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2023年3月花都区高一生物教研活动
2023年3月17日,花都区全体高一生物学老师齐聚美丽校园---花都区邝维煜纪念中学附属雅正学校,交流研讨高中生物学新授课的教学策略。活动分为三个环节,先是观摩何银花老师承担的公开课《减数分裂----精子形成过程》,然后是赖小燕老师进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说课,最后是评课以及提出教学的优化策略。
1.听课
《减数分裂----精子形成过程》这节课概念众多,过程复杂,是一线教师公认的“难啃的硬骨头”。何银花老师的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定势,避免把教学精力放在各分裂时期图像辨析和染色体行为特征的识记上,而是巧妙的利用模型构建的方式,关注精子的染色体如何实现减半的探究上。何老师向学生展示“果蝇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示意图”,并提出核心问题:精子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半的?这种以终为始,由结果推过程的方式激疑生趣,给学生学习注入主动力。在问题提出后,何老师引领学生大胆的提出猜想,并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染色体模型展开演绎推理过程,学生不断尝试推导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不断生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不断前进。老师及时引导,提供必要的事实进行支撑,梳理总结关键知识,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瓶颈,构建精子形成过程的模型。最后何老师利用图片排序的活动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了即时反馈,巩固了学习效果,加深了学生对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的印象,充分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学生在努力思索、建模
一场烧脑的探究历程不仅让学生通过深度的学习活动理解精子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配机制的精准性,还真切的体会到了科学探究之路的不易!课堂的最后何老师联系生活实际--吸烟对精子质量的影响,引导学生呵护身体,远离吸烟,传递健康的生活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和社会责任感,落实学科素养。
2.说课
《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节与《减数分裂》一样同为必修二中的高难度教学内容。花都区第一中学赖小燕老师结合论证教学理论,为我们展示了精彩的设计。赖老师《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说课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六个方面。在说教学过程中,赖老师为了说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与基因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采用了模型构建的方法,让微观的生命现象宏观呈现,利于学生认知。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则是开展了探究型的学习,让学生大胆猜想并尝试用各种杂交方法,给足时间,学生尽情地演绎推理,写分析图解,最后提供证据,证实猜想,得出结论。
赖小燕老师单元设计分享
赖小燕老师的建模
3. 评课
评课环节,老师们分成三个小组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何老师和赖老师提供的两节不同的课题内容,却有着相似的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模型建构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利用证据和事实证明猜想,到最后修正猜想,得出结论。两节课都融合“假说--演绎法”,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导引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生成。两节课都给老师们传递了一个教学信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成长。
老师们热烈研讨中
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生物教研员 赵伟仪
4.总结
区教研员赵伟仪老师以《教学相长,精深圆融》为题作总结发言,让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得到凝练和升华,为全区生物教师在进行模型建构课堂的教学教学中指明方向。赵老师指出,模型建构课堂活动一定要把握好学生活动的缩放问题,合适的“度”既能让学生开动大脑思考,也有利于老师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学情进行学生活动“度”的把握和调整。运用模型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介绍模型的各部分结构代表的含义,这样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活动的开展。建模过程创设猜想空间,重视启发,锻炼学生思维。建模活动结束后要有正确和清晰的知识建构和呈现,也就是模型的规范,帮助学生做好核心知识的梳理总结。最后,赵老师还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组织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应在教学中做到精研、精进和经心。精研教学内容、教法和学法,在组织知识学习的同时融合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实现能力进阶。进行科学精神和正向观念的传递,落实核心素养。在教学内容不断增量和更新,辅助技术不断精进的今天,教学呈现和活动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始终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初衷,顺应学生学习的规律进行教学组织。无论教学方式如何变化,育人理想不变。
撰稿:黄丽仪,蔡学仪
审核:赵伟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