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小锅盖”

作家文选
创建于2020-10-07
阅读 153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0年10月6日上午9:50时,我接到一个来自北京陌生女士的电话:

      “您好”北京人挺客气,“请问我想买您做的小锅盖,您的旅游纪念品商店在哪里?”

      我一下子蒙住了,十五年过去了,镇江市旅游纪念品大奖赛获奖作品的“小锅盖”,八年前就不生产了,镇江楚江民俗木艺厂早就关门了。

      我十分抱歉地告诉对方,这个产品早已经停产了,再也没有继承人了。尽管她用惋惜的口吻和我商量能否帮助找几个?我实在是无法满足这位女士的要求。

      


  好像那是2005年下半年,我从京江晚报上获悉镇江市旅游局要举办2006金山之光旅游艺术节,并为这个活动征集旅游纪念品。我就开始寻思,作为闻名遐迩的“镇江三怪”能不能推出一个纪念品?思来想去,既然是面锅里煮锅盖,能不能把锅盖做成袖珍版,作为旅游纪念品,既可以家用,又可以作为摆设,同时辅以面锅里煮锅盖的传说,不就可以传递镇江三怪文化之一了吗?

  开始设计,直径13公分,厚度1.5公分,所有的尺寸必须符合比例,更关键的是工艺必须是纯木工手艺。
      选材,小锅盖的木材必须是当年采伐的新鲜杉木,而且是风干的,没有异味。
      经过一番琢磨,拿出了样品,在征求意见时就受到了大家的喜爱。

把镇江三怪一箱提走

      如此这般,我决定把这个旅游纪念品衍生为镇江三怪组合提交参赛。当时在填写申报表时是这样叙说的:
      镇江三怪之一的“面锅里煮锅盖”,怪就怪在漂在面锅里小锅盖。几百年来,这一典型代表镇江民俗传统文化特征的奇异现象,人们只能从面店里才能看到,如果想在自己家里亲手做一碗正宗的镇江锅盖面就非常不容易了。

      “小锅盖,千家万户漂起来,小锅盖,外地客人随身带”是作品的创作初衷。

      为使精致、小巧的“煮锅盖”充分展示镇江的旅游文化底蕴,本人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将传统的制作工艺与先进的电脑激光技术相结合,用火烙的方法刻上代表镇江的旅游景点、诗词、三怪图等等,同时在说明书上诉说了锅盖面的民间传说、锅盖面的制作方法以及镇江人吃面之讲究等等,更显得古城镇江无处不文化的风采。
      作为实用型旅游纪念品——“煮锅盖”的神秘亮相,让在外地的镇江人引起思乡之情;让到镇江的外地人引起好奇之心;让本市宣传媒体引起广泛关注;让镇江人就如何擦亮老祖宗留给我们后代的“镇江三怪”这块金字招牌引起新一轮反思;为“镇江三怪”的组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推动镇江地方民俗旅游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增添了新的亮点。

用18——22公分的不锈钢锅下面,正好。

  2006年,镇江市旅游纪念品设计大奖赛上终于获奖了。

第一批产品包装。

  产品样品出来后,靠手工生产一天也做不了两只,我就开始设计铣床刀具,制定生产工艺,设计流水线生产,果然产量大为提高。

      产品问世后引起社会关注,报纸也进行了报道。一度时期供不应求,甚至于被镇江人带到国外大使馆,台湾等地作为礼品,直至还有人仿冒。

  2010年,有一家面馆找到我,替他设计制作了一只“锅盖王”作为店面招牌,直径2010厘米,厚度5.5厘米,成为镇江锅盖之最,电视台做了采访,扬子晚报做了报道。当时为了把这只锅盖王做得有文化底蕴,刘思杨先生(已故)特地写了“锅盖赋”,请著名烙铁画大师盛珏先生用烙铁烙上去。

  《锅盖赋》

刘思扬  

镇江三怪之一面锅里煮锅盖
斗转星移亘古未变
古运河畔帝皇驾临乾隆
褒奖四海名扬

鸭先知锅盖面馆中华老
字号百年名小吃金鼎奖
镇江十佳锅盖面馆镇江
锅盖面注册商标持有者
锅盖煮面名点名肴
万人品鉴有口皆碑

偌大锅盖万般乾坤镇
馆之宝文化传承
价值万金昭示后人

  而后,地处西津渡的镇江锅盖面品鉴馆里面挂在墙上的锅盖,都是我设计制作的。

  有人说,这么好的产品你应该把它做大,让更多的人了解镇江的地方民俗文化啊?
  说的容易做的难,这种小产品的市场价格是卖不上去的,人工费用不断上涨,连本都保不住,谁还会继续做下去啊?更重要的是老师傅年岁大了,哪个年轻人会看中这种行业啊?这就和许多传统行业在失传是一个道理,后继无人哦。
  今天接到这个电话,看看摆在我书橱里的样品和电脑里保存的照片,“小锅盖”也就成为遗憾的镇江旅游纪念品历史了。
2020年10月6日

阅读 153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