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思想深处是无神论还是有神论?说到这个问题,大家自然就会想起孔子的一句话:“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说明,儒家比较关注现实生活的人伦关系,强调人在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修养。的确如此,中华传统文化从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三个层次,着重谈了性善论和性恶论,最后都归结于良心,归结于“仁爱 ”;中华传统的 “十德”,即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都是指人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都不涉及鬼神。
历史上,大张旗鼓主张无神论、反对有神论的,是东汉时期的王充。他提出人死之后,“血脉绝,精气灭,形体朽”,不可能成为鬼来害人。王充的思想,反映了朴素唯物主义,对当时社会上盛行的谶纬之风是一种严厉的批判。他认为,社会上被广泛神化的“天”与“地”,不过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物质实体。
儒家只谈修心养性,不谈怪力乱神。那么,道家所谓的“道”“太极”,应该就是神的另一个代名词了吧?道生成物,又寓于万物之中,与其说道就是“神”,不如说道是万事万物的“规律”。天神的存在,也只是自然现象之一,他们也要受到道的制约。也就是说,即使有神,神也不是终极的真理,“道”才是宇宙的本源。
中国人的思想体系,主要来自于儒、释、道。释,就是佛学。佛学信奉佛陀、菩萨,主张“六道轮回”(其中有一道即为“饿鬼道”),总应该被判为有神论了吧?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佛教是彻头彻尾的无神论。佛陀的本义是“觉悟了的人”,从普通的凡夫到佛陀之间,存在许多修行和觉悟层次,有的层次已经具备了许多我们地球上的人类望尘莫及的“神通”本领,但是他们也不是终极意义上的神,甚至他们跟宇宙中的一切现象一样“缘起性空”(没有自性,依赖于条件而存在)。
儒家讲了人与人的关系,道家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佛家讲了万法皆空之后,又回过头劝导这个世界的众生:即空即有(空即是有,所有的客观实在是一点儿也不空),要努力“借假修真””,即通过不断修行,力争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的状态,即成为佛(与佛合一,生于佛土)。鬼神只是众生的生命能量状态的一种类型而已。综上所述,儒释道三家都围绕着“人”展开,不存在终极意义上的“神”。难怪杨振宁先生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之后提出,他相信中国人的宇宙存在“上帝”,但上帝一定不是人格化的神。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徐小跃认为,从“国学正脉”的角度来说,中国哲学是无神的,至少是“弱神”、“疑神”的。
但是,有鉴于中国人复杂的信仰体系,尤其是民间广泛存在的祖先、鬼神崇拜,我认为,还是不要简单地做”中国人是无神论“这样的表述为好。我主张换一种提法:中国人的观念主要是以”人神同构“为特征的。
让我们展开历史的画卷。主张无神论,实际上比主张有神论处在更高的思维发展水平。在华夏文明的早期阶段,大概是在唐虞夏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人与地球上其他人一样,也是信仰天帝、鬼神的,即认为天地间存在一个无所不能的、统驭四方的上帝。这反映了先民在生产力低下的历史时期,对超自然力量的膜拜。良渚文化发现大量具有“元昊上帝”形象的礼器(玉琮)。三星堆发掘的青铜神树应该就是人神交流的途径。商汤讨夏的檄文《汤誓》指出,“夏氏有罪,天命殛之”,将推翻夏政权的正当性归结于上天的意志。
有意思的现象在于,中国人心目中的人格化(有七情六欲、也喜欢吃点人间的奉祀)的神,很快让位于另外一个更高位阶的“存在”了,那就是“天"或者说”天命“了。很难说,这不是中国人最擅长的象数思维的成果。《诗经》中明确指出,“上帝者,天之别名”。道家学说将天与道联系起来,认为道是万物的终极主宰。更夸张的是,“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老天也与要根据人民的意愿来行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心所向,本身就是天道的表现。从虚拟化的”天“,发展出后来的”道“,佛家所说的”般若智慧“,以及心学”明心见性“的”本心“。
在中国人心中,人与人、人与神、人与道等等,完全是“天人同构“的,人类、动物、自然界、各种生命现象,都是终极意义上的”天“”道“”佛性“在不同层面的投影而已。王阳明说,“天地载道,道存则万物生,道失则万物灭”。归根结底,”人“”天“”道“”佛“,其共同遵守的法则就是”易“,易者,变动也、简易也、日月(阴阳)也。中国哲学的非神秘主义倾向,堪称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特征。正因为“天人同构”,中国人的人文得以高度发达,雄立于世界东方。
民间广泛存在的祖先、鬼神等五花八门的信仰,也可以纳入天人同构的思维框架中去理解。出家人常说,拜佛就是拜自己,自己向心中”本自具足“的佛性低头;笔者也套用一句,拜祖宗就是拜自己,拜自己也就是拜天道。祖宗并没有远去,只要他们还在你的心中,就表明他们还活着,慎终追远、戒惧修身,是中国人的必修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