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春花烂漫,青青三月,携一缕初春的芬芳,凝一份道德与法治教师的热情,最是教研的芳华,砥砺深耕,屡建致远。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新要求、新理念、新方向,提高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为加深高新区小学道德与法治老师对新教材的研究,促进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学科教育功,“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视野下爱党爱国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主题序列化研究”学科中心组活动于2023年3月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保定实验学校举行。
优秀课例展风采
第一节课,由北京师范大学保定实验学校韩福吉老师带来的《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本课的学习面广,学生需要从史实中提取信息、感悟精神,存在一定的能力梯度。韩老师首先运用四组数字来唤醒学生对抗日战争的感受,从而体会日本侵略者对我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并利用了大量的视频和照片来触动学生的爱国神经。在课上让同学分享自己收集到的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加入到主动的学习当中而不是被动的学习,在最后又用一首朱德的《太行春感》升华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最后齐唱国歌,歌唱美好的祖国。韩老师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第二节课,由高新区第一中心学校的田婷婷老师带来一节五年级下册的《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整个教学设计紧紧围绕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条主线进行设计。整合资源,拉进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以建国70周年阅兵仪式的视频为导入,在上课之初就激发起学生的爱国自豪感,并结合当下两会时事,启发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把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拉进课本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引出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把时间拉回到1949年,教学过程活动化、学习过程探究化、探究过程自主化。
本节课较为出色完整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学生融入到课堂内容中,紧跟当下时事,充分给予学生展示的空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广,节奏紧凑,过渡自然环环相扣,选取的材料相符,对建国前后人民生活变化的深刻探究对比,充分激发学生情感。关注学生,点评有针对性。
集思广益促提升
两节课后,两位执教老师先后分享了各自的教学随想,他们讲述了备课磨课的心路历程,也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教学心得与所有老师进行了分享。 几位评课教师针对两节课,分别进行了用心的点评,提出自己最宝贵的建议,指出课堂中的亮点,同时,也提出了今后有待改进的地方。大家认为;道德与法治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实现铸魂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但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革命传统教育主题的学习,对老师和学生们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比如对革命传统的意义理解不到位、对革命历史把握不准确、素材的挖掘及内涵的解读等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现在大单元背景下,同一主题不同学段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同时,小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起这些革命历史知识和道理来有一定难度,所以,要丰富教学形式,讲好故事、利用当地红色资源进行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向老一辈革命家访谈、对比祖辈生活及现在的生活等活动,不同程度的引导学生体悟爱国情。
领导引路明方向
高新区教育局李聪录校长对活动做总结,对两位作课教师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并且提出:道德与法治课在选择素材上,要善于挖掘保定本土资源,贴近学生生活;要善于抓住学生课堂生成,形成亮点;课时目标要清晰准确,活动要为落实本课时目标服务;课堂上学习展示形式要多样,在个体的交流基础上,加上群体的展示,让课堂更加有效。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新。一百年来,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不忘来时路,才能行更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老师,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积极实践,努力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鲜活、有温度、有情感,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的血脉,薪火相传,为祖国培养“根正苗红”的好少年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