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空间结构》这节内容的设计真的使我印象深刻,是我与泷锈花了一个多星期才制作修改好的课件,以及我们团队共同磨课的结果。这个过程不易,但收获很多,决定用文字记录下来。
1.磨课前——课件制作
还记得我和泷锈看到《城乡空间结构》课标时的感受,明明每个字都认识,但是组合起来却不知道是何意思,课标解读都是问题,一时愁眉莫展,一晚上一无所获,两个人垂头丧气回到住处。晚上睡不着的我又拿起手机查阅资料,第二天两人终于大体确定思路,运用乡土地理,找两个案例,一个马山县的村子和南宁市,案例确定之后,就是如何设计教学。
磨课前课件思路:采用周鹿镇和南宁市航拍视频作为导入,接着让学生对比分析乡村和城镇差异,并从生产方式引出乡村和城镇的概念。
让学生分别在乡村和城镇的图片上找出土地利用类型,并归纳得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南宁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展示图片为后面功能区做铺垫。接着以成都市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作为案例,学生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设问为什么三个功能区会这样布局,过渡到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重点探讨经济因素中的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最后分析影响城镇的区位因素,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2.磨课后——课件修改
经过磨课才发现,原来我们连课标解读都不准确,要将乡村和城镇分开解读,并且要结合实例,而城乡形成与发展的区位因素则简单带过,不重点强调。
由于找不到南宁市土地利用规划图,只好放弃选用乡土地理的想法。
乡村空间结构选择诸葛村作为案例,设置2个问题链,前面则用诸葛村视频导入,接着用平面图结合文字介绍让学生对诸葛村有基本了解,在回答第一个问题前,教师引导阅读文字并呈现卫星云图,结合课本让学生认识土地利用类型,然后师生共同完成两个问题。
根据第二个问题引出不同地形影响下的乡村外部空间结构形态具有差异性。接着以杨美古镇过渡到城镇。
城镇学生首先掌握基本用地类型,各种用地类型集聚在一起形成功能区。三大功能区布局位置、特点、原因直接呈现三张图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组讨论。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可以适当给予一些引导。然后以成都市土地利用分布图让学生完成表格回顾并总结三大功能区知识。
3.教学呈现——公开课《城乡空间结构》(第1课时)
作为本学期第一次公开课,紧张不已,课堂上出现一些小失误,所以心态的锻炼还是得继续加强。
首先播放视频,让学生简单了解诸葛村,并补充区域知识,知道浙江省的大体位置,师生找关键句对应平面图,先铺垫诸葛村的土地利用大体布局,并结合课本使学生先认识基本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设问:
1.诸葛村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分别分布在哪里?
2.诸葛村为什么形成如此分布的内部空间结构?
呈现诸葛村卫星云图,让学生找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归类乡村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三种:农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并用表格比较三种用地类型的规模大小、分布、用途,从用途中得出乡村的概念。
第二问给学生呈现诸葛村周围地势简图,并让学生从地形和文化方面思考诸葛村的空间结构布局。
乡村过渡到城镇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城镇,城镇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集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重难点突破三大功能区的特点、分布、原因。
讲课过程中一定不能忘记书写板书。
课代表首当其冲的站起来阐述他们小组(商业区)的讨论结果。根据学生回答,刚开始学生比较拘谨,只能我来引导学生一起补充完善商业区的相关知识。
居住区的讨论尤其激励,好几个学生积极起来发言补充,我也被他们点燃,激情高昂,毫无疑问,居住区的知识学生完全是由学生们补充完善完成。
最后,以一个表格作为知识总结,带着学生一起完成,但是由于我的时间把控不到位,因此没有一个好的结尾,有点遗憾。
4.教学反思
经过反复的打磨修改课件,今天终于将结果展现出来。总的来说,大体比较满意,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上课过程出现细微失误,比如诸葛村的用地类型,应该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得出在居住区周围应该是农田用地为主,从而呈现卫星云图让学生验证。城镇的过渡太过生硬。问杨美古镇为什么没有形成大城市。从而过渡到城镇。3.用地类型讲完之后,顺势引出同种土地类型集聚在一起,从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其次,不敢大胆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讲得太多。例如三种功能区的图片不能提示太多,要先让学生犯错,再让其他学生纠错,这样学生印象会更加深刻。另外,各功能区的相关知识引导不到位,语言不够规范。
最后,没有联系生活实际。由于我对马山县不了解,因此无法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思考三种功能区的分布,也成为本节课最遗憾之处。乡村和城镇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用身边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一直是我存在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