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课堂反思:一下1-3认识物体的形状

创建于2023-03-19
阅读 172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教材分析

在上节课中,学生通过“轻重”初步体会了物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质量。本课将借助“摆放”这一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物体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形状。形状反应了物体占据空间的状况,本课重点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方式的影响,同时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反思

(一)教学过程

1. 聚焦

在此,借鉴了优秀教案的上法,使用小猪佩奇的情境,确实很快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解决问题上。

很多同学想到了把泥土再填回去、建楼梯、铺砖头、铺石头等方法,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的基础上,请学生考虑下雨天、现有哪些材料、材料的数量等情况,进而将课堂进程推向探索环节。

2. 探索

    首先是情境,如何合理化并能引发探究。小猪佩奇他们没有找到砖、石头等材料,但找到了螺母、木块、橡皮、乒乓球四种材料,并且每种材料的数量不一样,他们不知道每一种材料铺满泥坑底部需要多少。所以,中心任务自然出现:通过模拟实验(纸盒模拟泥坑底部),探究四种材料平铺一层需要多少。在此强调3个要点:只平铺一层;尽量铺满;不可硬塞撑破盒子。

每袋9个螺母,可供12个组使用;每袋9个乒乓球,可供6个组使用;每袋16个木块,可供6个组使用。因此,限于材料数量,螺母每个组一袋,乒乓球和木块二选一,橡皮最后全班共同实验,这正好对应了前面提到的情境,即每种材料数量不一样。

乒乓球和木块的结果,大家没有异议。

对于螺母,学生中出现了6、7、8、9、24五种结果,其中9令我还是有点惊讶的,24则是完全出乎意料。毕竟,每个袋子里只有9个螺母。

对于9这种情况,学生在投影下摆出来后,大家一致赞赏,还是很有智慧的。也有孩子提出了疑问,看得出来螺母是有些伸出盒子的,但真实的泥坑很硬,是没法这样挤的。哇哦,学生们真棒,看来情境铺设得很成功,也体现出了思维的严谨性。这时候,教师需要肯定学生的智慧和思维,同时表明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对于24这个情况,当学生说到时,我猜他们应该是估测出来的,实际上也印证了我的猜测。9个螺母只够他们放满一列的同时第二列放一个,于是他们估测出可以放3列共计24个,其他学生不约而同发出了赞叹声、比出了大拇指,可见学生们的数学思维也很厉害。

当然,我心里是知道按这个摆法实际上是摆不下24个的,所以我请了他们小组上讲台来实际摆一摆,实际上只摆了20个。追问:谁可以摆下24个?自然就有学生能想到方法。

在展示6、7、8的情况时,从上往下看,引导分析每个螺母所占盒子的空间,学生都能看出是一个六边形。对于20、24的情况,我以为学生是很难看得出的,但实际上学生没怎么思考就答出了长方形。有一次我去到班级教室,正好看到了数学的PPT,原来他们正在学三视图,于是我恍然大悟为何学生能回答出长方形。

数学

同时,我也在想,在科学课的限定中,材料铺满盒子底部,实际上看的是一层平面,没有考虑高度的影响,即不是立体的,而要去分析形状对占据空间的影响,而空间是立体的,逻辑上我是存疑的。那天刚好和数学老师一说,数学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实际上是在看面积。本课中,学生只需意识到物体形状的不同会影响到铺满盒子后的数量即可。

3. 研讨

除了研讨“木块和乒乒球为什么没有其他摆放方式,而螺母和橡皮却有”,还可以回到情境去研讨“哪种材料更适合小猪佩奇一家铺泥坑”。在实际教学中,孩子们能例举到四个材料的优点和缺点。综合来看,橡皮是最适合的,一是可以铺满无缝隙,二是较软更安全。这也说明了孩子们能把自己代入进去,去思考“跳泥坑”这一场景所需要注意的各个方面。

(二)板书设计

    刚开始一直在纠结,记录是直接通过PPT或是投影展示的方式呈现,还是通过板书。实际教学中,在研讨时,屏幕是需要经常用于展示学生的操作的,而此时又需要学生随时对比实验结果,因此,我最后还是选择了呈现在板书上。

器材使用

    本课爱牛器材如下:

    材料使用自封袋分装。

纸盒标注了折叠方法,简洁易懂,点赞!

阅读 172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