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春意同教研,共享研讨促成长 ——世纪凤华教研联盟“学教评”一致下的“课堂评价”科学课例研讨活动

王永生
创建于2023-03-15
阅读 106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这惠风和畅的春日里,为了创设学习开放、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教研环境,促进联盟校间科学学科教研能力,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3月15日上午,田柳学区和侯镇学区的科学骨干教师走进世纪凤华学校,参加了由世纪凤华学校牵头组织的“学教评”一致下的“课堂评价”科学课例研讨活动。

       世纪凤华学校魏彤老师出示了三年级《浮和沉》一课。魏老师让学生回想第一次学游泳借助什么工具,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浮和沉”的问题。

       本节课设计了三个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观察说出常见物体的浮和沉,并说出浮力的方向。

       老师出示一组实验材料(石块、铁钉、泡沫、充气的气球),让学生猜测这些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然后师生集体验证,发现石块和铁钉沉到水底,泡沫和气球能够浮起来,教师追问: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是谁让它们浮起来的?接着学生动手操作,按压浮在水面的气球,感受气球在水中受力方向的变化。老师展示自制的教具,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浮力的方向。师生共同总结:物体在水中受到一种托起的力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评价任务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教师提问:沉下去的物体受不受浮力呢?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测。然后教师出示一组实验材料(橡皮筋、钩码、尺子、水槽),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在设计实验方案前,教师出示实验设计方案评价标准,小组设计并分享实验方案,全体师生进行适时补充和完善。明确观察实验现象并联想:如果沉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的话,就会托着钩码,此时橡皮筋的长度会和直接提起钩码时的长度不一样。然后学生进行实验并汇报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实验完成后,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并找出存在的不足。

       评价任务三:说出生活中浮力的应用。

       师生交流生活中利用浮力的实例。

       最后,师生对本节课进行了回顾总结,并对本节课进行了总体评价。

       本节课魏老师通过让孩子们亲身感受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作出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猜想、实验验证等形式使学生明白了不光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下沉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新课标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教学中,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提升了科学素养,受到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

  教学活动结束后,魏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说课,参会教师针对魏老师的课例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交流。

       纪萍校长和范主任对本节课进行了重点点评,让这一次的教研有了宽度和深度,在座的各位科学教师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1、设计任务要贴近孩子的感受,分清“目标”和“任务”。目标是结果的描述,而任务是一种过程,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

        修改之后的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将老师提供的材料放入水中,看一看是浮还是沉?每人按压气球5次,说一说手的感觉。

        评价任务二:小组合作,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评价任务三:请说出3种以上生活中浮力的应用。

       2、融入教学的课堂评价,让评价起到激励、矫正、调整课堂的作用。把评价标准前置,让学生能更好地明确和完成任务,并及时评价,让师生的课堂评价素养得到提升。

       3、学生实验之后的交流问题。要先让学生把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交流出来,通过教师的引导“搭桥”使学生有一个思维的进阶,进而得出实验结论。让做实验成为一种有思维参与的动手操作。

       此次教研活动让联盟校科学教师有了互相交流、学习成长的机会,切实解决了教师们在实际上课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相信各位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定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各放异彩。

阅读 106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