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河东工业园实验学校 韩树珍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老师也跟学生一样,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2023年3月18-19日,在这个明媚的春日,我们一行3人参加了“和美课堂”全国小学名师学科高质量教学观摩研讨会。一天的学习结束,感受颇丰,不虚此行。
贲友林老师的讲授《比的认识》,让学生提前搜集生活中看到的比,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比”。刚开始学生不会表达,在贲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越来越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感受“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让学生对找到的“比”进行分类,感受“比”在数学表达中的作用,又和以前学习的分数、除法进行对比,让学生对“比”这一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后在交流阶段,贲老师提出,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不可能完全预设,鼓励老师们上“真课”。还提到在课堂应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方式,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发散思维,更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终于听到心心念念的吴正宪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了。吴老师从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入手,出示三个问题,让学生选择一个问题解决,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再观察这些式子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用“=”连接。告诉学生等号不仅表示结果,还能表示两个相等的“故事”,让学生再多写一些这样的式子,让学生根据经验找感觉、找规律、把一颗宝贵的“建模思想”的种子种在了学生的心里。吴老师说,数学的学习一定要循序渐进,符合孩子的发展规律。小学数学学习是一个孕育种子的过程,不要急着催他发芽、开花、结果。不要让孩子背结论,孩子的表达“严谨的不理解不如不严谨的理解”,让孩子在课堂里多找点感觉,多一点体验。
下午俞正强老师《认识速度》让人耳目一新。你听说过速度么,速度是什么,你有何感受,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联想。俞老师用简单的学习材料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从而得到速度的两种“模样”:1个时间单位的距离;1个距离单位的时间。又带领学生认识了解生活中电瓶车、汽车、高铁的速度,找到它们共同的模样,启发学生思考速度有两种“模样”为什么它们都用同一个模样?真正让孩子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我们生活。
王永胜老师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多维互“联”纵横求“通”提高学生们的运算能力。储冬生老师《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我们带来问题驱动式教学,问题是任务更清晰的目标表达。
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与伴同行,觉左右为师。这几位老师上的课虽然不同,但是他们的课都有共同的特点。
首先这几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大胆表达是学习知识的手段,认真倾听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其次,他们还很少使用课件或者使用非常简单一、两页PPT课件,喜欢在黑板上贴一些需要的素材,非常重视板书,不管是老师板书还是让学在黑板上展示,上完课都是满满一黑板的式子或者数字。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很多老师都喜欢用PPT课件,上课之前上网选择课件,稍加修改就用在自己的课堂上。这就好像一直在跟随别人的脚步走路,适不适合自己的学生,只有上完课才知道。PPT课件是一把双刃剑,课件上的东西一点就有了,再一点就没有了,上完课关闭屏幕,学生看着空荡荡的黑板,记不清学了些什么。我们上完一堂课一定得在黑板上留些东西,在学生心里留下些东西。
另外,几位 老师还都非常重视数学的工具性。都是从生活中搜集素材或者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入手。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的根。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遵循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把生活引入课堂,让数学回归课堂才能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经过两天的学习,心中对高质量的课堂,有了更深的感悟。最后我想说,如果不是急着赶路,数学应是一门最有趣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