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从未停止 增效永无止境 ——晋阳街小学科学课线上教学纪实(二)

李鹏红
创建于2022-04-22
阅读 14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春已远,夏将至,在“双减”背景下的线上教学工作,给每位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不断提高学生课堂效率和作业品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晋阳街小学的科学教师们正不懈努力着!

  一年级《水是什么样的》

        赵玥老师从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什么地方会用到水、大自然的动植物和海底的生物同样离不开水等内容进行导入,接着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导孩子们利用感官判断出四杯液体中哪一杯是水,了解水的特征,接着,孩子们将水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里,认识到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最后,通过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水都是从高处流向低处,认识到水资源是有限的,从而鼓励每个孩子都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二年级《自制指南针》

        刘婷老师先带领孩子们温习了之前学过的磁铁和磁极的知识,再让学生加深了解指南针的知识内容,重点掌握“为什么指向南方”的原因,最后,带领“线上”的每个孩子一步步亲自动手自制指南针,让孩子在动手制作中愉快地熟记指南针的原理。

三年级《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安老师通过带领学生认识不同环境里的植物,认识不同植物有适应不同环境的本领,建立植物与环境的整体和具体关联。围绕植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分两个部分展开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整体了解不同形态的植物适合生存的环境,植物树干和树叶的特点不同,发现不同植物适应生活的环境也不同。

      第二部分,具体认识两种植物(大叶黄杨和杨树)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学生知道植物具有生命、植物对人类的贡献、学会了用感官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特征,关注到植物的形态特点,特别是叶和茎的形态差异,与环境的一一对应关系,其实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最后,利用问卷星考试功能对第三单元学习进行了测试。学生积极参与扫码进行检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了数据分析,对错误多的题,抽空进行讲解。

四年级《月球》

        第一部分,张敏老师利用中秋赏月图和学生知道的关于月球的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到月球上有环形山、高地和“月海”,引发对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探究兴趣。

      第二部分,学生实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一是在不同高度丢相同大小的石子,二是在同一高度丢不同大小的石子。用手电筒光直射和斜射沙盘里的石子坑,观察“环形山”投影的变化。通过模拟月球公转的实验,观察“月相”的变化。

      第三部分,强调记录月相观察日记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可以在连续观察月亮的过程中,了解月相变化的周期规律。通过阅读学生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自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课下学生将继续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探索太空方面的成就。

五年级《昼夜交替》

       李鹏红老师从校园白天和夜晚光线不同的两幅图片导入,引领学生探索昼夜现象的奥秘,让学生认识到探索昼夜交替的成因是原始人类原始天文学研究的开始,围绕科学史的阅读、简单易行的模拟实验等多种方式,带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将自然现象与地球的自转运动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探索地球自转运动的历程,变抽象为直观,让他们能够从宏观角度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的大概念,从学科角度形成“地球是运动的,地球有规律的自转产生了有规律的昼夜交替现象,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地球以外天体的升落方向”的学科概念。

            六年级《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李春芳老师通过和同学们一起解决由化石带来的困惑展开教学。直播中,李老师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通过观察始祖马到现代马的演变过程,大家认识到同一个物种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通过比较黑猩猩与海豚的身体某一部位的骨骼,发现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选择长颈鹿的长颈形成的原因,让同学们认识不是所有的解释都是正确的,需要充足的证据去验证。面对提出的困惑,同学们踊跃回答自己的见解,深刻体验到了化石的历史与证据的作用。

      总之,不论在课堂教学上,还是作业布置  上,科学课的老师们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全力拓展学生学习思维,将减负与增趣贯穿其中,寓教于乐。三年级的安老师让学生利用居家期间观察植物的生长,对生活中常见的绿豆芽或黄豆芽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四年级的张敏老师让学生利用家中的小米、黄豆等材料模拟环形山的形成,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老师们各显神通,做到真正地减量保质。

阅读 14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