爷走时,总觉得还有奶奶在,每遇假期或给爷爷扫墓,总有理由回去看看,和奶奶吃上一顿饭,拍个自拍,看看奶奶慈祥的笑容。如今奶奶去和爷爷团聚,却让我不知所措了,回家没有了“去奶奶家”这个行程……我小时候喜欢吃包子和凉粉,只要去奶奶家,这两样美食肯定在餐桌上;我从小不吃黄米面糕,喜欢吃米饭,但凡家庭聚会吃糕,我总有白米饭,我就这样被爷爷奶奶的爱包围着长大!疫情三年,返乡少得可怜,以前打电话奶奶会问我工作怎么样、生活怎么样,再后来奶奶听力越来越不好,打电话已不再说话,见了面就是紧握着手不肯松开。少言寡语的奶奶告别了我们,可能太想爷爷了,可能心里觉得没什么遗憾,可能不想给子女添太多麻烦……孙女对您的陪伴还是太少太少,唯愿天堂福泽盛,但求平安顺遂福。

                                    

                                   ——火车随记2023.3.20

 2020年10月1日琪琪和奶奶自拍

       李萌的微信留言:

       奶奶了却了所有心愿,累了,走了,去和爷爷团聚了。少言寡语一辈子的奶奶,少言寡语的走了,也没留下什么话。我们猜想,儿女都在身边,孙辈们都回去见了面,无病无痛,安安静静睡去了,或许圆满,没什么遗憾了吧。自幼在爷爷奶奶身边到六岁,上学后每周末都要回爷爷奶奶家住一天,总觉得那是回家。每次走的时候爷爷奶奶在窗边挥手目送我们直到看不见。爷爷奶奶偏爱我,像他们的“老女儿”,守在身边,嘘寒问暖。我知道爷爷一直对我寄予很高的期望,却没能如他老人家的愿。能做到的,只有好好生活,不负每一天。爷爷临终,依然不放心我的工作生活,那些话语,至今在我耳边。爷爷走后,奶奶言语越来越少,将近五年,奶奶渐渐失语什么都不肯说了。但每次去看奶奶,都紧紧握着我的手,不愿松开,直到爸爸说,“妈,让她回去看孩子吧”,奶奶才慢慢松开手,挥手再见。奶奶一生善解人意,默默无闻,无私付出,临老,依然懂事不给孩子们添麻烦,从未说过什么要求,永远理解孩子们的决定和选择。爷爷奶奶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人,很重很重,他们善良勤劳无私的品格会伴随我一生,在他们身上学到的人生智慧让我受益,还有很多,或许还需在生活中慢慢体味。奶奶,您一路走好,孩子们的牵绊让我没办法多陪您几天,心里十分挂念。未来的日子,我们会更好,您放心,如果能见到爷爷,也请转达我们的挂念。阿弥陀佛爷爷奶奶,我爱您们,很爱很爱,常来梦里看看孙女。夜里仰望星空,最亮的星星,是我对您们的思念。

                                         

                                                         2023.3.19

 2012年中秋节和国内两孙女

 2017年1月23日和二孙女、重外孙子

  2019年春节在大同家庭聚会 四世同堂

 2019.8.9和萌萌在生态园

 2020年除夕和琪琪、萌萌

2022年1月14日和萌萌

  2022年7月30日琪琪、萌萌和奶奶

 2022年7月30日和琪琪、萌萌、 墨墨、铎铎、果果

  2023年1月24日琪琪萌萌回来探望奶奶

 2023年2月16日 恒胜终于回来了

 2023年2月25日孩子们专程看望奶奶、姥姥

 2019年九月初九妈妈85岁生日

                   

  2021年九月初九妈妈87岁生日

 2022年九月初九妈妈88岁生日(最后一个生日)

       慈爱的老母亲,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23年3月23日

阅读 105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