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组诗之四《龟虽寿》)。
这是历来众多年迈朝野人士喜欢引以为自勉的曹操名句。但易中天在他的三卷本(77万4千字)小说《曹操》中叙述相关历史时段的故事时,却未引用这些诗句。而是引用了组诗中的《观沧海》以及《短歌行》中的诗句。这让我有点感兴趣。作者在2005年登上央视的《百家讲坛》,在全国人民面前“抛头露面”时,已是58岁。从此之后一发不可收拾,重磅新作不断,可谓大器晚成、著作等身。《曹操》成书于2012年,作者已退休多时,是否也与曹操有同一志向:“壮心不已”,只就是怕提及一个“老”字呢?
调侃的话语就少说了。
《曹操》从曹操三十五岁讲起。当时的曹操虽说是西园八校尉之一,三十八岁就出任兖州牧,获得兖州这一立足之地。但比起袁绍、袁术等还是个势力远远不如的小诸侯。作者用了近50% 的篇幅,才把曹操从一个近乎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送进东汉的政治中心。可见作者对曹操在“奉天子以令不臣”前人生阶段的铺陈是如何用心。
《曹操》一书对两个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的描写与我们从小的认知不同。
一、杨修。杨修的死因不是野史中的所谓“鸡肋”口令,而是为了使曹丕顺利接班执政当魏王而被杀。因为一是他太聪明,而且爱耍小聪明,令曹操往往尴尬甚至下不了台。如有“一盒酥”的故事:一天曹操收到一盒酥,尝试后觉得很好吃,就在盒子上写了“一盒酥”三个字后扬长而去。众人不解,而杨修看到后竟然解释为丞相说“一人一口酥”,当场就和其他人分而食之。其实这个故事完全经不起推敲。“一合酥”才能拆分为“一人一口酥”呀,但“一盒酥”如何拆?而在这里用“合”是错的,这明摆是后人瞎编的乌龙故事!还有一个关于门的尺寸故事:一天曹操用笔在花园的一扇门上写了个“活”字,众人也是在胡乱猜测,杨修却令人立即把门改窄一点。他解释道:“门”里加个“活”,不就是“阔”字吗?丞相认为门太宽了。这两个故事说明曹操也是在耍小聪明,他是想在下属面前显摆一下文雅,然后由自己来开迷底,谁想让不识趣的杨修搞黄了。如此等等使得曹操对杨修的戒意和介意一直记在心怀不去;二是(这才是最关键的)他身为曹植的门人(谋士),参与了夺嫡之争,恐他在自己死后唆摆曹植与曹丕争王位。有如袁绍死后,其两个儿子争位内斗,让曹操捡了便宜的历史再现。重要的是曹操认为曹丕没有足够的智慧与杨修斗法,而曹植的性格又不胜任当老大,更无能力与刘备和孙权争斗。两子争位会让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毁掉,天下再一次大乱。由此曹操以杨修“泄露机密,私通诸侯”的罪名处死。
二、孔融。孔融的为人与我们小时候接受启蒙教育中的“孔融让梨”故事中的孔融形象格格不入。当了大官的孔融恃才自傲,既无中央权力官场的政治经验,又为人傲慢、口无遮拦,在府中终日觥筹交错。在与曹操等人的交往中十分无礼,多次有意冲撞曹操,曹操屡屡礼让而仍不知进退。正如曹操在诛杀孔融的丞相教令中所述的:“放言悖谬,无君无父,诚可谓欺世盗名,丧心病狂也!”。同时,也因为孔融的儿子沉吟了一句“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杀害了孔融的两个只有几岁大的子女,使其绝后。不可谓不残忍。
曹操虽然杀了好些真正有才华之人,但他也不是完全因为妒能忌才,而主要是直接或间接地为了维护他的统一大业。为了皇权的接续,历代王朝都有不少血腥的宫廷惨案。如清朝的雍正,为了让弘历顺利接班,不惜逼死心心念念觊觎皇权的大儿子弘时。曹操作为一个梦寐以求统一全国的领军人物,也需要很多人才辅助。如对陈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陈琳在文坛上很有影响力,他替袁绍撰写的讨曹檄文把曹操骂得狗血淋头,连曹操的祖宗十八代都顺带骂了。据说当时因害头风而卧床的曹操读完这篇檄文后,竟然惊出一身冷汗,随即翕然而起,头风也顿时痊愈,由此可见陈琳文笔之功力。曹操是个很记仇的人,既然遭受陈琳如此羞辱,焉能不对他恨之入骨?然而曹操却因陈琳主动来降并认错:“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不但没杀他,还重用了他。
本书另一个重要的情节,就是蔡文姬归汉。对曹操迎还蔡文姬一事,历来众说纷纭,大多对曹操用意不持好感。但愚以为,无论曹操对迎还蔡文姬的用意如何,他是既有实力也有决心办成了这件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可以说是“舍我其谁也?”,其结果是对挽救中华文化作了大贡献。蔡文姬父亲留下四千多卷典籍(一说二千多卷),经多年颠沛流离,没能保存下来。蔡文姬归汉后,竟能凭记忆记录四百多本典籍。这挽回了中华传统文化多大的损失呀!
事实上,曹操长期在前方南征北战,却一直嘱咐两个儿子在后方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著名的建安七子就是如此形成的。他本人也十分爱好文学,且笔力不差,诗作甚多。曹操三父子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在历史上与也是父子兄弟以文学见称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被史家称为“三曹文学”。这是其他诸侯不可望其项背的。
所以愚以为,曹操一方面在军事上统一中原,结束中原及北方的群雄割据争斗局面,使广大民众得以休生养息;另一方面在文学上创新繁荣了中华诗歌文化。这都对历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对其他小说,《曹操》有很多特色。如对一些冷僻字、多音字立即在旁边加注音(只有当过老师的人才会想出这种排版方式),这使得我们这些半文盲方便不少;又如作者对各个历史人物的岁数十分敏感,对其岁数基本都作了详尽的介绍。书中还简要介绍了各种官阶等级收入多少以及其权势范围,也是很有意思的。
最令我忍俊不禁的是书后竟有“主要参考书目”,这到底是小说还是论文?抑或是历史专著?此举使得作者在全书中对历史事件、人物、言语的真伪持严肃的史家态度有了一个很坚实的依傍。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书中对曹操“好人妻”的史实完全没有接触,却加进了连史书也“语焉不详”的万年公主与曹操的恩恩怨怨情节,为冷峻恐怖的权力斗争带来一点暧暧的情调。
小说终归是小说,容许合理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