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记忆(4)•童谣

naanaa
创建于2023-03-17
阅读 8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我县位于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文化的发祥地。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先人们曾创作过很多优秀的口头文学作品,其中童谣,就是一支绚丽的奇葩。尤其我县的老城,是历朝历代的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创作和流传着的大量童谣,深受一代代儿童们的喜爱,所以口口相传久唱不息。

       我的童年和少年,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乡宁老城的仓门巷里度过的。那时的仓门巷有座操场,每天晌午饭后一群儿童在操场玩耍嬉闹,作游戏,唱童谣。这样,使我从小就学会了流传于老城里的不少童谣和游戏。有些童谣构思独特,内容丰富,语言诙谐,充分的运用了比兴、夸张、拟人、借喻等修辞手法, 让人不禁为原创者的智慧而感到惊叹。本文根据记忆和理解,选择几首,试作解读。


《摆溜溜》 

雁,雁,摆溜溜,

十五黑价煮豆豆。

爹一碗,娘一碗,

剩下媳妇子没有碗,

尿盔子搬起就是碗。

(网络图片:南飞的大雁)

       这首童谣的开头一句十分精彩,她把浩瀚天空里一群大雁翱翔的这一自然现象,用“雁,雁,摆溜溜”五个普通的字眼给描写的惟妙惟俏,非常形象生动。“摆溜溜”让我联想到了小时候上过的课文,“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用字精炼,叹为观止。当然,该童谣的后阙明显有卑视妇女之嫌。不过这也是我县童谣的一个写作特点,不少童谣的创作者都是儿童,其语言比较诙谐调皮,甚至带点颜色,断然不可求全责备。


《吆鸭鸭》

红鞋鞋(hai),绿袜袜,

南门河里吆鸭鸭。

鸭鸭还没有吆回哩,

我妈叫我吃饭哩。

啥饭啦,煮家饭,

一口吃了两个半。

正(pan)吃的,

急屙(ba)啦,

屙的回里饭凉(lia)啦,

热一下,锅底啦,

舀一下,没有啦!

(网络图片:放鸭子的小男孩)

       这首童谣描写一个顽皮的小孩在鄂河里放鸭子的场面。作者没有写小孩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而是用一句“红鞋鞋,绿袜袜”,就把一个天真无邪活泼烂漫的儿童形象,描写的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这首童谣给我们传递出如下信息:一是当时孩子们的日常穿戴审美,以对比强烈的艳丽颜色为主。二是过去的鄂河水流很大,城里人大多利用河水饲养鸭子。三是鄂河依据城门分为南门河,东门河和西门河。


《喳梅花》

野(ya)雀(qiang)子喳,

喳梅花,

梅花树(bo)底谁莅啦?

媒人哥,你莅啦,

你给咱女子管媒啦!

你上(she)炕(ke)

我下(ha)炕(ke)

我给咱筛酒炸油饦。

咱女子巧,实实巧,

西瓜皮,纳花袄。

甜瓜皮,按袖子,

石榴花开钉扣子。

叫咱女子去和面,

一下和成石头蛋。

一擀擀成一张纸,

一切切成一把线。

挑在筷子上打秋千,

煮到锅里莲花转,

吃到嘴里拉成线。

保你能吃两碗半,

你看能干不能干!

(网络图片:过去的媒婆)

       女儿大了要寻婆家,急坏了妈妈。妈妈借喻梅花,取“媒”的谐音,盼望着媒人上门提亲。这一天,果然有媒人登门,喜坏了这位母亲,急忙招待。我县历来不种植梅花,更没有如此高的可以树下走人的梅花树,而她凭着想象把梅花树借用到这里,真是构思巧妙,令人折服。紧接着这位母亲向媒人极力推荐和赞扬自己的女儿,他没有直接了当的说女儿做衣服和饭菜的手艺如何好,而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西瓜、甜瓜、黄瓜、秋千、莲花作比喻和形容,表现出一位母亲极力想为女儿找个好婆家的急迫心情。


《烟头烟》

烟头烟,冒上天,

红骡马,紫骡鞭。

两个女娃蹬花毡,

花毡底下一盘娥,

突碌碌,

飞到王家枣树上(she)。

………

(网络图片:骑马踏青的少女)

(网络图片:多姿多彩的蝴蝶)

       这首童谣描写在一个深春的早晨,炊烟袅袅,两个怀春少女,骑马到城外踏青,美丽的花丛像巨大的花毡,花丛里飞出了一群蝴蝶(过去城里人把蝴蝶统称为娥),歇到了少女心仪的王家。这里巧妙地把翩翩起舞的蝴蝶代指少女,完全是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与歌曲《又见炊烟》相媲美: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


《嘎谷子》

嘎谷子嘎,

嘎下(ga)一颗麦(mia),

爹推哩,娘箩哩,

嘎谷子要吃白(pia)馍哩!

白馍献爷哩,

黑馍哄娃哩。

爹打哩,娘骂哩,

嘎谷子惊(jie)得上厦哩!

(网络图片:推碨)

       这首童谣运用极度夸张的写作手法,就一颗麦子,爹推娘箩,还要分别蒸出白馍和黑馍,以及白馍黑馍在生活中的用途。一颗麦子何其微小,磨出面粉能有几何,但就用这种出乎意料的无限夸张,真有神来之笔的感觉。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珍惜粮食,厉行节约的高尚品德。


《打火烧》

打!打!打火烧,

咱的油,咱的面,

咱的火烧卖得贱。

又香!又脆!

八个子,一对!

(网络图片:打火烧)

       这是一个小吃摊的小老板,边打火烧边唱的一首歌谣。由于朗朗上口,好记易背,被历代儿童们传唱。仅仅几句话,包含了丰富内容,有打火烧用的擀面杖在案板上的敲击声,又强调火烧的原料是自产自销,价钱便宜,香酥可口。虽是童谣,也是一个完整的推荐自己产品的广告,值得我们现在的企业家借鉴。



《打马城》

集四邻,打马城,

马城开,叫谁(shu)来?

叫你家娃娃上马来!

(打马城   阎玉宁绘)

       这是一首问答式的童谣,好似两军对垒,互相叫阵,让人不由联想起诸葛亮的空城计唱段:我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一边召集四邻,集合兵马,一边城门大开,严阵以待。由于朗朗上口,儿童们把这首儿歌编成游戏,边玩边唱,乐此不疲。


《点名点将》

点名点将,

合藟上坑(kang)。

有钱喝酒,

没(mu)钱跟走。

(网络图片:古代喝酒场面)

       这是一首典型的酒谣。第一句说的是在喝酒前先要选出酿酒的好把式。第二句是说制作葡萄酒的全部过程。因为葡萄酒早于粮食酒,藟为葡萄的古称,合藟即把葡萄集中起来,上坑,即放进制作葡萄酒的专用设备里发酵。第三句描写面对如此美酒,有钱当然要去酣畅痛饮。而第四句才是这首童谣的诗眼和灵魂。即,没有钱也一块去享受这人间的美事。这就是古人对待有钱和没钱、富人和穷人的理念,是从古到今人类所追求和向往的大同社会,这也正是现在国家提倡的共同富裕的奋进目标。

       以上随手采撷的这束小花,望大家能喜爱,如本人的记忆和理解有误,还请大家在留言区发表意见,共同探讨。

(作者声明:未经同意,不得转)

  • 作者简介

       杜明杰,中共党员,曾任中小学教师,党政干部,现退休。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擅长人物传记、叙事诗、信天游写作。

阅读 8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