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的芜湖迎来了“倒春寒”,而晚上的线上研讨却是春意暖暖。对于教师而言,好微课是磨出来的,只有教研不止步,教育方能阔步前行。根据市小数教研活动计划,“同课联构,跨区域教研”的市直属、无为教研团队的老师们在解放西路小学后骅老师的联络下,展开了第一次的线上研讨。
研讨中各位老师分别对无为陡沟中心小学阮善琴老师的《认识三角形》和芜湖华师实验学校吴文丽老师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节微微课及教学设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安师大附外城东校区的汪正辉老师对第一节微课的引入和画高给出了自己的想法,汪老师认为可以由点到线到面来认识三角形,画高更是创新的提出给底不给顶点,自由画高后再形成三角形。对第二节微课,汪老师提出是否可以给每个小组固定的数据,在学生试着围三角形时发现能围成或者不能围成情况,从而对比得出结论。
安师大附小的梅梅主任对第一节微课提出画高部分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将三角形最上面的顶点平移由锐角三角形向钝角三角形过渡,从而突破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画高的重难点。对第二节微课提出导入是否可以直接进入探究活动,充分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再过渡到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对第一节微课,解放西路小学的后骅老师提出让学生画不同的三角形,收集、对比、分析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纠错、归纳共同点,从而引出三角形的定义、特征。并建议练习题中渗透生活应用,让数学联系生活。针对第二节微课,后老师提出了两个值得商榷的问题:1.是先由线段公理说明三边关系,还是先操作确认三边确定唯一?如何将人教版和苏教版内容巧妙结合?.2.要不要在苏教版例题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这两个问题引发了线上老师的思考和研讨。
中江小学的宋慧敏老师对于第一节微课导入中的德育渗透给与了赞赏。对于画高,宋老师觉得可以采用旧知,降低难度,留下一个顶点和高,再还原三角形来加深印象。第二节微课,宋老师对于是否更改例题中4根小棒的长度,是否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对于第一节微课,无为小数教研员张悦嬛老师的想法和上述老师不谋而合,她强调,要提供丰富的三角形素材,帮助学生感性认知,再抽象成三角形,通过看、画、说等数学活动,完善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于第二节微课,张老师结合苏教版教材,对于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放在活动之后给予了解释。同时也对活动给予了建议,提醒吴老师要注意微课堂生成性问题,提前预设,有效把控。
无为市绣溪小学鲍晓树主任指出第一节微课难点在画高,要让学生在充分认识顶点、边、角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画高的教学。第二节微课,鲍老师提出了人教版的例3是苏教版81页的练习,放在导入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表示赞同。同时鲍老师也提出苏教版75页的“试一试”,可以作为同微课连构的衔接。他建议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情况,可以放手让学生想象、推理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还推送了《还原知识的形成过程》供大家学习。
此次线上教研干货满满,每位老师对于两节微微课及教学设计给出了专业性的指导,执教的老师受益匪浅。 芜湖和无为的距离改变了教研方式,但改变不了老师们的育人初心和爱的底色。“市直属、无为教研团队将以线上主题研讨为契机,不断开展线下教学探索,积累实践经验,在教研的旅途中砥砺前行,为5月的市级“同课联构,跨区域教研”活动增添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