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幼儿传染病的相关内容及预防小知识

哆来咪保健室
创建于2022-07-18
阅读 47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你们好!

       进入夏季,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变化大,是呼吸道及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幼儿年龄小最容易感染传染病,为了宝贝的身体健康,为了加强传染病的防范意识,现将几种常见的幼儿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提供给大家,请配合我园共同做好预防工作,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几种幼儿常见的传染病知识及防控措施: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

传播途径:患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主要症状: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

易感人群: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预防措施:

1、接种腮腺炎疫苗。

2、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成人发病症状比儿童更严重。

主要症状:发热及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发生在胸、腹、背,四肢很少。其传染力强,水痘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接触或飞沫吸入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该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不留瘢痕,如合并细菌感染会留瘢痕,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有时病毒以静止状态存留于神经节,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

预防措施:

1. 除注意空气流通外,重点在于管理传染源,隔离患者后全部疹退为止,水痘疫苗在12-15个月时接种,并在4-6岁打加强针。

2.早发现、早隔离病人。病人隔离至皮疹全部干燥结痂,没有新皮疹出现,方可回班。

3.接触者检疫。病人停留过的房间开窗通风3小时。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幼儿。

主要症状:潜伏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小时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童及成人常见严重的咽痛、吞咽困难、四肢肌痛、厌食乏力等。经1~5天溃疡愈合,一般3天内退热,症状消失。本病预后良好。 易感人群:多见于3~10岁儿童,好发于夏秋季。同一患者可多次发生由不同型别病毒引起。

预防措施:

1、经常开窗通风;早晨、饭后及睡觉前漱口、刷牙。

2、注意劳逸结合。防止受冷,如身体不适应卧床休息。

3、进行饮食调养。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再辅助一些清爽去火、柔嫩多汁的食品摄入。

4、雾霾天气等,应戴口罩、面罩等,做好防护措施。

5、保持肠胃通畅。平时多饮淡盐开水,吃易消化的食物,保持肠胃通畅。

6、及时就医。一旦发现应尽快就医,千万不要“拖”。

手足口病

       患儿有轻微的发烧,口腔内部出现水泡,有时会 伴 有疼痛感,形成口腔的浅表溃疡。病后1—2天, 患者的手脚上会出现水泡(多见于患者手指、手 背和脚背的皮肤表面),但不痛不痒。

预防措施:

1、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 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2、尽量少让幼儿到 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3、注意幼儿的 营养、休息,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预防传染病的总体原则应为以下几点:

1、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

2、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3、居家注意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4、适当的采取预防性服药措施。

5、尽量不到卫生条件差,没有消毒设施的小餐馆用餐。尽量少带孩子到人多密集的公共场所玩耍。

6、针对性的开展预防接种。

阅读 47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