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没错,可以从字面理解它的意思,是弗洛伊德用以解释人从事各种活动的最基本的动力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是力比多( 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述,用以专门表述本能,是弗洛伊德“性欲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 精神分析学派 的重要理论。后期经荣格等人对其概念进行扩展,并增加了力比多的表现形式 。)
有人认为攻击性是与生俱来的,他们通过观察婴儿便不难得到结论;当人也有人持反对意见。无论如何,攻击性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演化:
- 象征化
将攻击性从躯体层面拓展到法律和社会道德能够接受的层面。诸如取得比其他人更高的成就,学习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荣誉等等。如果攻击性持续诉诸躯体,没有很好的拓展,那么很可能触及法律的底线而被法律制裁。
- 向外化
这一项可以理解为对外,与之相对应的是向内,即反求诸己,通常包括内疚、自责等,而这些,正是导致抑郁症发病额原因之一。
孩子通过学习成绩来释放他们的攻击性。但是很遗憾,很多孩子无法实现这一点,反倒学习成为其父母攻击他们的主战场。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最好的办法是父母和孩子的学习保持一定的距离。
成年人释放攻击性的方式较多,比如通过工作。在工作中取得成就,获得成果。但有些成年人在成功和成就中赋予太大的攻击性意义,所以可能被吓的不敢成功。还有一部分攻击性被释放在孩子身上。比如家长总会告诫孩子,如果你吃冰食,就会肚子疼,而我们知道,这两者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是家长却设定了一种因果,即如果孩子不配合,就是攻击父母,这就会导致孩子内疚,转而进行自我攻击。
另外,攻击性还有一个有趣的功能,即表达亲密。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但实际想想,当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在他身上用力,不论身体还是心理。比如一个大大的拥抱……所以,当你想“攻击”某个人的时候,不妨想想,你到底是不是这么喜欢他。
那么,我们如何做到合理控制我们的攻击性呢?不妨加入我们,共同学习,凡普心理成长小组持续招募中……
详情请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