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是中班的下学期了,经过我们的观察发现,这开学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发现总是有几个小朋友来的特别晚,错过早餐时间,等大家开始活动了,他们才能来到再慢悠悠的吃早餐。在这期间我们也总是不停的提醒这几位小朋友要早入园,可效果甚微。
👩🏫:今天怎么又来的这么晚呀?
👦景润:我晚上睡太晚了。
👧天慧:都怪爸爸没有叫我起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因此,在幼儿阶段教师需要给孩子逐步培养时间观念,这样可以更好更快地适应今后的学习生活。于是,我们中三班的小朋友们开启了一场关于“不迟到”的故事。
👩🏫:为什么要按时入园?迟到有什么影响呢?
话题一展开,孩子们立刻联系到前期的迟到经验。
👦小宇:迟到了户外运动的时间就少了。
👧景润:区域游戏时间也变少了。
👧彤彤:迟到就不能参加今天早上的值日生工作。
👦天慧:迟到的小朋友会影响我们学习,也会影响他自己学本领。
👦睿睿:迟到是不好的习惯...
通过了解迟到的影响,幼儿已经对“不迟到”建立起了内心认同。要帮助幼儿解决迟到问题,首先要了解迟到的原因,我们把“说”的机会充分让给幼儿,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迟到的原因,教师及时用思维导图记录下来。
👦乐轩:我早上不想起床,想多睡一会儿。
👧萌萌:妈妈说我穿衣服太慢,吃早饭也很慢,所以迟到了。
👦可乐:我刷牙的时候玩了一会儿水,所以来晚了一点点。
👧芮晞:我跟爸爸说了要准时上学,但是爸爸还是在睡懒觉,他说晚一点点没关系。
谈话中,我们发现孩子们迟到的原因有很多,排除偶发性原因,我们从“幼儿原因”和“家长原因”两个方面对迟到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梳理。原来,因为幼儿缺少计划和准备、做事拖拉、缺乏时间意识,以及家长的不重视,时间就这样悄悄溜走了。
我们将孩子们的想法进行梳理后,将“入园准备”分为晚上和早上两个时间来完成。早上时间短,来不及准备很多东西,可以将保温杯、倒计时放在早上准备;其他计划和准备要在前一天晚上完成。
我与小朋友分享了一本叫做《按时起床》的绘本。
通过《按时起床》绘本的学习,在后来的几天里有了一点点的改善,但是每天还是有很多的小朋友没有办法遵守约定。我们采用签到的形式记录每天来园小朋友的时间,督促他们履行约定不迟到,在八点半之前来园。想要上学不迟到,就需要定好闹钟,并按时起床。
在调整了签到规则后,幼儿对准时上学有了更多期盼,他们愿意为准时上学而付出努力。然而,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个别家长对幼儿园阶段的迟到现象抱有极大的宽容度,这对于幼儿按时上学是个极大的阻力。在后面的家园共育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向家长介绍有关守时、不迟到的重要性,持续关注幼儿的签到情况。
反思:
本次课程活动中,幼儿在了解迟到的影响,分析迟到的根本原因后,懂得了“准备”对掌控时间的重要性。中班幼儿对时间的概念还比较模糊,所以在“准备”中我们也帮助幼儿感知时间,为幼儿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铺垫了基础。
“坚持”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是十分宝贵的品质,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坚持。当行为目的为孩子所理解并富有兴趣时,孩子坚持的时间就长。为了帮助幼儿养成稳定的不迟到的习惯,课程实施中基于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对签到再次进行调整,以时间打卡促进孩子养成坚持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