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地理志》: 济北郡东阿县有 “浮山”。《寰宇记》 卷13东阿县“浮山,故老相传云: 尧时大水,此山浮于水上。时有人缆船于岩石间,今犹有断铁锁存焉。” 《太平御览》卷七百六十九《郡国志》曰:济州有浮山,故老相传云:尧时大雨,此浮水上。时有人缆船于岩石间,今犹有断铁锁。大寨山,又称大槛山,覆船山、 浮山、滥山、泰西地区平阴县最高峰。《元和郡县图志》:“谷城山在东阿县东三十二里。》
通过以上历史资料表明,从三皇五帝时期阳州古城、扈国扈城到夏启谷国,又到春秋齐国鲁国谷城邑盟约再到秦初置邑西汉置县,汉魏晋赵齐,隋唐到中期,谷国和谷城县县治均在平阴县洪范池镇。《春秋.左传》时间表,项王墓及狼溪和西流泉地理位置坐标,就决定了谷城在洪范池镇的事实。东平县旧县乡王古店村的阳谷邑及东阿镇的城小谷,都和洪范池镇的谷城邑谷城县县治不冲突。关于十里谷城山,应该是从现在的雪山黑山到龙头山又到韩家寨到大寨山再到云翠山及洪范池镇西山“阿”地圈以大寨山为主山的总称呼,《史记留候世家》黄石公曰:“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应理解为当时的黄山低矮,在现在的大寨山山脉前成为黄石堆。这些从一些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得出来。《水经注》中说的很明白:“《魏土地记》曰:县有谷城山,山出文石。阳谷之地,《春秋》:齐侯、宋公会于阳谷者也。谷有黄山台,黄石公与张子房期处也。”
《晋书》卷十四(唐.房玄龄等著)卢扁鹊所生,县西有石门,临邑、东阿、谷城有乌下聚(豪族绿林组织),蛇丘有下灌亭。元朝元至大四年二月二十九日洪范池镇南天观观寿真大师及和逸大师修立《云翠山天观记》载:其东则大陷山,狼水出其下,西北流经榖城,合西流泉,遂入清济。
根据文献所标注的位置及汉晋隋唐地图位置和考古发现,谷城就是平阴县洪范池镇周河遗址到南侯庄遗址片区,是三皇五帝古都城阳州遗城。根据《魏书.释老志》云:先是,立监福曹,(孝文帝时)又改为昭玄(寺),各有管属、以断僧务。《隋志.百管志》云:后齐制官,多讯循后魏....昭玄寺掌管佛教...亦置功曹、主薄员、以管诸州郡县沙门曹。记载东魏北齐各僧管名称:东魏兴和二年刻《敬显儁碑》记载有:颍州沙门统慧元,颍州沙门统昙永,司州沙门统道镡,阳州沙门统道慈(平阴县洪范池镇阳州邑).....。从北魏到西晋到再北齐到隋唐,都有皇家寺院的记载,隋文帝杨坚从仁寿元年(601)开始,用了4年时间分三批在全国111州建塔111座,安奉佛骨舍利,掀起北周武帝灭佛后佛教信仰的高潮,极大的推动了佛教的发展。隋文帝仁寿四年(604)济州崇梵寺为奉安舍利而建,地宫下方用两层石板铺垫,四周用青石板围砌成方形,地宫内放置方形舍利石函,顶刻“大隋皇帝舍利宝塔”。《续高僧传》卷二-六),隋仁寿中年。明驭法师敕请送舍利于济州崇梵寺。寺基带危峰多饶异树。山泉盘屈修竹蒙天。佳地也。克日将下。寺有育王瑞像。乃放三道神光遍于体上。金石榴色朗晃夺精。经一食顷乃遂渐歇。又闻磬声摇曳长远。寺东岩上唱善哉声。清畅彻心。追寻莫委。又舍利函上光高三尺。状如花树本送舍利分为二粒。出琉璃瓶相随而转。并放光明。有黄白云从西南来声如雨相流音乐声正当塔上凝住不动。复见二花从云中出。或时上下。大鸟群飞回旋塔上。又于云中现仙人头。其数无量。于此之时莘州城人。见诸仙人从空东来向于魏州。驭当斯运欣庆嘉瑞。说不可尽。民百舍物积之如山。并用构塔。沙门五人生逢奇瑞。舍戒为奴供养三宝。因勒铭纪。广如别传。献后升遐造禅定寺。召而处之。遂终世矣。《舍利瑞应篇》也记载:建塔已竣,石上忽光耀三尺。有黄云从西南飞来,伴着一片天乐之声,降在塔顶不动,时有天花两朵从云中出现,一上一下飞舞。云中并隐约可见无数天仙人头,莘州城的人,看见仙人从东边空中,经莘州往济州方面而来,当时有五位沙门僧,因见仙相,即追踪来到济州崇势寺,舍戒为奴,供养三宝。
关于古谷城繁荣昌盛时期情景有古诗及文学作品表述;
寄崇梵僧(崇梵寺近東阿谷城覆釜村)
王维
崇梵僧,崇梵僧,秋歸覆釜春不還。
落花啼鳥紛紛亂,澗戶山窗寂寂閑。
峽裏誰知有人事,郡中遙望空雲山。
王维,公元701年生于蒲州(今运城永济市),唐朝诗人,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治所今茌平区韩集镇)司仓参军。《全唐诗》注曰:“崇梵寺近东阿谷城覆釜村。”史载北齐时高僧法常曾在荆州遇到一位法隐和尚,久住覆船山东岭。崇梵寺近东阿谷城覆釜村应该和覆船山东岭(即浮山)是一个地方,即平阴县洪范池镇天池山山脉。
关于平阴县洪范池镇大隋皇家济州崇梵寺资料,在1982年在镇镇政府西南台土地出土了大隋皇帝舍利宝塔石函,内有文物一宗。现存于平阴县博物馆。在镇域书院村还有隋文皇帝等身碑一通。1986年在镇域南张村出土了大唐天宝八载(749)年间御赐“龙虎舍利宝塔”部件一宗,疑为村西隋唐时期的香山寺遗物。洪范池镇东岭天池山也有一个浮雕式舍利塔,是不是当时一齐建了两个塔也不好说。
根据北齐金石书法僧侣僧安道一(公元550年左右北齐时期)在平阴县洪范池城及周边东平县和邹城、河北省等地佛学石刻落款东岭及崇业禅等信息证明,僧安道一应是北齐济州东阿县(北齐年间谷城县并入东阿县,唐742年覆出谷城县)覆釜东山岭人士(今平阴县洪范池镇书院村东池村一带),从小就在魏晋北齐皇家寺院崇梵寺出家学佛法及书法,为了把佛法发扬光大并遗传万年,僧安道一就和崇梵寺比尼道永、比尼道成、比尼智合、比尼僧太等高僧在崇梵寺周边东岭(天池山)及西岭洪顶山、大槛山等高山金刻佛经。到577年周武灭北齐,僧安道一众僧为保护崇梵寺及广传佛法保护与北周政府做着不懈的斗争,到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劳累坐化在崇梵寺,葬于寺院墓林。平阴一带有北齐刻经5处,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是洪范池镇南大洪山半腰处的二洪顶刻经,其他的比如天池山、云翠山、黑山,看地理位置是以洪范池镇为中心分布。从侧面也可以印证洪范池镇驻地是当时本区域人群活动的中心点。这个大和尚行踪十分诡秘,与古弇兹女娲空桑之地万分吻合,刻经的诸多地方值得整体研究。不知道这个狂热佛教徒他是自己摩崖刻经,还是在古人早期摩崖刻石的底板上,妄加涂灭旧迹以后再刻佛经。僧安道壹的籍贯,铁山刻经《题名》指曰“东嶺”,洪顶山《僧安道壹铭赞》谓为“广大乡囗囗里”,崇业僧,“东嶺”“广大乡”皆无从考实,从他一生活动的履历可以判定,崇业僧即崇梵寺(在今平阴县洪范镇政府驻地)是他出家学习生活的寺院,其家或离此地不远,洪顶山为西岭,那么对应的东山天池山一带应为东岭或覆船山(史书记载为浮山),书圣安道一故里就是平阴县洪范池镇东池、书院村一带。
大宋哲宗元祐己记(公元1089)中元兖州府府令李公游东流泉赋诗
捉浪东流向西倾,潋滟余波绕榖城。
《东阿道中》明末李流芳“牧斋喜读李流芳长蘅诗:
谷城山晓青如黛,滕县花开白似银。
梁诗正《东阿旅店题壁》诗
“东阿南望尽模糊,如黛山色黯欲无。
我比渔洋更惆怅,风蓑雨笠谷城图”。
赵秉文【双溪记】公元1200年左右大定年间文:
赵秉文,金代诗人,号闲闲居士,晚号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今河北省磁县人。所著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滏水集·双溪记》记载,狼溪东二十里而近有佛屋,溪源於此。筑堰汇水为溪,溪广百亩,上纳天光,下侵山根,中植亭馆,莳以花竹,命之曰云溪。云溪即所谓【水经注】西流泉,今洪范书院泉也。值得注意,洪范池镇这里种植竹子的历史很长很长很长的。而此时的东阿县城正在今黄河西岸的西旧城村,阳谷县城尚在孟店。可见,至金元时期,东阿镇与洪范池镇的谷城此地已经是一片荒蛮。至1375年东阿县从新桥那边迁回来,谷城就完全从洪范这里磨灭,变成由东阿镇代表了。
谷城在洪范池镇,就可以与郦道元记述一一对应。1、西流泉在城东近山出城既是,可印证与洪范池镇驻地的地理关系,西流泉(今书院泉)和扈泉及长勾泉诸泉汇集向西北流径谷城西北,西注狼水汇合,以其流西,故即名焉。2、狼水出东南大槛山狼溪,西北径谷城西,狼水应是丁泉、白雁泉,大寨山泉、黄崖山泉(今狼泉)诸泉汇合水域经谷城今周河遗址西北西流。3、项王墓在城西北3里,也可以与洪范池镇驻地相印证。郦道元当时,洪范池镇谷城主城宛然,西流泉尚在城东山根,山上尚未摩崖造像。与东阿镇小谷呈现谷城、小谷两邑共存模式,其后一直延续至隋唐中早期,洪范出土的大隋舍利宝塔也是在这一阶段。至安史之乱及五代时期,因为遭受战争兵灾战火波及,谷城两邑形制遭受巨大破坏。至金元时期,洪范池镇此地谷城只有西流泉及北齐隋唐五代摩崖遗迹。至明洪武八年东阿县回迁小谷,这一带重新兴盛起来,于阁老建书院才有东流泉、书院泉的名称。
谷城发展兴盛时期,应该是谷城县治簇发式城邑群时代,是依山依水而聚的时代。《诗经·周南·关雎》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句子,这“洲”本来应该是写作“州”的,“在河之州”就是指在河中的一块小陆地上,《说文》:水中可居曰州。周绕其旁,从重川。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广雅》:州,殊也,浮也。《释名》:州,注也。郡国所注仰也。《玉篇》:九州也,时也,宫也,居也。《释水》、《毛传》皆曰:水中可居者曰州。讲平阴县洪范池镇历史,就要了解山东(古太行山以东)2-4万前历史,大约1.2万年前,齐鲁大地进入到第四次大冰期末次冰期,黄河流域冬季气温在零下二三十度,长江流域冬季气温在零下15度左右,末次冰期于第四纪的更新世内发生的最近一次冰河时期。末次冰期约于7万年前开始,于1.15万年前完结。末次冰期时,山东地域除了高山区,基本上没有常年冰雪覆盖,但气候异常干冷,东亚季风气候较弱。1.2万年后,齐鲁大地太阳变得炽热,温暖重现大地,冰川大量融化,全球气温普遍上升10-15度左右,传说中的大洪水时代来临,冰川融化洪水爆发,上游洪水的泥石沙倾泄逐步形成太行山以东的如今河南、山东、河北一带的华北平原,冰川融化洪水倾泄导致海平面上升,整个华北平原大部分都淹没在海水中,山东半岛被海水切割,齐鲁大地只有泰沂山系和山东半岛群山成为华北古平原仅有的两个居高点。依据1994年《 山东省地势图》所示,泰山可见山脉轮廓:东西长约350公里(西到东平斑鸠店、平阴刁山坡;东达胶州、黄岛于海),南北长约260公里(北抵章丘、邹平、淄博;南至枣庄阴平、江苏新沂),总面积约90000平方公里。这一区域,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秋两季雨量充沛,春冬寒冷干燥,冷热干湿分明。在水系分布上,以泰沂山区为中心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西北部有济水水系,西南有汶水、泗水水系,东南部有沂水、沭水水系,东北部有淄水、潍水水系。气候水文资料表明:这一区域具备较好的农耕条件,而东部临海,兼有渔盐之利,是理想的生息之地。尤其泰沂山区周围已开始慢慢形成适宜人类长期居住的平原地形。现在的东平湖至微山湖一带,在距今7000~6000年前,属更低洼的湖泊和沼泽地,当时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更适合水生物的生长。平阴县洪范池镇丘陵山域,位于泰山山脉最西端,紧邻古济水(古大清河今黄河),境域内大槛山海拔高度484.8米,为泰西最高峰,华盖山444.9米。云翠山443.9米,还有刘寨、龙头山、黑风岭、铧山等众山。8000年-1.2亿年前,洪范池镇区域及周边泰西地区和山东省域,结束第四纪冰川时期,气候变暖,冰川融化,中国大陆上游洪水倾斜,泰沂山脉及胶东丘陵成为孤岛。该时期洪范池镇只有大槛山及平安寨、刘寨、云翠山、龙头山等山顶浮出水面,其他区域全部沉落在海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