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方志江苏」
提起大运河,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运河的开凿为中国经济发展、各民族之间融合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殊不知,春秋战国时期,在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开凿运河,并不是为了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而是为了赢得战争。
随着历史的长河溯流而上,来到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诸侯不敬周王,国家版图四分五裂,狼烟四起。冷兵器时代强横霸道为王,强国不断扩张征伐,小国在夹缝中求生。蔡国属中原小国,南与强楚接壤,日子过得如履薄冰。蔡侯多方奔走为蔡国的生存寻求助力。此段历史,在风云际会的春秋不是显著的事件,看似久远而微小,却是今后大运河开凿的历史源起。
那时蔡昭侯满怀希冀又满怀忧虑,仪仗烈烈,出访楚国。他没有想到,结果比他预想的更糟,他因没有满足楚国首相子长的索贿而被扣留。外交失利,蔡楚交恶。从此,蔡昭侯一心想着扳倒楚国。他多方策动,先是联晋伐楚,出师不利并没有改变他伐楚的决心,蔡昭侯又将目光投向了新崛起的南方吴国,为此不惜将其子送去吴国为质,最终换取了吴王阖闾出兵伐楚的承诺。
清乾隆《淮安府志》卷六《运河志》:
春秋时,吴将伐齐,于邗江筑成穿沟,曰渠水。首受江于江都县,县城临江;北至射阳入湖。杜预云:自射阳西北至末口入淮,通运道。其水乃自南而北,非自北入南也。
传奇渐次上演。“兵圣”孙武适逢其会,与后来后人皆知的一夜白头的伍子胥携手在此时耀目登场。孙武当时就在吴国训练士兵,再加上楚国叛臣伍子胥的谋划,伐楚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春秋战国战争模拟图
顺势而为,雄才大略的吴王阖闾出手了。水之“利”渐被重视。南方新贵吴国的都城在姑苏,楚国的腹地在汉水流域。长于水战的吴军从水路开启了这场远征,穿越万水终到汉水,一举攻破郢都,但战争陷入胶着状态。当冬日来临,当秦国出兵援楚,吴军供给日益困难,只能求助盟国。为了破局,阖闾重新审视这场伐楚之战,损耗过大,原因何在?他将目光锁定在进军路线上,那是一个“匚”形,迂回的路线劳人费力碍于行军。他设想为什么不能是一个“丨”形呢?阖闾从征战中总结利弊,追之、摹之,水之“利”后国渐“兴”的国家策略显露雏形。
自然造物
吴国渐强的时代,东西走向的淮海流域与长江流域相互隔绝,东南地区和中原在水路上不能直接相通。南方的船北上,只能由长江入黄海,再沿淮河而上。
红色箭头为“匚”形路线
蓝色箭头为“丨”形路线
在阖闾深深的沉思中,吴楚战争以吴国失败而告终。溃败的吴军仓惶沿原路返回,但江东子弟的血性注定了这绝不是终结。此后吴越之战,阖闾逝去,他的儿子夫差粉墨登场。
夫差好勇爱争斗,有豪霸之气。虽然在“卧薪尝胆”中作为争霸的失败者被广为人知,但他心中自有一番宏图伟业。为霸业可图,他言:“日西落,水东流”,那就让南水北上,江淮携手吧。夫差继承了阖闾的志向,开凿邗沟,为战局开路;也可见,大运河最早的开凿是为军事,不涉农经。自此,大运河的修建正式开始,联通南北,功在千秋。
据左丘明《左传》记载:
秋,吴城邗,沟通江淮。邗沟通淮扬,吴越富庶繁荣。
这座位于长江北岸的邗城,就是现在的扬州。挖通这条邗沟用了不到两年时间,于公元前486年正式完工。从今扬州市西长江边向东北开凿巷道,修至淮安旧城与淮河连接,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河流的航道,全长170公里,成为中国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也是最古老的运河。
现在,夫差可以北上了。他带着这支“兵圣”亲自调教过的军队,顺流北上,经淮河、入泗水,大败齐军于艾陵,吴王夫差由此威震中原。如果不是越王勾践趁吴国空虚入侵吴国,迫使夫差紧急回国平乱,他或许真的可以歼灭齐国,成就霸主伟业。
夫差被围,举剑自刎。他不如项羽,身后声名毁誉参半,很快,卧薪尝胆的胜利者勾践占吴为越,成为春秋战国晚期最后的霸主。隋唐沿袭此路,由“邗沟”向北、向南逐步延长,历代费千年维护修整,成为现在的中国大运河。
阖闾走了,留下了沟通南北水路的模糊想象;夫差自裁,留下了运河的繁华;勾践之后,历史的烟云甚嚣尘上。自秦汉后,隋唐繁华、宋之雅训、明清之颓靡……还好,大运河还在。大浪淘沙,历史将血色现实掩埋在了水底,浪漫浮上水面,波光粼粼下,熠熠生辉。
扬州古运河大水湾夜景
今天,从历史走来的大运河,继续发挥着运输、疏通、防洪、旅游观光等功能,带给两岸民众富足的生活和旖旎的风光。当你走近他,想起的是卧薪尝胆的传奇,隋炀帝下扬州的奢靡,李白的浪漫……亦或是你早起晚归之时要经过的一段景色,一方心情。
中运河
来源:《江苏年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