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散发着大地独有的芳香,
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力,
它是最简单、最原始,
却也是最有趣东西……
生命来自于海洋,扎根于大地,泥土是儿童最直观的与世界建立连接,理解自然与生命的途径。我们每天与泥土“亲密相处”,泥土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它却滋养了大地万物。
基于两年的“泥”游戏课题研究,我们乡镇课题组核心成员于2023年3月17日上午9点相约腾讯视频,开启了继“中期课题报告会”后的第一次研讨交流与感悟分享。
众说纷“泥”,我们一起走进“泥的世界”!课题组成员近2年一直与“泥”在一起,碰撞出不同的火花,也看见了游戏的力量!
邓英姿老师:
一、收获
1.加入课题组后,带给了我理念的转变,让我懂得了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彼此之间是相互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所以当教师身份不在我身上附体时,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儿童,我们彼此之间被接纳,被信任,被爱,被包容,呈现出和谐的师幼关系和温暖的班级氛围。
2.每次的活动,我几乎全程参与,从方案的协商,邀请函的发出,活动的主持与实施,后期的文档整理,美篇宣传等等,让我对活动室的活动流程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同时也锻炼了我的语术,提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
3.对案例的撰写有了较为粗浅的了解,对案例中的儿童形象敢于尝试分析解读,能坚持正确的学前教育改革路向,并在工作中竭力实践。
二、困惑
对于活动中孩子们的反思会不能很好的支持和推进幼儿的深度思考和探究,主要表现在我的提问语,引导语和介入时机的欠缺,这是需要不断修炼的,期待自己今后能在放手儿童中,在树立儿童观的同时,历练自己解读儿童形象的能力。
崔俊美老师:
有幸参与“泥”课题的研究学习,从开始对课题研究怎么开展,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完全是一头雾水,但经过在栀子花工作室及乡镇课题组导师的帮助下,逐渐对课题案例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有了不少的收获:
第一,业务提升。学习了如何撰写案例、经过多次的交流知道了如何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又经过多次的教研指导了解了如何分析解读幼儿的行为,如何抓重点和有意义的时刻开展反思讨论会,以及案例中图片和视频的呈现等,虽然没能做到顺心应手,但也为我之后的工作开了一扇窗,指引了方向,有了理念的转变和坚持。
第二,分工合作的重要。课题研究是一项系统繁琐的工作,个体单独完成比较困难,需要各位同事的通力合作,针对每人的实际与专长,责任和使命及对课题升入参与和了解,这样不仅增强了研究小组的凝聚力,也提高了研究的效率。
第三,学会了坚持和等待。课题研究不是一蹴而就能在短期内取得成效的,它是一个艰苦漫长而又处处充满惊喜的过程,经过这次的案例参与我能沉下心来去观察、分析、等待、陪同参与活动的孩子们。
于此同时有收获也有自己困惑,如何精准的反思讨论会抓重点推进活动继续,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实践中还是磕磕绊绊,在学习的同时,对以后的工作也需要合理的安排和计划:
第一,踏踏实实干事。我也坚信认识比行动更重要,要进行课题研究,一定要认识到课题研究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改变自己,然后落实到行动上。要全身心的投入,不断思考,不断尝试新的挑战。
第二,平时工作中及时积累自己的点滴经验,及时整理自己的困惑,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第三,谦虚多向同事及课题组组长导师请教交流学习。
王月琴老师:
本次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及各位领导围绕“泥”课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首先我来说一说我的收获。
一、通过问题讨论、看视频和录像、案例研讨等,帮助我梳理了已有的经验,理清了“师幼关系”的概念,进一步了解了它的本质内涵,形成了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对以后的教育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二、通过培训使我认识到进行一个课题研究很不容易,要有一个业务能力强、组织能力强的团队,并有一定的合作意识,踏踏实实干事的教学者。我们要先从思想上改变自己,然后落实到行动上,要全身心的投入,不断思考,不断尝试新的挑战.
三、孩子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他们的注意力时间比较短,做事情的专注力不够,往往会被新奇事物所吸引,他们活动的变化性比较大,所以我们在观察孩子时要静下心来观察。和倾听,这样才能真实的观察到孩子的发展情况和所要表达的真实感受。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思考,不断反思,不断研究,积累自己的点滴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困惑,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张晓楠老师:
有幸成为泥课题成员之一,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在各位导师的引领下,收获了好多的惊喜,也得益于我们园长给我们自主的安排时间,和自主的组织形式。在我们完成园内课程后积极的组织了“泥课题”的游戏活动。
一、惊喜的收获,珍贵的一起成长。
当我试着蹲下来陪孩子,倾听孩子们的时候,感受到了了解他们陪他们一起成长的幸福感。
场地:从刚开始拉了200斤的土放到教室里筛土,再到陪孩子们种植,然后我们发现了一块空地,每天早上早餐后陪孩子们去捡垃圾,然后和爷爷一起翻土开垦这块“土地”。孩子们陪着土坑成型,我们陪着孩子游戏。
孩子们从玩土——模具——加水——和泥,孩子们的创意从模具——小山——挖洞——池塘——大海——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孩子们随着兴趣,我们收获着惊喜。
有趣的小发现:我们摆着支架拍摄全部幼儿——拍摄小组幼儿——拍摄每一组幼儿——追踪拍摄。孩子们在游戏当中越来越多的兴趣和玩法,每一组的孩子都自成一个案例。
每一次的活动我们两位老师都一起组织,在组织前,我们都会坐下来商量讨论交流想法,利用丰富的家长资源收集了很多的材料,有绘本故事,百科书,视频。家长陪孩子们一起了解了,孩子们再带来幼儿园分享给其他的幼儿和老师,还都能运用在游戏当中。慢慢的感觉孩子在“泥”游戏中,运用的知识,收获的技能,发展的知识已经整合了所有我们想“灌输”给他们的知识点,并且有的涉及到的层面是我们都没有想到的,都在一个个游戏当中,孩子们自然的收获。
这些活动对于我来说真的太珍贵,无论从文本到照片还是视频,更重要的是在陪伴他们活动的过程中给我心灵的一次次洗礼,在想这个词的时候,想用“冲击”,不如“洗礼”更贴切一点,好多在教学方面的困惑,遇到的“阻碍”,都在“真陪伴”,“真游戏”中一个个得到了最好的答案。
蹲下来陪孩子不再只是口号,倾听孩子不再只是“观察笔记”,分析孩子不再是“任务”,收获到的惊喜都是我的成长,对于进入幼教界十二年的我来说,其实在“泥课题”的成长是我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于“真教育”的感受,让我对这份职业更多了很多热情,基于这份珍贵和惊喜,我们和孩子乐此不疲的一次次投入到游戏当中。
对于家长资源,是我在日常工作当中就有用心在维护,当你能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特点的时候,家长们更多的是感谢和配合,当家长配合的时候,就是整个班级氛围最好的时候,家园扭成一股劲儿,我们齐心沟通交流,我们老师都把心放平,把姿态贴近家长,不只是听家长的赞扬。我常和家长说,我更多的想听大家的建议,有什么想法我们一定要及时沟通,我们中和最好的方式来陪伴孩子。感觉我们的孩子们把我和傅老师当作知道很多知识的成年人,会很多技能的成年人,不再是严肃的老师,需要充满紧张的“司令”。同事和家长们会发出感叹,怎么孩儿们跟你们好自由,这个自由不是乱,而是他们信任我们,我们耐心倾听他们。这种感觉对我来说是幸福感,被需要的幸福感,对于工作来说,这才是职业的幸福感。
二、专业不足,担心方向错。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感觉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像魏老师说的小班孩子玩出了很多没有想到的“主题”,给我们的惊喜太震撼,反而让我们担心自己的引导是否合适。
1.晨会和反思讨论会的引导,小结,自我感觉很缺欠,很不专业,感觉也会局限孩子们的发展。
2.人数要不要限制,过去的活动中,每次都是全班参与,很多等待的孩子让我们也担心,
3.是继续跟着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创造力生成活动,还是往泥上面引导一点,稍微控制一下工具和材料的投放,让幼儿多和泥和土进行互动。
4.对于冬天时候的不能室外活动,感觉泥的探索,不仅有室外的乐趣,也可以有室内的玩法。
傅莹娟老师:
参与了孩子们十几次的玩泥游戏,随着老师的放手,孩子们慢慢的释放了天性,从一开始的无所适从,到后来的意犹未尽,和晓楠老师一起观察,一起记录,一起讨论,到后来有幸参与到“泥”课题的教研中,我自己反思:作为教师,我首先是一名观察者,要给予幼儿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去展开他们的探索,发现他们独一无二的闪光点,教师应该在观察的基础上,把握“最近发展区”,用一个适当的分析型提问,帮助幼儿理清事物之间的关系,激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索欲望。
也希望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有更多的老师一起参与活动,一起研究,一起讨论,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在专业能力上也得到提高。
王风老师:
很荣幸能参加栀子花工作室泥课题研究,成为了我一个学习的途径,我了解了新的教学理念。通过这几次参加泥课题研究,我最大的收获是在观察儿童方面,从以前的从教师的角度猜测儿童,到现在以儿童真实的行为和语言为根据,对儿童进行深度的了解和观察。从之前干涉干预儿童,到现在放手儿童,相信儿童,给儿童空间,让儿童学会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于我现在来说最大的难题,是在深度挖掘儿童的行为和语言中的价值点,有意义的点,挖的不够深。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进入班级进行观察,有更多的机会和王老师和邓老师探讨孩子们语言和行为中的价值点。
李敏老师:
收获:泥游戏课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我们幼儿每天在泥游戏中的一点一滴的新变化。刚开始我是个着急的老师。想的是玩泥巴,开始从和泥到捏泥巴,一两个游戏就可以玩完的。但是经过一年来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一定要慢下来,静下来,幼儿的每次游戏都有闪光点,都有生长点。每次一点一滴的变化都是我们学习的提升。
困惑:在反思讨论会中幼儿在聊天时,教师该如何提取幼儿的价值点,如何评价幼儿仍然是我此刻的困惑。
张璐老师:
“泥”课题在我们乡镇园开展的这段时间当中,通过一次的案例实践、案例研讨,各位老师提出的建议,魏老师给我们的小结提升,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提升是在“看”和“倾听”两个方面能力在 不断提升。看和“看”有什么不同,原先的自己就只是看了,而通过一次次的看,不仅更能静下心来看,更是一种全身心的倾听,注意到孩子们一个害羞的表情,注意到一种情绪的流露,注意一次期待的渴望 ,学会了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的从幼儿的感受和体验出发,尊重幼儿正真的内心感觉,从而对幼儿特殊需求给予关注和满足,幼儿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刻,其各种需求都是不同的,我们在用心倾听幼儿的过程中可以体验、满足或是支持不同幼儿的不同需求,理解他们的内心思想,感情和渴望,感知到他们的情绪情感。
困惑:
1.在撰写案例、论文上需要提高
2.如何支持教师、幼儿发展。
任丰婷老师:
有幸成为“泥课题”成员之一,通过案例分析,交流研讨,我们不断发现,亲近自然的确是孩子的一种本性。孩子对于沙子、泥土之类的东西更是情有独钟。泥土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泥土蕴含着诸多自然的奥秘,孩子们在挖泥,玩泥的过程中调动着多种感官感受着,认知着,领悟着。这是一次释放天性的过程。玩泥巴的过程提高了孩子们手眼协调的准确度,小肌肉群也得到了锻炼;促进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步能和同伴一起玩,体验与同伴玩耍的快乐!游戏中,孩子是游戏的主人,他们有挑战,有合作,有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一点一滴都是孩子的成长历程。前期的探索为孩子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期的追踪观察中,看到了孩子的成长,我们也发现了更多孩子的哇时刻,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激励、呼唤、鼓舞幼儿去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孩子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助力孩子们获得更大的收获。玩泥的游戏还在继续,期待着更多的故事发生。
收获中的不足就是,老师对这方面的学习不够,观察能力和研究儿童的能力不足。在反思讨论会中,老师的提问和追问,分析和判断儿童方面欠缺。希望通过在导师们的引领下,在多次课题研究学习后,我也开始尝试让孩子们玩儿起来,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和每一个孩子的能力,能够让孩子们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刘娜园长:
在这个春天最美的日子里,我们乡镇课题组三所园核心成员相聚线上共同交流参与课题研究中的收获及困惑,感谢栀子花工作室魏雅丽老师牵头,义棠中心园王秀灵园长带领,一线教师实践为研讨提供资源。
收获:
课题研究的一年是我们接受磨练的一年;是我们战胜自己的一年;也是我们成长的一年;课题研究的一年是我们将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一年;虽然我们研究的语言和成果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它带给我们的实惠,课题研究不仅提升了我们的研究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课题研究真正的指导了我们的教学实践,提升了老师的理念,带领全园教师共同成长。
困惑:
老师们对论文的撰写有难度。
任晶园长:
收获:
1.通过常青藤的学习和课题组的开展,对于园所教研活动又拔高了一个台阶,在常青藤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引领之下,刷新了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为我们农村的教师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给养。
2.在泥课题的不断推进中,我们看到了儿童发展的重要时刻,切实感受到儿童的学习方式,通过不断的研磨儿童游戏现场,找到了合适的契机来生发活动,在以儿童为主导的游戏中,儿童的能力得到了发展。通过儿童的语言、行为、动作、互助、合作等分析儿童,在读懂儿童后给予回应。观察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儿童的发展,对儿童的发展和进步进行真实性评价,帮助我们规划适宜的课程以及教学方法,帮助老师在指导孩子方面做出明智的决策,让我们成为反思型教师。
困惑:
在我们园所只有我和李敏老师两名公办教师,园所教研团队非常薄弱,代教老师虽然积极,但是出不了班级,苦于人员的因素,我们的泥游戏推进就慢一些,恳请大家也帮我们出出点子,如何让我们能跟上大家研究的步伐,更有效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王秀灵园长:
一、泥课题研究中的收获
1.“真游戏”中学会教师的“放手与退后”。让儿童有机会展现他们的世界,给了我们教师充分发现儿童的机会。
2.倾听儿童每一个碎片都很关键。“追随”和“发现”发挥孩子的内驱力,助推幼儿的发展。
3.在持续的观察中看到了了不起的儿童。幼儿在游戏中不断遇到各种挑战,这些挑战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探究,在探究和尝试中,他们能够有目的,有合作,有创造的游戏方式。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游戏给幼儿创造“最近发展区”的过程,引领着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4.进一步理解幼儿的深度学习。依据冯晓霞教授指出,我知道了幼儿的深度学习指的并不是学习内容的“难度”,而是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复杂问题的解决、理解基础上的迁移、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5.“放手游戏”我将游戏还给幼儿。从幼儿的意愿、游戏需求出发,从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参与者→观察者身份的转变,让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实践、思考、探究。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表达表现,和孩子们一起共情,感受着他们的快乐与成功感。过程中很好地培养了幼儿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更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动力。
二、泥课题研究中的困惑
我们发现儿童在“真游戏”中的表现就是他们学习和发展的深刻体现。儿童在游戏中不仅自然发展了各种能力,还建构起大量朴素的知识概念;儿童在游戏中不仅展现了深刻的思维过程,还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过去花大量精力教授的内容,儿童在游戏中都已获得;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假设、验证、迁移和应用经验与知识的能力,大大超越了教师对儿童能力的原有认知;儿童在游戏中全情投入的深度学习效果,远远超越优秀教师的直接教授。那么依据《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如何更好的呈现多元主体评价?
我们敬爱的导师——魏老师,虽然生病住院了,但依然陪伴着我们,耐心倾听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声,与此同时也像我们一样,吐露着自己心声,这一刻的我们心灵相融……
魏雅丽导师:
倾听是沟通的根本。今天,我是来倾听每一位老师讲述自己一年半中的教育心得与困惑,正如老师们倾听儿童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一样。只有静下心来认真倾听倾诉者背后感受和思考,才能走进研究的真相。这个能力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大家没有讲诉高频率的概念词汇,而是说着大家都听懂最普通的话语,讲述着最真诚的心声。这是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构建团队彼此信任的必经之路。
另外,我们需要打破认知障碍,不是专家说的就是一定是正确的,每个人对待事物的认知维度和理解角度不同,即使专家也有认知与思维的局限性。即使专家为我们提供研究的思路与方向,也会应我们认知思维的不同,出现不同的声音。我们知道任何人都无法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别人身上,如同我们的老师也不能把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一样。我们是否拥有独立思考和甄别事物发展的能力,是否拥有专业发展的底气。而非人云亦云迷失在大量的信息中。
所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站在儿童的立场,走进儿童的现场,观察和记录孩子的游戏,分析和判断孩子的行为。作为幼儿园管理者,要坚信来自一线的发生获得的经验和体验,坚定双指南给予我们的方向,相信儿童,围绕儿童的生活与游戏,尊重儿童解决问题的选择权与决定权。以儿童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为方式,客观的对待儿童和园所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学会辨别在实践中存在的真与假,真与伪。
坚定团队的力量,依据游戏案例的实际,先从班级研讨着手,到年级组研讨,最后是园所研讨,园所机制构建一定要真正支持到每位老师,给予老师足够的自主和时间空间是我们当下需要迈开研究的第一步。
在幼儿园这样一片极具野趣的泥巴天地中,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挖、去触摸、去创造,感受着泥土带来的最真实的感官刺激,尽情释放孩子的天性。
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支持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机会,打破固有的思维,跟随孩子的脚步,将自然作为天然的学习场地。
泥,只是孩子们探索自然的一块敲门砖,未来还有更多等待着孩子们去发现,等待我们教师去激起孩子们的潜力!
一起来聆听一下我们接下来的规划吧——
李敏老师:
上个学期我尝试写了个初浅的案例,初步知道了案例的格式与流程。但是还有很多细节的书写还需要继续学习。在分析幼儿,教师总结方面,语言还是很匮乏。
邓英姿老师: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魏老师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虽然早已根植心底,但对照我近两年的教育实践,确实不尽人意。
对于观察儿童,我没能完全静下心来陪伴和支持他们;对于回应儿童,我没能完全做到及时和有效的介入;对于解读儿童形象,我没能完全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具体细节之处。所以,接下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观察儿童、回应儿童、研究和解读儿童是我的首要工作核心。
在《指南》的指引下,在《评估指南》的加持下,营造宽松温馨的班级环境,提供丰富充足的材料,践行儿童观,走进儿童的“工作”现场,以观察为基础,深入分析孩子的行为,支持孩子的深度学习,不断的反思自我,让师幼关系真正获得自由和平等,让教育真正回归到自然和生活中。
刘娜园长:
1.和我园教研主任、班级教师共同重新梳理我园课题实施过程中案例研讨与收集。
2.三位核心组一线教师继续在户外和孩子们玩泥,今年特别是小班幼儿的案例。
3.教师和孩子共同商量选择园内合适玩泥的场地。
张晓楠老师:
很幸运的,我们班孩子是正好从小班跟我们一起接触探索的“泥游戏”,在孩子们的探索中,成长了我的很多理念,解决了我很多的困惑。
十多次的活动,其实完整的案例应该有五六个,由于自己的不自信不专业,迟迟不敢上交研讨,交流。
本学期,首先将之前的活动都整理出来,时间长了,真的快忘记了当初活动的很多惊喜发现。然后将这份珍贵的活动提交,让它变的更富有教育价值。
1.做好跟傅老师的合作沟通,利用好家长资源,他们的文化差异,不同职业都能给我们活动注入不同的血液,让我们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孩子们兴趣浓厚玩的尽兴,是我们最乐意看到的。
2.多向园长,导师们请教,多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到“真教育”。
王秀灵园长:
我们计划走近各个参与课题教师的现场,与教师线下共观察、共研修。
具体想法及安排:
1.希望我们课题组的成员自愿报名、自己定大概的时间我们进入。
2.请大家整理自己的泥游戏有关的案例,梳理自己的感受及思路,完善大家平时的反思,汇总成自己的论文!
3.开启第二阶段的阅读大餐。
4.完善家园同步,共促进泥课题的研究。
5.落实评估理念,构建评价体系。
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日月星辰、风云雨雪、山川原野这些都是大自然给予孩子们天然的学习成长环境,课题开展至今,孩子们感受着泥土的芬芳,探索着泥土的秘密,老师们观察着孩子的游戏,解读着孩子的行为,挖掘着游戏的价值,陪伴孩子时有迷茫,有思考,有惊喜,也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