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为泉州主山,去城五里,亘北迤海,阻朔纳薰,故郡治恒春,地曰“温陵”。
清源山,南唐及宋时州名“清源军”,以此山周围四十里,横跨十余里,高数千仞;因其高与云齐,又名“齐云山”;以其在郡北,亦名“北山”;山中有乳泉从石窃流出,故又名“泉山”,其泉清澈甘美,州名“泉郡”,这便是“泉州”地名之由来。
清源山因其三十六洞天, 岩壑幽邃,林泉可憩,自秦汉以来,名贤结庐,诸子咸集,或悠游题诗,或撰文凿碑,或兴书讲学,或修亭建阁,一时钟灵毓秀,人文璀璨,无怪乎南宋王十朋守泉,撰联谓之:
八闽形胜无双地,
四海人文第一邦。
清源山,名副其实的“齐云”山
第一次上清源山约1980年秋,值爷爷黄金瑞回泉参与筹备复办黎明学园。一日,爷爷邀好友永春刘公连元游清源,余始入学泉州,遂同往,自西街老宅徒步至清源山,两位花甲老人健步如飞,余值舞象之年竟跟不上步伐。隐约听爷爷叨念,清源山上不乏我文山黄族人史料及碑刻痕迹。
清源山上起三峰,中锋、左锋、右峰。
>>> 中锋上统称纯阳洞,亦名清源洞,是为上洞,登其巅可尽览郡中之景;
从清源山上俯瞰泉郡城
清源洞
清源洞,古时为清源山第一胜景,宋绍兴间裴思休道人于石室内“羽化登仙”,坐化仙蜕,又名蜕岩、裴岩、裴仙岩。
清源洞在宋元时已颇具规模,儒释道三家竞相经营,辉煌时有三道山门。
第一道山门位于“练胆石”上10米,已废仅余石塔三座立于路旁。
>>> 迆而东,筑石垣为山门,即第二道山门。
清源洞第二道山门,“第一洞天”为康熙元年
礼科给事中粘本盛题,
山门背面“蓬莱”二字,元代僧人一聪所书。
粘本盛,字道恒,号质公,晋江人,崇祯12年举人, 历吏、户、礼、兵、刑五科给事中。
>>> 拾阶而上,即为第三道山门。
第三道山门,坊匾亦无存,左右各植一株榕树犹在。
亭内置明代史学家何乔远“纪德碑”。
清源洞历朝历代均多次大修,光清代就有7次整修,其中,康熙18年的整修,乡绅黄志美撰《重兴清源山记》。该碑于1998年重修清源洞时被发现,已断裂成数块,今存于清源山景区管理处文管科,碑文如下(载于《清源山志》/碑碣匾联):
出桐城北廓十里许,云峰矗立,与天相际者,为清源山。山之巅, 草木蒙茸,杉松蔽亏,石室嵯峨,朝钟夕磐而不绝者,为裴老人蜕岩。 岩下数武,泉流潺潺, 泻于石罅,香旨洁洌,埒金山惠泉之胜者,为乳泉。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诸山罗列,若揖若侍,目极天涯,则海外烟波,出没万状,俯瞰平畴,则篱落城市,绮绾绣错。洵巨郡之壮观而登临之伟迹也。当泉盛时,井里稠叠,桑麻奥蔼,山光舒媚,士女云集。故凡莅兹土者,类多题咏,聿纪胜游。比来多故,烽烟四发,口道幽踪,鞠为茂草,境宇萧条,名山改色。
今上在位,神武布昭,云贵底平,八闽大定。兵宪张公观察吾泉,仁智有勇,政罔不 臧,乃率宾僚,搜讨奇峻,凭高眺瞩,逸兴飞越。维时春暮,惠风披拂,悬崖滴翠,峭壁凝霞,百卉欣荣,鸣声上下,公顾而乐之。 已而夕阳西照,洞壑生阴,庐陵初醉,东山始归。儿童歌一怀使君之乐,肷禽鸟欢,呼呀山灵之勃萃,顾予衰老,虑切扬休,合毫濡素,意绪绸缪。窃惟泉离乱以来,民困极矣。公分寒问燠,凡百施为,与民利便,他不共论。即如戊午之役,泉郡遘围,火炮雷轰,矢石风驰。公披甲运筹,城赖以完。向微公力,源山苍苍,谁与陟之;乳泉淙淙,谁与酌之;蜕岩著圮,谁与祷祀;篱落城市,烟波汨没,欲共乐此也,得乎?维公先泉人之忧而忧,乃能后泉人之乐而乐。然则自公片游,源山之兴也,而实泉人之庆矣!乌可以无记。 按志:山为郡开基,地脉秀发,故代生伟人,地少兵革,人文郁起, 盛甲寰区。厥后,林麓沦于豪右,剥戕山骨,文风替微,逋抗租庸。僧以重累,于是释纯阳者偕人士口焉。 公曰:“吾职也!命尔之勒石公疆,俾僧传守。”口口成者,为郡伯蒋公、邑侯沈公。二公皆郡福星,栉沐经营,务以宁民口止为口岩辟胜而已。然异日者,地脉重蕃,人才口口,禅栖游径,拟于畴昔,是则公再造之 勋,而亦二公之所乐观矣。口口口口口口讳仲举,号仪山,奉天海城人。蒋公讳毓英,号口公,辽东人。沈公讳朝聘,号口口,奉天盖平人。僧原受山产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睹斯竭文,其必惕然阻矣。
康熙十八年岁次己未
逸叟黄志美拜手撰
住山僧戒璋勒石
黄志美,字令士,我文山黄三房黄质中孙,刑部侍郎黄熙胤长子,崇祯12年举人,顺治4年任广东高州知府,宽和无忤,民多爱之。后解职归,年大耄犹能作蝇头小楷,寿90,有《金丹指南》一书传世。
兵宪张公,即张仲举,辽宁海城人,康熙16年(1677)任泉州知府,升兴泉道。
郡伯蒋公,即蒋毓英,辽东锦州人,官监生,清康熙18年任泉州知府。
邑侯沈公,即沈朝聘,奉天盖平(今辽宁盖县)人,镶蓝旗笔帖式,康熙16年任晋江知县,后调台湾,累官巡抚。
入清第五次整修,因乾隆56年(1791)春三月泉州大地震,清源山庙宇坠坏,进士林聪,举人陈联捷、柯者仁、黄人瑞等公议修缮寺院,重兴清源山,先后修清源洞、裴仙祠、观音殿、檀越祠等,改观空楼为观光阁,12月兴工,次年10月完工,黄人瑞董其事。
黄人瑞,我文山黄五房黄瀚中裔、兵部侍郎黄徽胤玄孙,甘肃洮岷道黄志璋曾孙,乾隆39年举人。
清道光后,清源洞日渐萧条,又经“破四旧”和“文革”破坏,向来为36岩洞之首的清源上洞已面目全非。
>>>清源洞之北为蜕岩;
>>>南下半里为紫泽宫,是为下洞。
紫泽洞
紫泽洞,位于清源下洞南,中、左、右三峰连接处,旧有紫泽宫,早废;雍正4年,郡人构“喜雨亭”,后亦废;
康熙6年(1667),礼科右给事中黄熙瓒同进士黄熙胤、黄徽胤、富鸿业、吴愈圣、洪士铭等25人联名为福建陆路提督军门王进功勒《全闽提督敏斋王公德政碑记》于紫泽洞摩崖,因风化严重且位于天湖坝址,碑文录存后炸除,1996年清源天湖完工,历史上的“紫泽洞天”顿成泽国。德政碑文如下(载于《清源山志》/摩崖石刻):
今夫英雄豪杰与仁人君子并传千古。然用心行事,往往若不相侔。盖英杰行事每失乎其慈,而仁人用心每感患夫寡断。从未有英雄豪杰之行事而合以仁人君子之用心,如吾闽提督敏斋王公其人者。
当其提师人闽,驻镇建、汀,均壑救危,辑和兵民,迹不胜书。迨移节漳南,如海澄一邑,么扃口固。公开诚布公,捻知海澄。公识时俊杰,遂引兵密援。人澄邑,破壁垒, 全城安。若是王师数十万克之弗能者,公一旦取之如拾芥也。及厦门已破,口口咸屯口贼口,然海逆之大势犹在也。贼以全力突犯云霄等处。时戍兵寥寥,即智勇亦诚难施。公设奇制胜,口犯天后,民间父老,感公之义,悉荷锄助战,而贼之锋锐遂尽丧于斯矣。犹踞铜山以图粤,公安内攘外,敦谕往复于厦海道,皆听命投诚,而海岛以平。天子布功,特命为阅全闽提督。
旧驻泉郡兵民颇不相能,且土贼地棍处处横行。公履行数旬日,摘发如神。革汰旧弊数十条,地方遂焕然一新。甲辰夏,洪水为灾,城中湛没。公躬身波涛,设法救济,全活数十万口。乙巳春,复诣早鬾,委沟壑者无数,公倡议口口口口,口家中日用亦悉出以资之。此虽已溺已饥,不是过矣。乃若禁扣克之习,口口口之害,严逃人之解,开胄内之泽,祷雨雨注,祈年年丰,万难殚述。大约公为人光明正大,故一毫不苟,慎重周密。故一事不失乐善之心,基絷功名之念甚淡。与人以礼,自处以俭,辕门以内,肃如冰霜。闽中缙绅士民见之者,若以为父母焉,若以为神明焉。诚英雄豪杰仁人君子以为一人者也.
余口放归,始获与里中耄旧备详其行事,亲睹其用心,采葺成口,爰付之梓。非止为吾闻读此,而思口盖将以公之天下。凡为封疆大臣.用心行事皆当以公为一也。尚其勒诏名山,以志不朽云。
黄熙胤,字维敬,号恭庭,我文山黄三房黄质中子,礼部尚书黄凤翔孙。明崇祯4年进士,初授广东南海令,擢户部主事,转礼部员外郎,迁礼部郎中,奉使江西,丁祖忧,服除补原官。入清,作为钦差大臣以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职奉命招抚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事竣任尚宝寺卿、通政司参议、太仆寺卿,官至刑部侍郎。
黄徽胤,字吉臣,号慎庵,我文山黄五房黄瀚中子,礼部尚书黄凤翔孙。崇祯10年进士,初授安徽绩溪令,调浙江桐乡,迁刑部主事。入清,擢浙江道监察御史,出按山西、顺天,晋太仆寺卿,官至兵部左侍郎。
敏斋王公,即王进功,清康熙三年(1664)任福建陆路提督军门,观碑文,撰者联名24官员、乡绅对其称颂备赞有加,然闽志书对王提督却鲜有记载,而其前后任则赫然有传,查其原因,盖其后王提督子与清廷叛将及郑成功子郑经有所瓜葛,为清廷所不容,故其名未列于正史。
清源下洞即今清源山天湖
>>>纯阳洞南左半里许为左峰,亦名东岩。
>>>左峰旁为遵岩,又名百丈坪;
遵岩,又名“百丈坪”、“星台岩”,其地巨石坦平如砥,
宽30米、长70米。相传北宋高僧可遵曾居于此;
泉“嘉靖八才子”之首王慎中在此读书,18岁登进士。
站在百丈坪,视野宽阔,一望无垠,
如遇阴雨天,云雾聚集,宛若巨浪翻滚直奔眼前。
>>>遵岩又南左半里许为泰嘉岩,下有灵源庵;
>>>循西而北半里为半岭岩,有石刻“泉南佛国”;
>>>岩北有寒山岩;
>>>又南左半里,为栖霞岩;
>>>其左为大道岩,又名芭蕉古洞;
>>>又南左为瑞像岩,亦名天柱峰;
瑞像岩
瑞像岩
瑞像岩,位于清源山左峰,系今清源山风景区“幽谷梵音”意境区内的主要景点之一,因有释迦瑞像石雕一尊,故名。据载:宋时林道者诛茅是山,梦神使镌像,且示镌者姓名曰魏周,周梦亦然。像成,端丽甲诸相,岩石面平如砥,崒嵂嵽嵲,亦名“天柱峰”,二峰对峙,危石排列,如僧群立,名“罗汉峰”,后有灵潭、狮子峰、莲花峰,又有石龟、石蟒、石城、石窗、石门诸胜,维妙维肖。
尚书黄凤翔于此留诗一首(载于《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
危磴垂藤古,层罔法殿开。
扶筇还对酒,岸帻共登台。
城郭凭栏近,川原入座来。
祗愁残照逼,归袂佛风埃。
黄凤翔,我文山黄始祖,明隆庆二年榜眼,官至礼部尚书。清源山及泉郡城留下其许多诗文碑刻。
>>>瑞像岩其旁为日休岩,又名头陀岩;又有片瓦岩、虎岩二岩;
虎岩
虎岩在五台峰右,亦名大休岩,现归入赐恩岩。唐时欧阳詹、林蕴、林藻读书于此,明成化间知府张庸在虎岩石洞旁建室祀詹,嘉靖间欧阳詹裔孙欧阳深重修欧阳祠并改为欧阳书室,万历21年(1693)欧阳深子、广西按察副使欧阳模重修,称“欧阳书院”,与泉山书院、小山书院、石井书院并称当时泉州四大书院。
李开芳书“高山仰止”于岩前,尚书黄凤翔书对联并刻石嵌于壁(载于《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
《清源山志》/碑碣匾联又载,黄凤翔撰联:
文章道德开先,万古烟霞成豹隐;
载籍音容在望,一龛灯火似萤囊。
原为欧阳书院门联,署“邑后学黄凤翔题”,后移立于赐恩寺观音殿左旁休息厅“达摩像”左右,画不对题。
今走遍赐恩岩,未发现始嵌于欧阳书院的门联,慈恩寺观音殿左旁有一小休息厅,大门紧闭,透过轩窗可见墙上挂一幅“达摩画像”,其左右亦不见门联,窃思因“画不对题”而移寄他处,不得而知,今从书中截取图片,方可一窥其貌。
按《清源山志》载,
该门联幅129*37cm,字10*11cm,款7cm。
烟霞:喻指文采。
豹隐:比喻洁身自好、隐居不仕。
萤囊:晋车胤家贫﹐夏夜读书﹐以囊盛萤火照明,事见《晋书》本传。后以"萤囊"为勤学苦读的典故。
黄公凤翔此联对仗工整,蕴意深长,表达了对闽文初祖欧阳詹的敬仰之情,也激励了后世一代代学子,“泉中科第不乏,明及第自凤翔始”,自黄公凤翔之后,有明泉郡学子个个发奋,人人思齐,状元庄际昌,榜眼李廷机、杨道宾、史继偕、庄奇显接踵而至,我黄更是自文简公始父子孙曾四代八进士为阖郡冠;明清两朝泉郡仅文进士竟八百之众,与明末黄公凤翔一代的“榜样力量”不无关系。
可以想象当年欧阳书院告成,黄公于此,见室内烛明,眼前浮现欧阳公“囊萤借火,勤学苦读”的情景,遂心生此联。今之欧阳书院已移建他处,不可不谓雄伟壮观、富丽堂皇,赫然高悬“欧阳书院”牌匾,然则鲜有读书声,没了书卷气,走进今之欧阳书院,满眼充斥围炉煮茶、嗑瓜子、刷抖音的景象,不知欧阳子、黄子等先贤们天上有知是喜是忧?
黄凤翔于欧阳书院并赋诗两首(载于《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及《清源山志》/艺文撷英):
秋风似送读书声,遗迹灵岩结构成。
甲第当年龙虎榜,湖山千古薜萝情。
朝看野色连云起,夜落灯花带月明。
为有孙支传世业,青苔那许锁柴荆。
欧阳詹, 与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同登贞元八年(792)进士,史称“龙虎榜”。
欧阳詹系唐代文学家、福建第一位进士,后世称之“闽文之祖、闽学之师”。
黄凤翔又诗:
怪石何巀嶪?一迳盘纡转。
阴厓溅细流,层砌匝苍藓。
行行穿洞入,倏然觐巍巘。
上有读书台,昔贤迹已缅。
老我懒废书,偶来旷游衍。
扪萝穷其巅,登顿力忘倦。
山鸟随往还,海云自舒卷。
坐使蓬心豁,邈焉醉眸展。
欲归仍夷犹,前林斜照晚。
>>>虎岩之左为不易岩;
>>>又南半里为二碧霄岩,当北入处为上碧霄,南出左侧为下碧霄;
>>>又南为梅岩;
梅岩
梅岩为清源山三十六岩洞之一。据《闽书》载:古为招庆院,唐人陈嘏读书于此。谷口刻“梅关”二字,“梅岩山界”四字。五代时,留从効别墅在焉。宋留忠宣正作堂名曰梅岩,相传旧有古梅数百年在其处。
今自瑞像岩而下,一路未见“梅关”、“梅岩”路牌及石刻,抑或年久风化、树木遮蔽之故。
尚书黄凤翔留诗一首(载于《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
秋空摇落众芳歇,黍谷冬寒更栗冽。
岩畔梅花标早春,数枝斜映千山雪。
萧疏冷蕊白于琼,卷曲孤根贞似铁。
冰台瑶圃净纤尘,浮动暗香风味别。
回首东园桃李花,倚云和露斗纷奢。
昨日开颜今日改,岁寒晚节复谁在?
惟应松竹订清盟,翠干霜稜屹相待。
还看叠叠黄实时,凭尔和羹登鼎鼐。
>>>梅岩东为妙觉岩;
>>>又东为狮岩;
>>>又东为龟岩;
>>>又南为赐恩岩;
赐恩岩
赐恩岩位于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奇峰醉月”意境内。据史书载,赐恩岩为唐代皇帝赐给刺史许稷的封地。许稷出生于仕宦家族,中进士后,担任中枢要职,曾随驾西巡,为安边立下大功,得到了皇帝的赏赐,因名赐恩山,所建寺庙,也名为赐恩寺。寺的西侧许氏祠堂,东为轩楼斋室。
乾隆三十八年(1773)郡人捐资重修此岩,并塑大观亭五文昌神像。清乾隆进士、漳州府教授黄世德撰《赐恩岩大观亭记》(载于《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
赐恩岩旧无大观亭,有之自乾隆辛未始。大观亭旧无五文昌神像,有之自乾隆癸巳始。
赐恩岩者,清源三十六岩之一,南唐刺史许先生稷蒙恩赐地,故名。上有欧阳先生读书室。佛殿僧房,林壑幽邃,游屐接踵,然经数百年来,曾未知有幽峦奇阜可别开眼界,以增兹岩之胜者。岁辛未,提帅马公、郡伯怀公、邑侯黄公选胜于此。披榛穷壑,各以意为结构之势,亭曰流辉,曰步云,曰挹爽,曰耸翠,日高明台,曰琴台,曰邀月斋、曰宜斋,独大观亭冠绝诸胜之上。马公大书“魁”字于巅崖,旁刻“鸢飞鱼跃”及“风云壮丽”图于石,岂惟寻常山游品题故事哉。谓吾郡文明之徵,实由此也。
癸巳春,诸同人乃议塑五文昌神像于上,副马公之志,而二十年来倾欹坠坏,剥落殆尽,岂所谓有其举之莫敢废者耶?爰倡议捐赀鸠工庀材,坏者修之,坠者举之,塌者完之,自山门以及绝顶,丹黝胶漆,诸胜豁然,而大观亭之坚完有加焉。凡费若干缗,阅三月告成。中奉文昌帝君及大魁神像,旁奉朱衣金甲及二仙童、帝君骑坐。置业收息,付主僧为香灯之费,而大观亭之事毕。
夫山川胜地,何处不有?虽曰天成,亦有人巧。今观斯亭,崔巍爽垲,苕藐苕荛,大海环流,群山拱揖,摩挲星斗,吞吐烟云,烟火城中,历历如画。又城为鲤形,亭之高坐武步适抵其背,如巨灵辟易,跨金鳌,泛碧海,鬐甲鬣,跃跃欲动,真负郭一奇观也。而以五文昌扬灵表瑞,增成壮采,他日秋风荐鹗,春雨腾龙,玉堂沙堤之英,有不由此其选欤?或曰:斯亭山高地旷,烟雨薄蚀,难以久远。嗟乎,物有成毁,时有废兴,后之君子,将点缀名胜,为斯亭壮观,第补葺罅漏而已哉。是为序。
黄世德,字家风,号劳轩,我文山黄二房黄正中裔,乾隆34年进士,乾隆48年任漳州府学教授,有《劳轩课艺》一书传世。
>>>赐恩岩其下为中岩;
>>>又下为下岩。
>>>转而南,由城东北隅入为紫泽宫,西南半里许为右峰,亦名西岩,镌“海天一色”,与东岩对峙;
>>>右峰耸起三石为三峰石,隆庆间镌“天子万寿”,其下为南台岩;
南台岩
南台寺
南台寺,在清源山右峰之巅,因处中峰偏南,故名“南台岩”,亦称“南台寺”,为清源山主要景点之一。此处景色幽奇,岩顶矗起三峰,危石相崎,怪岩入云,如“空中楼阁”,有“天然图画”之称,是观光、朝礼的好地方,也是登高望远、游目骋怀、消暑祛烦的好去处。
南台寺始建于唐,历代均有修建。明成化间凿山累石,建楼筑室,万历间兵宪杨际会重建精庐,尚书黄凤翔为记《南台重建精庐记》(载于《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
郡城之北,清源雄峙焉。山有上、下二洞,稍折而西,循迳而南,有怪石峻嶒,下临无地者,为南台山。
山故有精庐,沙门居之,岁久颓毁。骚人墨客携侣登临,则相与班荆藉草传觞。骋望白云青霭,飘拂衣裾,已而暝色逼人,栖憩无所,姑掉臂而去之。兵宪容县杨公观风政暇,尝一登眺徘徊,则慨然曰:兹胜境也,奈何委诸榛莽哉?遂创意重构之。赀皆己捐,不费公帑;役皆佣募,不烦民力。背石为屋,架层楼其上,左为梵宇,为亭。
黄生闻兹台告成,扶杖陟翫,则辄有遐感焉。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成之趋于毁也,兴之趋于废也,犹旦之有暮。彼金谷之园,没于豪贵,平泉之石,散于洛阳,其成毁兴废,关一家者,姑置勿论。即章华、柏梁诸钜丽,时更代易,倏已夷为邱墟,俾吊古踌躇者,欲寻其遗踪而不可睹。独岩泉天然之胜,托于亭台栋宇之观,虽不幸至陊颓,而一加修营,辄已依依如昨。故恬愉葆真之士,枕石潄流,终不肯以此易彼。今世仕者,匪牿于温饱私图,则缰于簿书鞅掌,尘怀俗虑,溢满眉睫,第令移杨公所捐之费,亦足供金谷平泉一木一石之需,乃所营者不在彼,而在此。兹其襟怀闳豁,岂俗吏所可几哉?余请告家居,坐卧一小轩,甚困。是日凭高遥瞩,岸帻引满,凉风被体,酷暑顿消。恨游兴未豪,不能偕友人作河朔饮。犹迟回弗忍去,顾薜扉之外,恐有却立旁睨,几其去而代之者。夫四时之序,岂直可以说应侯哉!即岩泉觞酌之乐亦尔。然使余获避喧逃虚,偷一日之适者,杨公德也。兴既阑,促蓝舆归,复坐小轩为之记。杨公名际会,万历丁丑进士。
杨际会,字仕遇,广西容县人, 万历5年(1577)进士,知六安州,寻以兄际熙巡按上江,循例调颖州,以爲政严明,晋户部郎,出守饶州。万历23年(1599)任兴泉兵备道。
>>>其东南数十步有巢云岩;
巢云岩
巢云岩,位于清源山中峰东侧,小水库“翡翠湖”下方,与弥陀岩相邻。岩石悬峭,石罅中常有云气朝暮往返。明隆庆三年御史詹仰庇谪归后隐于此,郡守朱炳如为建巢云书院,惠安县令叶春及题其峰曰“高士峰”,黄光昇刻石“青天白日”,尚书黄凤翔为之记(载于《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
出城北三里许,岩宇星列。而泉石称最胜者三:望之突然,梵宫阴蔚,外坦而中幽者,观音岩也;稍进而石门盘郁,佛龛邃靓,有古松蟠虬倒影者,弥陀岩也;又进而悬崖陡立,鸟道微茫,常有云气朝暮往返者,巢云岩也。二岩距巢云,若由踵至顶望之,不能寻丈。乃自嶔崟突兀,曲折迁旋,登者十休而上,五休而下,若蓬莱千仞之不可几。比一至其巅,则怪石崚嶒,擎空吐雾,流泉喷洒,瀑布飞珠,其奇胜甲于诸岩。而金溪之水朝于右,浯江之水汇于前,平畴绵亘,郡城在目。当其彤云四塞,烟雨沈冥,则岑寂孤高,恍在层霄之上。
若夫霁旭初开,暮霞掩映,群山奔赴,环流浴日,又旷然备一郡之大观矣。先是,年远荒颓,鞠为茂草,虽故老莫知其处。隆庆乙巳,侍御詹君以言事忤上旨,谴归田里,常栖迟于弥陀、观音两岩之间。一日,偕朱徵君访寻故迹,援萝登憩,披榛而石出,卓杖而泉落,不觉相顾大喜,谓神人之挈而授之也。已乃庀材鸠工,即其旧址建之。中见书室,背北面南。左为流觞亭,傍注磵水,而蓄鱼其中。右为轩窗,俯瞰二岩胜概,其规画精雅,皆出君心构目营。而郡守朱侯、贰守丁侯、推官李侯,咸捐俸以翼厥费。兵宪乔公给岩僧若干亩。
落成之日,余携尊酒诣之,相与扫石而坐,临流而饮,觉其幽奇万状,寥廓无涯,令入息心炫目而不能舍去。嗟乎!百余年榛莽之区,一为君所赏识,遂缘以改观增胜,即一草一木,殆若非人间所有。美哉,君之足以自娱,而兹岩之获自托于君也。然余观自古诤臣,以言获罪者,多称病谢客,塞户避谤,惴惴焉犹懼不测。君今枕石漱泉,陶然以琴书诗篇自适,既无怀沙赋鵩之怨,又无忧谗畏讥之虑,则其所遭之幸,盖什倍于古人,是皆一时胜事,不可以无纪者也。余于是乎援笔而为之记。君名仰庇,今为兹岩主人,乔公名懋敬,朱侯名炳如,丁侯名一中,李侯名焘,皆尚意气雅慕君者,而余为黄君凤翔也。
朱徵君,即朱梧,晋江人,嘉靖16年举人,孝感知县,因不擅官场而罢归。能文善诗,有“五子诗集”传世,黄尚书凤翔、詹侍郎仰庇与朱梧同诗社,尤推许之。
郡守朱候,即朱炳如,衡阳人,嘉靖38年(1559)进士,隆庆3年任泉州知府;
贰守丁侯,即丁一中,丹阳人,贡生,隆庆元年任泉州府同知;
推官李侯,即李焘,广东河源人,与黄公凤翔同科进士,隆庆三年任泉州府推官,方严持重,临事善断,而操之以廉平,凡闽中有大谳议,必檄焘主之。秩满,报最,入觐,黄公凤翔序以送之。
兵宪乔公,即乔懋敬,上海人,嘉靖44年进士,隆庆4年任兴泉道副使。
詹仰庇,字汝钦,号咫亭,又号巢云居士,福建安溪人,明嘉靖44年(1565)进士,出知南海令,为官廉洁,善断狱。
隆庆二年(1568),升云南道监察御史。
隆庆三年(1569),因得罪权监,遭谗言被穆宗帝廷杖一百,黜之为民。
詹仰庇回乡后,隐居巢云岩,只与二三好友往来,留连山水间,寄情吟咏。黄凤翔《巢云岩记》即作于这段时间,其时因病里居三载。
万历元年(1573),神宗继位,召詹仰庇任广东参议。到任仅1个月,即因病返乡休养,隐居巢云岩13年。至万历十三年(1585)调江西参议,旋改山东按察使司副使、南京太仆寺少卿,入为左佥都御史,进右副都御史。
万历三十三年(1605)卒,追赠刑部尚书。著有《奏疏》和《诗文集》。
詹家为安溪望族,我祖文简公凤翔与詹仰庇称莫逆,既是诗友,又是亲家,詹仰庇长子、工部主事詹洪鼎婿于文简公。
岩壁上有叶春及题“高士峰”、黄光升题“青天白日”
而“郡第一泉”乃我祖文简公凤翔行楷所书,
黄公凤翔留下的诗文甚丰,却鲜有题字,
此为为数不多的黄公题刻,甚是珍贵。
其幅357*125cm,字69*65cm,款17*15cm。
>>>又南为弥陀岩;
弥陀岩
从千手岩再向上攀登,即至弥陀岩,进得山门,只见古木参天,巨石峭立,瀑布悬垂,梵宇高筑,气势非凡,是清源山风景最佳处。
这里瀑布从50米高的悬崖上飞泻而下,形成“泉窟观瀑”的胜景。从左侧向上,还有“一啸台”、“岫云”、“招饮径”、“天风海月”、“一线天”等名胜。
在一啸台前有一石室,上勒“愿海真空”,室内供奉阿弥陀佛石雕像一尊,高5米,宽2米,头结螺髻,脚踩莲花,造型优美,建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为我国不可多得的元代石雕佳作。附近还有元碑、元塔和多幅石刻,均古朴典雅,殊堪鉴赏。
尚书黄凤翔在此留诗二首(载于《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
梵殿清钟日暮时,寻幽一径转逶迤。
屐随谷口泉声入,榻向岩头树影移。
疎雨平原人去尽,高风绝顶鸟归迟。
凭栏解得无生趣,莲社还应问远师。
又:
一杖凌危巘,双眸送落霞。
天边分鸟道,树杪见人家。
绝岛抱云起,出林带日斜。
只令筋力健,短屐是生涯。
清贡生、雍正间普宁知县黄道泰亦留诗一首(载于《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
十年不到此岩扉,寺废僧残事事非。
碧瓦暗滋清草长,红泉时带白云飞。
潮生海国鱼盐富,风过山楼橘柚稀。
何日此身无罣碍?醉吟佳句送斜晖。
黄道泰,我文山黄六房、河南学政黄润中之曾孙,康熙进士、内阁典籍黄瑍中之子。字子寅,号去骄,以康熙间岁贡授龙溪训导,历广东普宁、阳山两县事,为官勤慎廉洁,外宽内察,厘革浮耗,安抚集聚,事不烦而民不扰,均以爱士恤民著称。与郑子俊、黄子千、李子寿、林子政、宋子泉并称康雍间泉郡城六才子,有《不自弃亭诗文集》传世。
>>>其下为木龙岩;
>>>又西为观音岩,亦名千手岩;
千手岩
千手岩,原称观音岩,因奉祀观音而得名。
千手寺与弥陀、赐恩、南台三寺称清源山四大名刹。
出小山门,有摹宋书法大家米芾“第一山”石碑。
左为清源山“第一山”,右为开元寺“万山第一”。
此二照片并排,看官定可发现二碑字体跌宕流美,似出自同一人之手。
泉州东岳庙,又名“东岳行宫”,东岳为泉郡古城五岳之一。东岳庙始建于南宋,主祀东岳大帝;东岳大帝,道教五岳神之一,百姓称之为泰山神,亦为泰山化身。
清朝初年,在福泉古驿道泉州东门外的东岳路边,耸立一座巍峨的东岳庙山门,为三开间石结构大牌坊,中门横匾上,书“萬山苐一”四字,正是如今安放在开元寺的这块石碑匾。
据陈允敦先生《泉州名匾录》援引清末泉州进士陈棨仁《闽中金石录》及清末翰林龚显曾《亦园脞读》记载,此匾为湖广布政使黄志遴集米芾“第一山”三字,自补一“萬”字题写而成。
康熙初,黄志遴已是朝廷高官,一日梦见一神人,命其为东岳行宫山门题“万山第一”匾,醒来,沉思良久,泉郡城文风鼎盛、人才济济,东岳庙又是泉郡重要的道家庙宇,此举责任重大,今有神人相托,不敢不为。其自幼习书,临过米元章碑帖,今有清源米芾“第一山”为摹本,就差一个“萬”字,为写好这个“萬”字,据称黄志遴费纸十万张,最终方写成这个“萬山苐一”匾。
该匾由两块石板拼接组成,一块刻“山苐一”三字,另一块只刻一个“萬”字,盖因“萬”字无迹可寻,颇费心力又谨慎为之所致。
“萬山苐一”四字,妙在逐字各显具象,其“萬”字如“美女坐规”,风神劲美;“山”字似“弥勒现肚”,天真淳厚;“苐”字如“洞宾佩剑”,潇洒飘逸;而“一”字又如“鲤鱼吐珠”,古朴灵动。因该匾摹米字,黄志遴未曾落款,既是其谦恭,亦是对书法大家的致敬。
“萬山苐一”四字匾,继承和体现了米芾的笔法,灵动而多变,其提按与使转、中锋与侧锋,节奏之快慢、墨色之浓淡、枯湿之融合, 杀锋入纸, 奋迅凌厉,舒展洒脱,因之奇趣横生、过目难忘。
东岳庙山门牌坊道光时尚存,历经清末、民国、文革、破四旧,天灾人祸,山门早已荡然无存,然历经劫难,该匾似有神助,得以幸存。古建筑构件、牌匾何其多,唯该匾能相伴于开元寺西塔,足见其匾实为泉郡城不可多得的文化遗存,亦是泉郡人之骄傲!
依旧制新建的东岳行宫山门。
黄志遴,我文山黄三房黄质中裔,尚书黄凤翔曾孙,侍郎黄熙胤子。字铨士,又字鸥湄。顺治3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国史院编修;顺治5年主试北闱,熊伯龙、张永祺、戴王纶三科榜眼皆出其门;迁侍讲、转侍读,升宏文院侍讲学士;修太祖、太宗两朝实录,升秘书院侍读学士;晋少詹事,出为湖广左布政;丁内艰,除补云南左布政,改贵州,未行而卒,年仅五十。
黄志遴系泉郡城有清一朝第一位进士,史称“清初第一翰林”。
>>>其下有著名的老君岩,原名羽仙岩,在罗山、武山之下;
>>>又下为势至岩;
>>>其旁为清泰岩。
清源山三十六洞天,史书记载不尽相同,大约中锋五处、左峰二十四处、右峰七处。沧海桑田,许多岩洞寺观已不复存在。
今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三部分组成。
九日山
俯瞰九日山
远眺九日山,“九日山”三字为乾隆33年福建提督马负书所书,从附记而知,原有“九日山”为大儒朱熹题,年代久远已湮没无存。
九日山祈风石刻,记载了从南宋淳熙元年至咸淳元年(1174~1265)冬季遣舶和夏季回舶的祈风情况,
系我国现存最多的祈风石刻。
闽南州邑权舆,必溯自南安,而其名胜奥区,则首称九日山,自梁天监始置南安郡,其后曰“丰州”,曰“武荣”,名更而邑治不改;开元初始为南安县,隶于泉州,而有司政典习仪,士大夫往来燕饯,皆在九日。
九日山位于泉州西北隅晋江北岸,亦称“旭山”,东距清源主峰8公里,山不甚高,有东、北、西三峰。 林木茂盛、四季常青,旧有三十六奇景,因南渡晋人常于重九之日登高遥望家山,寄托乡思,得名“九日山”。
东峰因唐德宗时宰相姜公辅寄迹于此,名“姜相峰”;因居东,或曰“东台”;又其山形如麒麟,曰“麒麟山”。
西峰因唐时诗人秦系长期栖隐,名“高士峰”;因居西,或曰“西台”;复因山顶有阿弥陀佛石雕造像,亦称“石佛岩”。
北峰联接东西两峰,称“北台”,亦称“中台”。
九日山岩峣峥嵘,绿树掩映。山前有江曰“晋江”,相传晋人沿江而居得名。今谓之晋江者,以永春之桃溪、安溪之蓝溪汇合于南安双溪口,历金溪、黄龙江、笋江、浯江、溜石江,全长约120公里,至今丰泽区浔浦归入大海。
晋江流经南安丰州段曰“金溪”
九日山前金溪,江阔水深,溪流湾漾,峰峦映发,奥街明秀,隐为一区。礼部尚书黄凤翔于此留诗四首:
《晓渡金溪》(载于《御选明诗》卷60):
小舸乘风渡,长桥带月横。
贪看秋色霁,留待海潮生。
渔人时明灭,云山夜送迎。
隐君亭故在,回首更含情。
又《夜泊金溪》:
遥望丹邱路,维舟碧汉津。
虹桥时倒影,渔火夜为邻。
潮落滩声寂,天高野色新。
蹄钟何处度,古寺隔江滨。
又:
停桡遵水浒,扶杖凌石壁,
潮落放扁舟,摇曳虹桥侧,
会稽隐士歌,君山老父苗。
临风振清响,秋涛为喷溢,
倚棹遥骋眺,疾如双飞翮.
明月落杯中,散作江天白,
神情何潇散,飘飘任所适。
又:
雨外堤痕合,溪头曙色分。
断桥余古木,杂树起朝云。
水急人争渡,风微鹭逐群。
武陵应不远,花迳已纷纷。
九日山隔岸为金鸡山,旧有金鸡桥,始建于宋。金鸡古桥是继洛阳桥、安平桥之后横跨晋江的第三座古桥,南宋嘉定间,延福寺僧守静改昔日浮桥为石桥,桥长百余丈,筑桥墩十七,以巨木为梁,架墩铺板,桥上复竖柱横梁,钉桷盖瓦,形成上有屋盖下有护栏的风雨长廊,蔚为壮观,然历朝历代该桥几度失火,屡毁屡建。
万历21年,南安县令蒋如京垒基叠墩,架梁排板,重新恢复金鸡桥旧制,历时九个月告成,尚书黄凤翔作《万历癸巳重建金鸡桥记》(载于《南安县志》卷17/艺文志及黄凤翔《田亭草》卷7):
1900年,在九日山下的晋江上拍摄的金鸡桥照片,
图中石桥系南宋嘉定年间所建,至解放初只余桥墩。
余岩居萧散,每凌波浮鹢,弭棹扶筇,徒倚翠光亭,陟九日山云顶,望驶流中叠,石若累基,或完或圮,则金溪桥故址在焉。桥南临金鸡山,东距武荣邑治仅二里许,往来如织,盈盈一水若锁扃阈隔,樊篱冠盖者系骑,停车负担者驰肩,企踵招招舟子,剌篙回翔间有蹇裳徒涉者。余睹而叹曰:“国氏乘舆,宁无动念水涸成梁之政莅兹土者,谓何?”盖今天下物力诎,法网密矣。曩岁輶轩四出,括赎锾以实内帑,嗣乃按籍上供,若征两税,当官者遥手触禁,奚暇论绳墨之外,矧人心多辟烦谤易,腾宁独于思煽谣,即染指之讥且从,而阴拟其后,守土吏邮传厥官,忧谗缩步有自来矣。
武进蒋侯莅武荣者阅四载,廉明恺悌,百废俱兴。尝修禅寺以虔祝,釐移谯楼以撤障,壅创隐君亭以旌遗逸,黎庶乐趋,闾阎弗扰。一日,有请建金鸡桥者,公奋然任曰:“吾责也”!遂列状于两台。时兵宪容县杨公、郡太守休宁汪公、推守武进刘公方广宣朝廷德章,子惠元元,爰力主其议,首捐俸为士民,倡丞江君景浩,簿傅君懋霖,协议赞襄。郡邑士民咸乐输资助焉。遂乃择吉鸠工,市材辇石,经始于万历癸巳年十一月十二日,竣事于甲午年八月十五日,桥一百一十七丈,广二丈,覆以屋瓦九十三间,表以棹楔二规制,弘丽结构完密,行者胥手额称庆。
盖兹役有三善焉,古者龙见戒事,迄事日至而毕,蕲不妨稼穑以惠郊缠,今官为募役农狎于野,万宝告成之期,适与桥成,值一善也;昔贤论荒政,欲兴工作,聚失业之人,比岁灾荒,室如悬磬,自兹役建,而程佣酬直,民籍宿饱,二善也;人情可与乐成,难与虑始,乃斯输镪僇力,信不为厉,非有征发期会,而奔若流水,捷若转丸,三善也。
夫萃是三善者,以营兹举,固宜惠泽弘济,兆庶永赖哉。先是古谶有云,“金鸡通人行,状元方始生”,宋嘉定中吾邑梁文靖公应之矣,说者谓吾郡人文昌炽,当有应斯桥嗣兴者,兹且听诸冥漠,顾诸公利济之功不可无纪,余固陋,叨典笔札,因纪其事而系之以铭曰:汤汤河流,畛域道侧,揭焉厉焉,望洋太息,猗与仁人,视民孔棘,跨波为梁,灵构奇画,群鹊填河,六丁驱石,断鳌奠足,垂虹舒翼,连袂方车,砥平弦直,缓步康庄,若履衽席,天江析木,人寰咫尺,宝筏非慈,杯渡何极,纪德岘碑,以永弗勒。
如今的金鸡桥于1981年正式通车,
系丰州、浮桥、霞美三镇的交通要道,
亦是泉州通往安溪、永春、德化的重要通道。
石佛岩
北宋石佛造像,
文革中头部被毁,后另雕刻头首补全。
石佛岩,位于九日山西峰绝顶, 因其地有阿弥陀佛石像而得名,为九日山旧三十六奇景之一。 石佛镌造于北宋乾德三年(965),系一天然巨石雕凿而成,高7.5米,有石佛亭,匾曰“ 洞天别现”。尚书黄凤翔在此留诗一首(载于《南安县志》卷18/艺文志):
梵宇遥开碧峰岑,扶筇蹑屐一登临。
藤萝路人诸天近,涧谷云生万壑阴。
伴月孤灯通慧照,随风清磐净禅心。
浮尘冉冉真成幻,半偈中宵独自吟。
万历33年,郡人为泉州知府程达立生祠记碑于九日山西峰石佛亭右侧,尚书黄凤翔为撰碑记:
该碑立于九日山石佛亭右侧,
碑额篆书,竖写5行,每行2字,
碑文为楷书,竖写16行,每行8至55字不等,
碑面风化,字迹模糊,
因年代久远,碑底部与榕树根茎已然缠为一体。
郡东郊外有大府程公生祠矣武荣士民复祠公于九日山盖即周人思𥬒憩之意云吾郡以清源为望岳而九日之胜特甲于武荣口口口口光亭口棹蹑屐而登则群岫送青一小水萦带狎鹤骖鹤风景恍然固吾郡士绅胜游也程公以政通人和之暇尝偕宾僚宴集焉山之口口口公谓兹地也吞吐烟霞骋眸寥廓不宜令埋没秦莽以为山灵羞爰捐俸戒徒命纪纲之胥董其役筑厥垣墙覆之屋宇工弗务侈役口口口口荫青道容燕豆而已游人之至于斯者咸同声而歌舞只祈佛异谐祈愿而公以迁官行矣顾其势□巀嵲风雨飘摇久之寝用摧剥口口口口此我我程候甘字乎谱令坐视颓陁再成废墟安得以非剪伐为解遂率力重修之复剏公祠舆兹庵相邻而近既竣事谒黄生为记夫口口口同情如逸士膏肓于泉石迁客沉酣于事外者姑置勿论独岘山以羊开府著琅琊山以欧阳文忠者彼皆岳枚旬宣勋名嚇奕其一时口口口湛相酬答宾从宴游之雅亲勒记于醉翁亭者史册书之遂为美谭迄于今不朽今程公于兹山重一再登耳所谓意在山水之间不至口口口其襟怀𨊱豁旷然物表亦不至宫度身名典悲宇宙如羊叔子之为者廼去后见思人而逾笃邹湛所谓令闻令望与此山俱传公乃身亲□□家循良令口以名御史侍斧按粤东丰裁卓□廪然有揽轡登清之气比一麾出守公诵遂□□栖迟衙门者几十余载迩岁铨司用宿望口口公阅历久又久于家于吏治得失闾阎利病不啻若烛照数计矣至则屏近习惩豪侠诸舞文之奸推理之益口欐栺侧足以循其听谳口口口恻恻然柔之也郡故林薮公都试诸士拔其尤与为期会程课业黉舍而躬差次其甲乙士益濯磨淬历为大都公之故宽严并用张弛咸口口之身为之口表惮公岁者不视为夏日之烈饫公泽者直就为冬日之温公释郡越再稔而士民追思歌咏之犹周人之思召公固其所也□□事日嬉游于山巅水浒与农师渔父班荆倚棹而谭于舆诵最习因为述□祠之意如此程公名达信吾其号也江西清江人万历丁丑进士
万历乙巳仲秋朔日
赐进士及第、资善大夫、南京礼部尚书、前吏礼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经筵讲官、两京国子监祭酒治生黄凤翔顿首拜撰
知南安县事知县周绍祚 县丞全 主簿马 典吏 儒学教谕张廷 训 汤诰 王文洽䀈㮣县士民立石
程达,号信吾,江西清江人,万历丁丑进士,万历29年任泉州知府,秩满,升本省按察司副使,泉人追思,构祠祀之。
莲花峰
莲花峰,位于九日山北一公里处,因山巅有巨石分裂成八瓣,宛若盛开莲花,故名,莲花峰虽不高峻,然奇巧清秀,尚书黄凤翔有诗《游莲花峰》(载于《清源山志》/艺文撷英):
何处飞云渡?孤峰似削成。
雨余晴出水,云外晚含英。
向日休争媚,凌霜亦自清。
潇潇松与柏,欲缔岁寒盟。
灵山
灵山,位于泉州东门外2公里处,山因有唐伊斯兰教圣墓而声名远扬。在伊斯兰世界中,灵山圣墓被公认为除沙特麦地那城穆罕默德圣墓及伊拉克纳杰夫城阿里圣墓外,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第三大圣迹。
圣墓正名为“先贤墓”,据碑文记载,唐武德中穆罕默德遣四贤来朝传教,其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四贤传教泉州,卒葬此山,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而灵之,曰“圣墓”。
灵山伊斯兰教圣墓牌楼,建于1991年,
其形制完全按阿拉伯礼拜寺而建。
圣墓上方石亭,屡塌屡建,今石亭为1962年重建。
墓室三面依山修筑仿木石构回廊,廊中壁间嵌有“郑和行香碑”
尚书黄凤翔于此留诗《游灵山睹僧坟》(载于《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
磊磊碧石台,瑟瑟白梅树。
远瞰平远畴,近临樵牧路。
竖子共踯躅,云是古僧墓。
湼槃不记年,邱垅犹如故。
每当暮春时,亦荐寒食具。
他人为子孙,徙倚竟薄暮。
佛法本无生,生来亦不住。
去时岂有迹,霓光与泡露。
漫将腐草尘,溷向圆寂处。
清源山名人题刻、诗文甚丰,本文仅探寻我文山黄一族与清源山相关内容,概其原碑、原稿多已遗失,所幸史料尚存,多源自《泉州府志》、《晋江县志》、《清源山志》、《九日山志》及其它史料记载,今罗列于此,族人优游清源或可稍加眷注。
>>>黄凤翔摩崖石刻“郡第一泉”,巢云岩;
>>>黄凤翔石刻门联,原欧阳书院,今未知何处;
>>>黄志遴“万山第一”石匾,开元寺;
>>>黄熙胤、黄徽胤,《全闽提督敏斋王公德政碑记》(康熙6年),紫泽洞(今天湖),碑已毁;
>>>黄志美《重兴清源山记》(康熙18年),清源洞;
>>>黄世德《赐恩岩大观亭记》(乾隆38年),赐恩岩;
>>>黄人瑞,修清源洞、裴仙祠、观音殿、檀越祠等,改观空楼为观光阁。(乾隆56年)
>>>黄凤翔《南台重建精庐记》,南台寺;
>>>黄凤翔《巢云岩记》,巢云岩;
>>>黄凤翔《万历癸巳重建金鸡桥记》,九日山;
>>>黄凤翔《泉郡守信戊程公生祠记》,九日山;>>>黄凤翔诗《瑞像岩》,瑞像岩;
>>>黄凤翔诗《故里秋咏》,欧阳书院;
>>>黄凤翔诗《咏清源》,欧阳书院;
>>>黄凤翔诗《清源山梅岩》,梅岩;
>>>黄凤翔诗《弥陀岩》二首,弥陀岩;
>>>黄道泰诗《弥陀岩感咏》,弥陀岩;
>>>黄凤翔诗《咏金溪》四首,九日山金溪;
>>>黄凤翔诗《石佛岩》,九日山;
>>>黄凤翔诗《游莲花峰》,九日山;
>>>黄凤翔诗《游灵山睹僧坟》,灵山。
黄凤翔,我文山黄始祖,字鸣周,号仪庭,晚号止庵,别号清源山人,嘉靖18年(1539)生。
黄凤翔少小即警敏绝人,观书沉潜,经目成诵,笥腹不忘。年仅八岁,塾师试之骈语,应声而出:
亭荫独坐,优游山水两忘情;
夜色闲观,恍惚云霞皆献状。
闻者骇之,皆称奇绝。
明隆庆2年榜眼进士,“泉中科第不乏,明及第自凤翔始”。初授翰林院编修,与状元罗万化、探花赵志皋教习内书堂,修《世宗实录》成,进修撰。
万历五年,充会试同考官,时宰相张居正夺情事起,众议哗然,江西吉水进士邹元标、编修赵用贤、吴中行上疏论劾,张居正不经中书门下,直接传旨杖邹元标,意置之死地,黄凤翔在朝中仗义昌言:“此孤忠,即不使生,奈天下纲常何?”,并嘱邹元标同乡甘雨从中调护,邹元标得以无恙。
万历六年,管理文官诰敕。
万历八年,张居正欲黄凤翔再任会试同考官,使次相喻意,望录其二子,黄凤翔固辞不赴,借奉使益蕃避去;六月,奉使南下册封益王;作《制词集》,收录在翰林院供事时所作的诰敕词三百余首。
万历九年,充编纂六曹章奏官。“六曹章奏”系六部上奏的奏疏。
万历十年,任命黄凤翔为南京乡试主考官,因吏部侍郎王篆的儿子在南京应试,欲请黄凤翔关照,黄凤翔固辞不往。升右春坊右中允,管国子监司业事。
万历十一年,陛右春坊右谕德,掌南京翰林院事。
万历十二年,升南京国子监祭酒,原配薛夫人卒于南京。
万历十四年,旧病复发,几次上疏请求回籍调理,终获准并送薛夫人棺椁回乡。
万历十六年,起补北京国子监祭酒。
万历十七年,擢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仍兼国子祭酒;重较《诗经注疏》,补经筵讲官。
万历十八年,上著名的《请立东宫疏》,留中不报,遂以疾请归。
万历十九年,接朝廷邸报召用,固辞不往。
万历二十年,复接朝廷邸报召用,十月,起为礼部左侍郎,十二月,改吏部左侍郎,仍辞不往。
万历二十一年,拜南京礼部尚书,不至。
万历二十三年,神宗万历皇帝以“黄凤翔清望素著,特兹起用,着遵命前去赴任,不准辞!”
文简公屡辞屡用,屡用屡辞,久之母卒,遂决意仕进,从此不再复出,与六七挚友结社,优游山水,吟诗撰文,其许多作品均在此后二十余年间完成,尤其为家乡留下许多珍贵的诗文、碑刻。
东林党领袖之一、直臣邹元标称“先生之文,如先生人,绝不一袭世径,可师也。世径高者,凌虚厉空,探之无倪。”;又称“先生继陈紫峰,溯文庄,可称鼎足”;
湖广参政甘雨称先生“上之制词,中之纪述,下之应酬,随意敷言,随物肖象,如郜鼎犧尊之苍苍,其色也;如山龙华衮之斌斌,其文也;如和鸾大辂之雍雍,其调也。”;
省元李光缙称“先生之文,何尝无馆阁体,亦何尝专拟宋人,出入欧、苏,而拔欧、苏之帜,步咸阳、西京间,则无意求合,而若逼真肖之也”;又称“先生通籍四十七年,立朝仅十三年,优游里居者三十余年。养晦耽寂,绝无愠色,布衣菲食,匡坐小斋,不蓄古物书画,亦无园池台榭之观,用器无雕缕,居屋不漆垩。”,“学术一禀紫阳,务躬形实践,不设道学之名。”
明代史学家何乔远称先生“平易忠孝、狷介谨严,为太羹元酒、布帛菽粟之先正模范。”
真古大臣之风范也!
万历四十三年卒于家,有《田亭草》、《嘉靖大政类编》、《泉州府志》、《谷阳诗集》、《明季三子诗剩》等传世。卒后赠太子少保,赐谥文简,族称“文简公”。
致谢:
清源山“清净山房”民宿吴福星老板、南安黄焕然大兄鼎力相助,亲任向导。
文山闲人
岁在癸未暮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