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都老丘,九夷来御
开封建都置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第一个王朝一夏朝。夏王朝第七代王予(杼)将国都自原(今河南济源西北)迁至老丘(今河南开封东,陈留镇北),经予、槐、芒(荒)、泄、不降、扃六位君王,历二百余年。帝予在位期间,夏王朝的疆域扩展到了东海之滨,故在其子帝芬(一作帝槐)即位后,才有“东夷来御”的盛况。经过对杞县朱岗、牛角岗等处文化遗址的发掘,出土了带有明显的二里头夏文化特征的实物,证明开封附近曾经有夏朝先民在这里生存。
- 辅汤灭夏,阿衡相商
贤相伊尹,原名伊挚,又名阿衡,夏商之际空桑人(今开封杞县葛岗镇空桑村),受商汤赏识委以国政。他一生共辅佐商汤、外丙、中壬、太甲、沃丁五代王,在任期间,明典制,详民情,诸侯咸归,百姓以宁,世称贤相。
在商汤灭夏的过程中,伊尹被委以重任,为商王朝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后被商汤封官为尹(相当于宰相),故以伊尹之名传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相。
- 商灭周兴,绍夏于杞
夏朝时期,杞国就已存在。商汤灭夏之后,将夏王室姒姓的部分遗胃迁到杞国,之后屡废屡立。周武王灭商后,访求先贤遗属,觅得夏后氏苗裔东楼公,重建杞国,都于雍丘,即今杞县。杞武公十一年(前740年)杞国从雍丘迁都至齐、鲁之间的淳于(今山东新泰一带),于公元前445年被楚国灭亡。
- 启拓封疆——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春秋时期,开封一带属郑国边陲,郑庄公在此筑城屯兵,定名启封(今朱仙镇古城村),该城自此延续至唐。战国时期(前365年),魏惠王自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大梁(今开封),修城池,凿鸿沟,兴农贸,使之很快成为天下名都。魏都大梁城共历六君140年。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决鸿沟灌城,城毁魏亡。
- 庄公称霸,启封建城
郑庄公(前757年—前701年),春秋初年著名的政治家,郑国第三代国君。在位43年间,他善用人才,征伐四方,广开疆土,使郑国国力臻于极盛,史称春秋初霸。启封城就建于此时。
启封城,位于今朱仙镇东南的古城村,始建于春秋郑国的庄公时期,汉景帝元年(前156年),为避景帝刘启讳,将“启封”改称为“开封”。目前启封故城尚存西北角残垣一段,高7米。该城前后延续了约1000余年,唐延和元年(712年),开封县治所移至汴州(今开封),此后故城渐废。遗址部分地表还遗留有大量战国、隋唐时期的陶片。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鸿沟通迄,惠王称雄
魏惠王迁都大梁,因地利之便,开鸿沟、修城池,发展工商业,魏国国力达到极盛。魏惠王会诸侯,朝天子,自称夏王,“拥土二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大梁城也因此成为当时的名都大邑,前后延续了140余年的繁华。
- 徙都大梁
战国初期,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魏国逐渐强大。魏惠王六年(前365年)出于东扩领土、争霸中原的需要,将国都迁至大梁。
- 雄州故郡——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581年)
秦灭魏后,大梁置县改称浚仪。前元十二年(前168年),汉文帝封其子刘武为梁王,以浚仪为都。三国时期,浚仪属魏国。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曹植由雍丘(今河南杞县一带)王改封为浚仪王。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封归属屡变,但均为地方治所。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在浚仪设置梁州,北齐因之。北周武帝于建德五年(576年)灭北齐占领梁州后,因城临汴水,遂改梁州为汴州,这是开封称作汴的开始。
- 梁都毁堕,郡国迭兴
战国末年,魏都大梁因战争城毁,沦为废墟。汉兴,陈留郡(陈留国)代大梁而兴起,为天下名郡,物产富饶,称盛一时。
- 王贲灌梁
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将王贲率军攻魏大梁,久攻不下,乃引黄河水淹大梁城,城墙久浸水中而颓败,魏王假出降,魏国灭亡。秦国在魏地东部设砀郡,在大梁城的废墟上设立了浚仪县。
- 名士风度,衣冠华族
秦汉以降,开封兹土,名士辈出,贤才云集。蔡邕刻经,功垂百代;文姬诗文,佳作传世;雍丘王曹植,才高八斗;阮籍咏怀,千载传颂。荥阳郑氏,一门英杰。数百年豪士俊彦,至今为人称誉。
- 伽蓝烟雨
北朝(439-581年)时期,在鲜卑拓跋部等异族统治下,佛教在中原的传播达到了空前的繁兴,很多名士乃至帝王也都尊崇佛教。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于开封信陵君故宅立建国寺(今相国寺),天保十年(559年)又立独居寺,是开封佛教发展的重要标志。
- 水陆都会——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960年)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凿大运河,中段的通济渠经汴州入淮,连接邢沟直达江浙。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置汴州总管府,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设宣武军治所于汴。经历隋唐两代数百年的积淀,位居水陆要冲的汴州,从一个强落重镇一跃成为繁华的大都会。继而成为五代时期梁、晋、汉、周四朝国都。
- 隋唐汴州城
隋大运河开通后,汴州成为连接中原与江南的交通枢纽。唐建中二年(781年),李勉对汴州城进行扩建,史称“筑罗城”。五代时期的都城和北宋东京城的里城,就是在此城垣的基础上增修、扩筑而成的。该城确立了今日开封城的雏形。
- 三贤胜迹
唐天宝三年(744年),李白离京东游,在洛阳结识杜甫,两人同游汴州时,又与高适相逢,三贤因这次壮游,分别以“梁园”为题,作《梁园吟》、《遣怀》、《古大梁行》三篇不朽之作。明代为纪念三位先人,在吹台上建三贤祠。
- 中原王朝,帝都风云
唐朝灭亡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在这五个朝代中,有四个建都于开封城,从而使开封继战国末年水淹城毁之后,再次由州县升为国都,城市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 梁晋汉周,建都汴州
开封位于汴水之滨,得交通之利。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朝相继在此定都,汴州升为东京开封府。
朱温
唐天祐四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建梁,史称后梁。因朱温称帝前系唐宣武军节度使,其治所在汴州,于是升汴州为开封府,称东都。后梁共历2主17年,是五代时期一个历时最长的小王朝。
石敬瑭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灭掉后唐,改国号大晋,史称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石敬瑭自洛京(洛阳)迁都汴州,升汴州为东京,置开封府。后晋历2帝12年。
刘知远
后晋开运四年(947年),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之后攻入东京,立都于汴,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郭威
- 后汉广顺元年(951年),枢密使郭威灭汉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都于汴,在此历三帝,共10年。
- 柴荣筑城,奠基东京
后周世宗柴荣为了适应城市发展需要,下令增筑开封外城,扩大城市规模,拓宽城内街道,植树掘井等,使开封城形成了外城、内城、皇城三层城垣的城市格局,为北宋东京城成为世界大都会奠定了基础。
“近者开广都邑,展引街坊……其京城内街道阔五十步者,许两边人户各于五步内,取便种树掘井,修盖凉棚,其三十步已下至二十五步者,各与三步,其次有差。”——(宋)王溥《五代会要·街巷》
- 东京梦华——宋金时期(公元960-1234年)
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国号为宋,改元建隆,定都东京开封府,史称北宋。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国家重新走向统一。至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克东京,存续了168年的北宋王朝灭亡。同年,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建立南宋。宋代的科学、文化、教育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周边各国及以后各朝代,都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三大发明,更是成为撬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杠杆。
- 皇城
皇城,又称宫城或大内,前身为唐宣武军节度使衙署。五代的梁、晋、汉、周四个朝代均以此处作为皇宫。宋太祖赵国胤曾于建隆三年(962年)扩建,经探测其周长为2521米左右,与“周围五里”的记载大致吻合。皇城共有城门7座,是三道城墙中唯一的砖砌城垣。
- 里城
里城又称内城、旧城、阙城,为唐宣武军节度使李勉扩筑。里城略呈正方形,其周长11550米左右,折合宋里20.63里。共有城门12座。现存明清城墙就是在其基础上修建而成的。
- “南衙”开封府
北宋建立后,设开封府,以开封、祥符为赤县,尉氏、陈留、雍丘等为能县。开封府长期领有17县,位高权重。因宋太宗、宋真宗皆以开封府尹而登帝位,故以后开封府的长官只以权知府事为名了。在新旧城内,还设有17厢、134坊,作为开封府之下的两级行政管理机构。
- 废牌司
北宋开封府旧制,凡到府衙告状之人,不能直接到大堂申诉,府吏坐门前,先收状牒,称做“牌司”,常借此敲诈。包拯权知开封府后,改革诉讼制度,废除“牌司”,“开正门”,允许诉讼人直接到公堂当面陈述冤情,百姓交口称赞。
“宋有劲正之臣,曰“包公”。……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宋)吴奎《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
包拯、欧阳修先后于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年)权知开封知府,一个以执法严明著称,一个以宽仁简约行事,都将开封治理得很好。后人并称为“包严欧宽”,成为历代开封知府的楷模。
- 《清明上河图》的收藏及流传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绘画杰作,历代书画收藏鉴赏名家都予以高度评价,徽宗朝国戚向氏的《向氏评论图画记》将其列入“神品”,视之为稀世珍宝。正因为《清明上河图》兼具顶级艺术品与珍稀历史文献的双重属性,所以造成其在被创作之后流传的900多年间命运多舛,演绎出了“四次被盗、五次进宫”等许多离奇曲折的传奇故事。
- 《清明上河图》主要流传经历表
- 《清明上河图》的版本
《清明上河图》自宋代问世之后,就备受关注,特别是明清以来,画界代代不乏追随临摹者。以清明上河图为题的长卷,留存至今的可达数百本之多,分藏于公私之家,遍布在世界各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除宋本《清明上河图》外,尚有明代仇英(款)的《清明上河图》卷及清代宫廷画家陈枚、金昆、戴洪等合绘的《清明上河图》卷。
- 《清明上河图》主要版本一览
《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明 仇英
开封清明上清园
- 宋代文学
赵宋王朝推行“重文抑武”的佑文政策,以任用文士为宗,开科举、兴学庠,造就了许多集文豪与官僚于一身的文学大家,使宋代诗词文赋空前繁荣。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文学应运而生。话本、戏曲成为大众喜爱的新的文艺形式。京师开封,为这些士大夫和平民的文学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作舞台,他们在这里或慷慨悲歌、或浅吟低唱、或针砭时弊、或笑谈人生,书写了中华文明史上绚丽多彩的一页。
- 宋代书画
宋代书画推陈出新,风韵格调、流派工法,彬蔚大备。作品多用以寄情遣性,讲求意趣和神韵,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抒发、结构的自由变化,表现出一种自由豪放、天真烂漫的风格。院体画的写实工致、严谨典雅,文人画的品格超逸、意境清远,书法的笔情墨趣、自然天成,造就了中国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
- 翰林图画院与京师画家群体
北宋继承了西蜀、南唐的旧制,在太宗雍熙元年(984年)即正式设立了翰林图画院。画院罗致天下画士,视其才艺,授予待诏、祗候、艺学、画学正、供奉、画学生等职。来自西蜀、南唐的画家黄荃、黄居寀、王齐翰等成为宋初画院的骨干。西蜀画家更是直接影响了北宋画院风格的形成。围绕着画院而聚集起来的京师画家群体,成为北宋画坛最耀眼的群星。
- 佛教与砖塔建筑艺术
开封城内,现遗存有开宝寺塔和兴慈寺塔两座砖塔,均是宋仿木结构楼阁式塔的代表。两塔轮廓挺拔,俊伟壮观,塔身满镶佛像砖及其它纹饰,雕工精美,形象生动,是研究宋代佛教艺术不可多得的实例。塔内的石刻题记也是书法艺术瑰宝。
开宝寺塔
开宝寺塔,位于开封城东北隅。因塔的外壁使用的是深褐色琉璃面砖,呈铁锈颜色,故俗名铁塔。该塔建于皇祐元年(1049年),为八角十三层仿楼阁式,现地面高度55.08米。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分,呈现出秀丽流畅的轮廓。特别是塔外壁镶嵌的模制花砖,更是精美异常,计有佛、菩萨、飞天、宝相花、莲花、牡丹、狮子、云龙、麒麟等多达50余种。此外塔身砌筑使用了20余种仿木结构的造型砖,如勾头、重唇板瓦、腰檐莲瓣砖、圭形门云纹砖等,对塔的稳固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充分显示了宋代匠师高超的营造技艺。
- 靖康之难,士族南迁
两宋之际,为躲避战乱,中原大批士绅、平民渡江南下者达数百万之众。他们历尽艰辛,迁徒到了苏、浙及闽、粤、赣等地,其中有不少世居开封的名门望族,是中原文献的主要传播者和文化的传承人。南迁的士民在东、南各地逐渐定居下来,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成为了客家先民。
- 海上丝绸之路
宋朝不仅与东亚、东南亚、南亚各国往来密切,还与远在西亚的大食(阿拉伯诸国)、拂菻(东罗马帝国)经贸、文化交流频繁,其贸易范围更远及非洲东海岸。通过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运往世界各地,而各国的香药、象牙、珠宝也运往中国。各国的使团、商队除在沿海的港口交易外,主要沿汴河等水路而达东京,通过“贡赐”形式,完成与中原的贸易往来。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于广州设市舶司,以后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陆续在杭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泉州、密州(今山东诸城)设立市舶司,以方便外国客商来华贸易。市舶司的职责主要是:收购海外舶来货物用于专卖或上缴,接待外国贡使,招徕远商,经营、监管对外贸易,并征税。至北宋末年,岁入最多达63万余贯。
- 金室南迁,移都汴京
金代,开封称汴京、南京,成为陪都。贞祐二年(1214年),金宣宗为避蒙古军队的锋芒,正式从中都燕京迁都于此。天兴二年(1233年),开封被蒙古军队占领,建都近20年。
- 金代开封城的营建与布局
宋、金之际的战乱,使开封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金完颜亮称帝期间(1149—1161年),为迁都开封,曾对宫城进行了大规模重建。金宣宗为加强开封的城防,重点修建了子城(里城),并将南、北城墙向外扩展,基本奠定了明清开封城的基础。
- 辽、宋、西夏、金、元立国时间一览
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
947年,契丹耶律德光称帝于开封,改国号为辽。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代周建宋。
1038年,李元吴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1125年,金灭辽。
1127年,金灭北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立国,史称南宋。
1206年,铁木真建蒙古国,被尊为成吉思汗。
1227年,蒙古灭西夏。
1234年,蒙古灭金。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
1279年,元灭南宋。
- 元明清时期(1271-1912年)
元代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和汴梁路,开封为省、路治所。至此,开封由全国的中心城市降为中原省会。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汴梁路为开封府。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其第五子朱橚为周王,封藩开封,朱橚在宋金故官基址上营建了周王府。清代开封为省会所在地。
- 中原坚城,藩府重镇
元代河南江北行中书省,统辖北起黄河、南至长江、东至大海、西到河南灵宝的大片土地,省会开封成为中原第一重镇。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取汴梁后,对开封城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五子朱橚为周王,建藩于此地。开封城墙历经多次的修复和加固,有“中原坚城”之美誉。
- 汴梁立省
元初,开封沿袭金朝旧制,仍为南京路。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南京路为汴梁路,开封称汴梁自此而始。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修筑汴梁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以汴梁为省会。至正十七年(1357年),元将泰木花为防红巾军攻城,将汴梁城13座城门只留5座,以通往来,余8门俱塞,这种城门格局为明清时期修筑开封城墙时所继承。
- 龙凤国都
元朝末年,以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军发动起义,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在亳州建立“大宋”政权,年号“龙凤”。至正十八年(1358年),红巾军攻占汴梁,并迁都于此。至正十九年七月(1359年)汴梁失守,龙凤政权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终结。
- 河南省治
洪武元年(1368年),明王朝在河南置中书分省,治所开封,并重建开封城,改土城为砖城,即今日开封砖城前身。洪武二年(1369年)改分省为河南等处行中书省,总揽一省军、政、司法大权。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河南承宣布政使司。
- 周府建藩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分封子侄于各战略要地为藩王,以夹辅皇室。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橚就藩于开封,并在宋金故宫的旧址上建周王府。周王子孙世代相藩,在开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周藩”系统。
- 清开封府
清代,开封为河南省省会和开封府治。康熙元年(1662年),在明城废墟上重建开封城,“各门营建,一如旧制”。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决口淹没城池,次年重修开封城,即今开封之城墙。
- 佛教
佛教传入开封有1700多年的历史。北齐文宣帝推崇佛教,开封相国寺始建于此时。北宋初年开封佛教发展到鼎盛时期,寺院林立。元时,朝廷对宗教采取优容政策,尤其扶植佛教。明清时期,注重佛教经典的翻译、点校与刊行,佛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 大相国寺
大相国寺,始建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称为建国寺。后毁于战火。唐长安元年(701年),僧人慧云来汴,购地建寺。唐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赐名大相国寺。北宋以后因战乱水患而损毁。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现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八角琉璃殿、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迹,是中国十大历史名寺之一。
- 龙亭
龙亭的历史要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这里是宣武军节度使的衙署;到了五代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相继建都开封,并在这里建立了皇宫,也正式拉开了龙亭作为皇宫遗址所在地的帷幕;公元960年,身为后周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发动了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大宋王朝,之后在这里筑皇城,建金殿,兴园林,扩后宫,使龙亭成为了北宋九帝统制全国达168年的政治决策中心,随后北宋的经济、科技、文化也达到了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北宋时期的GDP总值占到了世界的80%,为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四大发明有三项是在北宋时完成的,东京汴梁人口最多达到了150多万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因此也有了“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之后金兵攻入开封,后又迁都至此,这里是前后六朝的皇宫,历时三百余年;到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将其第五个儿子朱橚封藩于开封,名曰周王,华丽的周王府就建在这里,前后延续了11世,历时265年,由于世代修葺扩建,府内殿宇豪华、宫苑秀美,俨然于帝王同。到了清朝初期,在这里设立了贡院,作为考试举人的场所(雍正九年由时任河南总督的田文进迁至现河南大学院内),清朝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后人在原周王府煤山上修建了一座万寿亭,享内供奉着皇帝的牌位,每逢节日庆典,地方官员就要到此遥拜朝贺,因皇帝历来被称为真龙天子,因此故取名“龙亭”。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河南巡抚王世俊为了讨好满族的雍正皇帝,又不惜巨资大兴土木在“万寿亭”的基础上扩建成“万寿宫”,也就是保存至今的龙亭大殿。
- 铁犀镇水,功存河洛
开封因黄河积淀了数千年文明,也因屡遭水患,数度衰落,旋又崛起。黄河成为开封城市之血脉,铸就了开封人不屈不挠的品格,也成就了八朝古都的繁荣与辉煌。
北宋之前黄河以利著称,元明清期间以害闻名,屹立在黄河附近的镇河铁犀是开封城迭遭水患的历史见证,而历代治河名臣的事迹也被载入史册,功存河洛。
- 大河之殇
秦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经鸿沟引黄河水灌大梁,这是开封历史上第一次因水患而遭到的“灭顶之灾”。金代黄河改道以后的800多年间,在开封境内黄河决口300多次,其中大水进城的就有7次。黄河的一次次吞噬,加之风、沙、兵火侵扰,开封城被一层层淤埋,形成了“城摞城”的世界奇观。
- 开封历次修城墙情况一览表
唐
建中二年(781年),节度使李勉重筑汴州城。
宋
开宝元年(968年),增修开封府城。
金
正大四年(1227年),增修城门十四座(元以后多淤塞)。
元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修汴梁城。
至正十七年(1357年),“四方城门只留五座,以通往来,余八门。
明
洪武元年(1368年)重筑开封府城,改土城为砖城。
永乐二十年(1422年),修开封府城。
嘉靖四年(1525年),重修开封府城。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增建敌楼。
清
康熙元年(1662年),修开封府城:“城堞一新,各门并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修城楼,角楼。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重修南门城楼。
乾隆四年(1739年),修开封府城及五门城楼。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修开封府城。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修开封府城。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筑城浚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