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平阴县洪范池镇,地处济南西南最边远乡镇,系济南、泰安、聊城、济宁、菏泽五地市聚心环交界处,春秋战国时期也是齐国、鲁国、卫国、曹国、赵国等国聚心环交界处,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商家云集之地。洪范池镇地理位置优越,地貌环境奇特,境域历史文化悠久,奇山峻岭环抱,湖泊河流泉池密布,只有西南有一河道谷口及东南东北有两个山坳出入,犹如一片绿叶肺片,镶嵌在齐鲁大地。相传为三皇人皇伏羲氏分封上古九州阳州所在地,五帝太昊、少昊九扈农政方国扈国初建地,秦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千年古县谷城县治所在地,不老女神无夫生九子女岐,大齐侠义公主孟姜女故里,随末农民起义十八路反王甄宝车、程咬金二十万义军滥山九寨根据地,中国唯一治国理政文化发祥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自然地貌环境成就了洪范池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历史记载的国都县治之一,是中华农耕文明及治国理政文化、兵学文化、造字书法文化、周易八卦文化、象棋文化、佛教道教文化发祥地、起源地,现在辖区内有历史记载国都县治有三皇五帝都城阳州、夏启时期扈国都城扈城、商朝谷国都城谷城及秦汉魏晋北齐隋唐时期谷城县县治等历史古城。
谷城,为三皇五帝时期的五帝之国都阳州遗城,禹王夏朝初期有扈氏九农正扈国都城扈城,不老女神无夫生九子女岐在此地生活居住,夏启甘之战后扈国有扈氏贵族弃国弃城西迁河南原阳及陕西户地后,变为夏朝后期谷国都城谷城,后羿起兵西进灭谷国后,谷国贵族又弃国弃城西迁河南筑阳及湖北谷地后,成为商朝到西周春秋齐鲁两国边境上邑谷邑,齐国齐桓公相国管仲和齐国世子公子纠等在此地避难,孟姜公主在此地出生并成长为保护齐国侠女。秦初置谷城邑,属东郡,后属济北郡(东郡析出),和东阿邑二邑并置。西汉初属兖州部济北国谷城县和卢县二邑并置,汉王刘邦和楚王项羽在此开战。西汉武帝时属兖州部济北郡谷城县和卢县二邑并置,东汉属兖州部东郡谷城县和东阿县二邑并置。三国属曹魏兖州部东郡济北国谷城县和东阿县二邑并置。魏明帝太和五年,追封李姬子儿子子乘(早薨)谥谷城殇公(盖兖州东郡之谷城县)。西晋属兖州部济北国(东晋改郡)谷城县,和东阿县、卢县、蛇丘四邑并置。东晋属兖州部济北郡谷城县。南北朝南刘宋属兖州部济北郡谷城县,南刘宋孝武帝刘骏大明元年(457年)省东阿县并入谷城县。后前秦、北魏、前燕、后燕、南燕、后赵属济州部东济北郡谷城县。东魏、北齐属济州部省谷城县并入东阿县,隋属济州部东阿县谷城邑,隋末农民起义十八路反王甄王甄宝车、程咬金聚兵二十万在这里起事。唐武德四年(621年)属河南道济州部东阿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济州郡改为济阳郡,同年恢复谷城县,属济阳郡谷城县。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改济阳郡为河南道郓州东平府谷城县。唐大历元年(766年)郓州改为淄青道,属淄青道济阳郡谷城县。在755年唐玄宗天宝14年-765年永泰元年-778年大历十三年-819年元和十四年50多年里,原归属郓州东平郡谷城县深受“安史之乱”,魏博田承嗣、田悦兵变,淄青道李纳、李惟岳、李师道兵变之乱影响,“安史之乱”中期山东地区除了齐州(今济南)郓州(今东平州城,谷城县属之)官兵奋力抗叛外,其他州县官兵都投降逃跑了,因此作为抗击叛军的主战场郓州谷城县多次召受到叛军的屠城灭族之害,中唐前后200多年里谷城县基本灭无人烟,谷城县也就从此退出国都县治历史舞台后并入东阿县,走进从秦到中唐东阿、谷城二邑并置分分合合到东阿县一邑的历史。根据历史记载及文化考古,谷城县县治就在今平阴县洪范池镇周河遗址向南到南侯庄遗址西狼水源头东岸片区,为三皇五帝时期都城阳州,夏商周时期扈国、谷国都城遗城,《山海经》旸谷(汤谷)的所在地。
《春秋纬命历序》:人皇九头,提羽盖,乘云车,出旸谷,分九河。”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曰:“人皇九头,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阳州立。《山海经.海外东经》曰:“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山海经·中次六经》中,晋人郭璞注曰:“缟羝山(东平旧县乡碻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莘县),东望谷城之山(今洪范池镇大寨山也叫大槛山,在济北谷城县),黄石公在此山下辰良取以合葬尔。”
关于阳谷邑:“阳谷”二字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分命羲仲,宅禺夷,曰阳谷。”意思是帝尧命令羲仲住在东方海滨(古大野泽今东平湖)、名叫阳谷的地方。汤谷、旸谷、阳谷都是谷城县立县源头之名。寻踪谷国及谷城不得不说扈国扈城,关于扈城;《山海经》载“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尚书·甘誓》校释译论〉曾指出有扈氏就是九扈氏,《史记·夏本纪》写启登极王位,“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有扈国是黄河中下游部落联盟的“十二牧”之一,亦称扈国。《史记·夏本纪》:“禹以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史记·夏本纪》:“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於甘之野(今东平老湖镇)。”《集注》解释:甘,有扈氏南郊地名,今为东平老湖镇九女泉村到湖区片区。”汉·蔡邕《独断》:“至少昊之世,置九农之官如左:春扈氏,农正,趣民耕种;夏扈氏,农正,趣民芸除;秋扈氏,农正,趣民收敛;冬扈氏,农正,趣民盖藏;棘扈氏,农正,常谓茅氏,一曰掌人百果;行扈氏,农正,昼为民驱鸟;宵扈氏,农正,夜为民驱兽;桑扈氏,农正,趣民养蚕;老扈氏,农正,趣民收麦。”据《左传· 昭公十七年》,少昊24氏族中,有9个氏族是以扈鸟命名的,称为“九扈”。夏初的有息氏应即少昊族九扈之后裔、有扈氏原居地就是今平阴县洪范池镇,辖区有扈山、扈泉、扈亭、东扈峪村、扈城遗址。从《春秋》记载可知扈国多为政商要地。周代春秋时仍存,战国时,不被提及,扈城很可能毁于列强相互吞并的战争。《括地志》载:“谷城山神农氏试种五谷于此,故名谷城山。”谷城也称神农城。《元和郡县志》载:“神农城(扈城)下有神农泉(洪范池),即神农得嘉谷之所。”谷山(非今阳谷旧城中心之谷山),又名谷城山,位于今平阴县洪范池境内,是上古时期伏羲氏、神农氏教民种谷之地。这些记载都源于神农氏伏羲氏教化古人种植五谷之地在谷城山,山下有神农泉,谷城山即大槛山,神农泉即洪范池。
《魏土地记》说阿邑东部山区,今平阴县东阿镇洪范池镇区域,十里谷城山(大寨山)为“阳谷之地”,就是旸谷。《尔雅·释山》:曰“卑而大,扈。”郭璞注:“扈,广貌。”邢昺疏:“言山形卑下而广大者名扈。”时人以聚落坐落在大山脚下,便取“扈“为聚落地名。《春秋·庄公二十三年》仅记载了一句话:“十有二月甲寅,公会齐侯盟于扈。”历史上扈国扈城和谷国谷城有着不可分离的前世后世姻缘,扈国扈城本是神农氏伏羲氏教化古人种植五谷之地,位于谷城山(今大寨山)西阴扈山扈泉西侧,也就是三皇五帝黄帝及少昊帝时农官九农正即九扈正(现在的农业部长)办公的城邑,是三皇五帝少昊帝都城阳州(今周河遗址处)的陪都。后来黄帝及少昊帝赏赐九扈氏九扈正即有扈氏建立了扈国,定都扈城,再后来有扈氏自认为自己名门望族,皇亲国戚,根红苗正,不服从禹王的儿子夏启的命令,反对夏启有禅让制度改为世袭制,双方发生甘之战(东平县老湖镇九女泉附近),扈国有扈氏贵族战败后,夏王启念其同宗放有扈氏一码,罚为牧奴,全族都西迁到河南郑州以北的原阳、原武一带生活,后又西迁到陕西西安市鄠邑区一带建立后期的扈国。扈国西迁后夏王启就把有扈氏的封地转分给嬴姓(秦始皇的祖先)谷国,谷国和位于今汶上县境内汶河以南运河以北邓国关系很好,都属于嬴姓同宗诸侯朝贡国。后来谷邓两个小国均被夏末后羿部寒浞消灭,谷邓两国贵族逃迁到河南,后有迁到湖北等地建国。至今洪范有不老女神女岐在扈国无夫生九子为太阳,后羿射日灭扈国的故事。
《九域志》载:“谷城,因神农在此植五谷而得名。谷城之名,早在4000年前,殷商时期,便建有“榖国”,“榖”古语特指五谷。周武王伐纣,灭殷商,建立周朝,裂土分封149个诸侯国,除分封有功诸臣及皇室宗亲外,对南方有归顺之意的已存在氏族部落,诸如“榖国”也予以承认。《左传》亦载有:“桓公七年,谷伯绥来朝。”谷伯绥,嬴姓,名绥。春秋初谷国国君。周桓王十五年(前705年),曾去鲁国(今山东曲阜)朝会鲁桓公。经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夏,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传七年春,谷伯、邓侯来朝。名,贱之也。这是谷国有历史记载最早的记录。谷国在今平阴县洪范池镇,邓国在今汶上县域内,谷国和邓国都是小国,所谓国,不如现在一个县域大,去拜访大国鲁国国君鲁桓公,被侮辱贱民。谷国先后被鲁国齐国卫国攻击灭国,贵族弃国弃城西迁河南湖北后,谷国都城后来就延变成西周齐国边垂上境谷城邑,后来秦灭齐后隶属秦朝东郡,秦始皇又在这里建立谷城县,谷城为谷城县县治。
《史记项王本记》及《资治通鉴》载:故以鲁公之礼葬项王谷城。《汉书.高帝纪》高帝五年(前202年)冬十月,张良劝汉今能取睢阳以北至谷城 皆以王彭越,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十二月,以鲁公之礼葬羽于谷城。《广志·枣》(公元300年郭义恭著)载:“河东安邑枣、东郡谷城紫枣,长二寸,西王母枣大于李核,三月熟,在众果之先。唐代魏王李泰主编《括地志》载:项羽墓在东阿县东(县治今东阿县鱼山镇单庄西北)二十七里,谷城西三里。晋郭缘生著《述征记》云,墓在谷城西北三里,半许毁坏,有碣石项王之墓。北魏郦道元著(公元386-539年《水经注》卷八【又北,过谷城县西。济水侧岸,有尹卯垒。南去鱼山四十余里,是谷城县界。故春秋之小谷城也,齐桓公以鲁庄公三十二年城之,邑管仲焉。城内有夷吾井。】《魏土地记》曰:县有谷城山,山出文石。阳谷之地,《春秋》:齐侯、宋公会于阳谷者也。谷有黄山台,黄石公与张子房期处也。又有狼水,出东南大槛山狼溪,西北经谷城西。又北,有西流泉(出城东近山,西北经谷城北)西注狼水(以其流西,故即名焉)。又西北入济水。城西北三里,有项王羽之冢。半许毁坏,石碣尚存,题云项王之墓。《皇览》云:冢去县十五里,谬也。今彭城谷阳城西南又有项羽冢,非也。余按《史迁记》鲁为楚守,汉王示羽首,鲁乃降。遂以鲁公礼葬羽于谷城,宁得言彼也?
蒋作锦【东原考古录】序中云,考古依山不依水,所谓青山不改绿水常流,河道经常发生迁徙。《魏土地记》说阿邑东部山区,今平阴县东阿镇洪范池镇区域,十里谷城山(大寨山)为“阳谷之地”,《淮南子》中说太阳“出于阳谷,浴于咸池,是名扶桑”。《春秋.左传》“庄公七年(公元前687年)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春秋.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71年)春,公及齐侯遇谷”;《春秋.左传》三十二年(公元前662年)。城小谷,为管仲也,采邑。《春秋经·庄公三十二年》云,“春,城小榖。”“城小榖”是鲁国人参与的为管仲筑食邑的行动。 对于“小榖”的位置,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云,“齐邑,济地(北)榖城【管子】大匡第十八:卒岁,吴人伐穀【穀:齐国的下都,后封给了管仲】,桓公告诸侯未遍,诸侯之师竭至,以待桓公。县,城中有管仲井。”《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冬,公以楚师伐齐,取谷”。同年“置桓公子雍于谷”。《春秋.左传》文公十七年(公元前610年)六月癸未,公会齐侯盟于谷,诸侯会于扈,秋,公至自谷”。《春秋.左传》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3年),公孙归父会齐侯于谷”。《春秋.左传》“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5年),夏五月,齐灵公卒。晋侵齐及谷,闻丧而还,礼也。《唐史》:元和十三年,魏博帅田弘正奉诏讨淄青,败其兵于东阿,又败之于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