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传承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懂得劳动的意义,体验劳动带来的乐趣,探索农作物生长的奥秘,感悟食物的来之不易,我园结合实际,在《基于耕种活动开展的幼儿园劳动教育研究》区级课题的引领下,开展了系列春耕主题活动,其中水稻种植便是我们试验的农作物之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朋友背着耳熟能详的古诗。但是,久居县城的孩子们大多不知道大米是怎么来的。
于是,班级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生动的课件《水稻自述:一粒稻谷到一碗米饭的变形记》,讲述水稻的起源、发展、生长过程、传统农具等,让孩子们懂得一粒米的来之不易,知道我们日常吃的香喷喷米饭是怎么来的,懂得从小爱惜粮食,培养节约意识。
老师找来“谷种”让孩子通过摸一摸、捏一捏、搓一搓、闻一闻的方式感知种子的外形特征。并根据时令在3月10日进行了泡谷种行动。
俞均:“哇!你看,谷种宝宝沉下去了耶”!
远远:“可是有的还是飘起来。”
乐欣:“难道谷种宝宝会游泳吗?”
泓源:“浮起来的会不会是空的没有米粒?我们要不要去掉它?”
针对孩子提出的疑惑,我们进行了相关教学。孩子们也获得了新经验:通常情况下,浮起来的种子大多是不好的种子,不能很好地长出幼苗,要选择沉下去的好种子。
根据试验基地农民伯伯传授的经验,种子泡了一天一夜后,我们捞起来沥干,放在植物角里,等待发芽。孩子们每天兴致勃勃地观察种子的发芽、生长情况。
待种子芽长到半厘米左右,我们找来秧盘、壮秧剂、沃土,把种子播撒到幼儿园的泥池里,并且每天到泥池观察、浇水……时刻关注着芽芽什么时候长成小秧苗。
另一边,我们试验基地的秧苗已长势喜人,农民伯伯及时灌水打田,沉淀两天后,把田推平,等待我们的小朋友来进行抛秧社会实践活动。
在风和日丽的周末(3月18日),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来到了北流市民安镇高车村的试验基地进行抛秧活动,对孩子们而言,插秧真的是一件新鲜的事儿。
抛秧活动开始前,孩子们认真地听农民伯伯、老师讲解抛秧技巧,都想争当一名合格的小小农民。
接下来便是孩子们最激动的时候啦,孩子们便在工作人员和老师的带领下,挽起衣袖,卷起裤腿,光着脚丫跃跃欲试地下田了,孩子们开始感受着泥浆的抚摸的时候,兴奋地叫了起来。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拿起小秧苗,弯着小腰,为春天播下一片绿。
试验基地的工作人员热情、耐心地指导孩子、家长们抛秧。
孩子们第一次下田,兴奋、激动……
我们的园长妈妈和老师抛起秧来可是有模有样。
孩子、家长在认真地抛秧。
站在田埂上的家长,也忍不住跟着孩子体验起来……
在孩子,家长,老师的努力下,一亩多的试验田很快就完工了,孩子们很多也成了小泥人,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个个乐在其中。
“亲民亲物亲赤子,问古问今问未来”,课程生活化、活动化、游戏化,为孩子打开一片自由、快乐的天地。在我们的水稻种植活动中,孩子们亲身感悟生命的成长,亲近自然,尊重自然,心存感激之心。
距离水稻收获还需要一段精心的呵护之旅,除虫、除草、施肥、灌排水……不过,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算是收获了呢?对孩子而言,带着热情投入种植情境和过程,带着爱心去关注自己的耕耘,获得了接地气的经验,这未尝不是一种收获,同时,让我们一起期待“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故事。
编辑:黄远萍
图片:郑剑红 黄玉燕
初审:黄 苹
终审:颜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