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侨语文】初一语文教研活动之师徒结对课实录
【活动安排】
课题:语文七年级下册《谁是最可爱的人》
授课老师:李袁晨馨
结对师傅:王春萍
授课班级:初一7班
参与人:初一语文组全体教师
时间:2023年3月14日周二上午第二节课
地点:初中部综合楼二楼录播室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七下第二单元,表现家国情怀的革命文学,从唱响抗日救亡的诗歌《黄河颂》,到描述红军长征的纪实文学《老山界》,再到抗美援朝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单元要求是继续精读,其阅读训练的重点是落实课文的抒情方式,学习做批注。
《谁是最可爱的人》,作为一篇通讯,其文体的核心特征即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依据“预习提示、思考探究、积累拓展”
的学习要求,故而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 明确叙述内容,概括英雄事迹;
2. 赏析描写文字,评价英雄形象;
3. 分析叙议手法,批注英雄精神;
4. 朗读抒情段落,体会英雄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李袁晨馨老师通过课本文本中的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模块,将学生们的视角从现在的课堂转移至上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场,并通过两分钟左右的短视频的播放,将本篇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向同学们展现出来。
知人论世
借助视频中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介绍,由此向同学们引入作者介绍,正是作者与前线将士们的朝夕相处,才能够写出如此饱含深情、感人至深的文章。
魏巍作为战地记者随军,他给我们真实地记录了抗美援朝中国志愿军的那段悲壮历史。此篇通讯一经刊发,即引起强烈反响。“最可爱的人”这个亲切而充满敬意的称呼,也由此广为传颂,它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桂冠!同学们,我们一提起这个亲切而充满敬意的称呼,请大家记住:它属于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
整体感知
课文的标题独具一格,为疑问句的形式,故步入课文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解开疑惑,让同学们自己在文中寻找,到底谁才是最可爱的人?
经过同学们的独立思考,在课文中勾画关键字句后,许多同学积极踊跃举手回答问题,将自己寻找到的“最可爱的人”分享给了班级里“最可爱的同学们”。
最后大家得到了统一的答案——最可爱的人就是我们的战士。
课文精讲
同学们对于课文的理解渐入佳境,由此李老师提出本节课文的核心讨论问题,细读课文分析事例,“用事实说——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布置具体任务,提出问题,规定要求,限定时间,旨在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人翁角色,李老师在学生们讨论问题期间巡堂观察,对于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问题或得出的答案,及时地做出解答及反馈。
本环节引导学生以列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的三个事例,并采用表格的形式对三个事例进行比较分析,加深学生对作者选取材料的典型性的理解。
小结
通过自主讨论学习,将表格填写完整的同学们也都是“最可爱的人”!随着三个典型事例的呈现,本节课也进入了尾声,同学们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将本文的结构再次梳理了一遍,并尝试将文章主旨总结归纳。
六、作业布置
课外搜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从中选取给你印象最深的事例,与同学交流。
【科组评教】
本次师徒结对课初一年级全体语文教师均当场听评课。
王春萍老师:视频导入能够将时代背景很好的代入到课堂当中。
王小强老师:文章篇幅较长,课文精讲环节的三个事例的讨论时间较少,可采取“分任务”的方式,同一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
张弘老师:用事实说环节,写法特点应重点讲评,一带而过印象不够深刻,文本细读更佳。
陈虹庄老师:听作者说环节,留到第二课时更佳。
【教学反思】
本节课做到一课一得,讲练结合,精讲精练,能够从学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学生较容易吸收。但是课堂设计的内容过多,时间并未把握得当,将利用本课的第二课时补充讲析。
编辑者 李袁晨馨
摄影者 王春萍
审核者 王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