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 新课标 新样态——陆丰市玉燕中学初中地理学科教师暑假线上培训

创建于2022-08-27
阅读 51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面临新课改,在2022年8月24日举行了以主题为:新课程、新课标、新样态——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地理学科教师暑期线上培训,给一线教师带来了一场“及时雨”,让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解决了对新课标解读的疑问和困惑,得到了很好的借鉴和启迪。

      陆丰市玉燕中学全体初中部地理教师集中在学校B204教室准时参加上下午两场线上培训。

全体初中部地理教师集中线上培训现场
(上午)

  新课程、新课标、新样态——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地理学科教师暑期线上培训,上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高俊昌老师主讲——以《初中地理新课标实施的策略和方法》为主题。

  高俊昌老师主要由五个方面讲解初中地理新课标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一、前言,明确任务。

      面对今天的新课改话题,要建立在课标解读基础之上,在认真学习课标修订组专家的课标解读和研读课标后,要找到一个思路——以“课程理念”构建框架结构。

  高老师帮助老师对课程目标的演进、核心素养目标的理解、地理课程目标的说明对新课改全方面的解读分析:

(一)课程目标表述的演进

  课程目标表述的演进从“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至今的“核心素养”(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程改革的飞跃。

(二)对核心素养目标的理解

  对核心素养目标的理解以三维目标为基础,按核心素养重新表述,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少年的独特价值。

(三)课标对地理课程目标的说明

  课标对地理课程目标的说明,核心素养的构成:人地协调观是正确价值观,居于核心地位;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践力是行动力和意志品质。

  高老师以人地协调观为例,说明实施策略和方法,用三句话解读了人地协调观之内涵和人地协调观之目标要求。

(一)人地协调观之内涵

三句话解读《人地协调观内涵》

(一)人地协调观之目标要求

三句话解读《人地协调观目标要求》

      高老师从《明确人地关系与人地协调观的关系》、《对人地关系知识分解、细化》、《将细化的内容与“内容要求”对应》、《将目标视野扩展到地理素养的培养》等提出了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一)明确人地关系与人地协调观的关系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明确人地关系与人地协调观的关系》实施的策略和方法,说明在初中人地关系知识基础上可以培养初步的人地协调观,并解释了初步的的定义。

(二)对人地关系知识分解、细化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对人地关系知识分解、细化》实施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列表格分析人地相互影响和人地关系的时空演变。

(三)将细化的内容与“内容要求”对应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将细化内容与“内容要求”对应》实施的策略和方法,提出教学时落实教材编写意图,也就落实了核心素养培养。

(四)将目标视野扩展到地理素养的培养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将目标视野扩展到地理素养的培养》实施的策略和方法,提到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看,除核心素养外,还需要培养其他地理素养。

二、对课程结构的认识和处理

       课程理念:优化课程结构,搭建基于地理空间尺度的主题式的内容和框架。

  《关于地理课程内容结构》课程标准的研制强调以未来公民文化素养培养为目标,不应考虑学科知识系统。

  《关于地理课程内容结构》高老师通过五个新课标内容结构设计解读新课标内容设计结构。

(一)新课标内容结构设计之一:空间尺度

  《新课标内容结构设计一:空间尺度》地理空间尺度——构建内容结构的地理视角,从地理空间尺度看,地理课程内容符合由宏观至微观的空间尺度变化(宇宙-地球-世界-中国-家乡)从大到小的空间尺度变化。

  《关于空间尺度》空间、时间、尺度都是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

(二)新课标内容结构设计之二:主题教学

  主题教学——构建内容结构的教学视角,课标将课程内容界定为认识全球和认识区域两大部分,从“认识全球”的角度建构,把世界作为《认识区域》的最大空间尺度,把《认识家乡》作为认识区域的微观尺度。

      《关于主题教学》课标用“主题式”,而非“主题教学”或“主题学习”,在内容建构中将相关内容按相应主题归类,与“主题教学”不同义。
(三)新课标内容结构设计之三:地理工具

  新课标将地球仪、地图看作认识全球和认识区域的工具,凸显其工具性,淡化其知识性,作为基础知识和作为工具,内容性质的差异决定了其教学的价值、顺序和方式的不同。

(四)新课标内容结构设计之四:地理实践

  地理实践第一次融入地理课程结构,说明对地理实践的重视程度。地理实践的内容要求不具体,从三种类型作简单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调查、考查)方案,利用(模拟、虚拟、问卷、访谈、工具等)方法或手段,进行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观察等)地理实践活动。


(五)新课标内容结构设计之五:跨学科主题学习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与认识全球、认识区域、地理工具和地理实践并列的四个主要方面之一,在课标强调本部分教学课时不少于本学科教学课时的10%。

  《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建议》区别与地理实践,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深度学习的能力,以及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参照课标案例,选择合适主题;以地理为主,任务完成需要其他学科但不追求学科数量;任务一定具体,可以完成,最好每个任务以简单的实物化结果呈现。

三、对课程内容变化的梳理

      课程理念:活化课程内容,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素材。

  高老师从新课标“增加的内容”、“删减的内容”、“(举例)整合的内容”、“内容要求”条目的变化、“关于内容的变化”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一)增加的内容

  “增加的内容”服务于课程结构的需要:如地球宇宙环境、太空探索、地理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完善知识体系,政治性要求,反映新发展,有的内容的内涵明显增加。

(二)删减的内容

  “删减的内容”认识地区中的文化习俗、国家中的高新技术产业、交通运输线分布特点、中国全貌的四大地理区域等。

(三)整合的内容(举例)

  以2022年版课标和2011年版课标,举例“整合的内容”。

(四)“内容要求”条目的变化

  “内容要求”条目的变化按主题对比,更能看到差异所在。

  “关于内容的变化”增加的内容多,删减的内容少;“内容要求”的总条数大为减少(约7/10),但实际内容却大为增加。

       高老师对《课程内容变化的梳理》提出了五个方面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一)全面把握“内容要求”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理解“方法限定”、“行为动词”、“主题内
容”的相应要素。
(二)把握内容要求的程度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在初中阶段能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三)明确课标规定学习的区域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世界地理部分:七大洲四大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的分布,极地地区;中国地理部分34个省级行政区域、行政中心、简称、四大地理区域、秦岭-淮河等自然地理界线。——教材选择作为案例的区域,即使规定学习的区域,课标求很具体,而不是系统学习。

(四)整合内容要去——以区域为例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整合内容要求——以区域为例“,特点或分布特点的概括,要素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从生活、生产、发展之路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理解区域的特殊性和因地制宜。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在不同历史时期地理要素影响的不同,进而
认识该区域与全球的关系。
(五)对已整合内容的处理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课标整合而成的“内容要求”较为宽泛,实际教学中可以用举例的方法落实——以前面整合的内容为例。

四、推进教学改革

      课程理念:推进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

  高老师对《推进教学改革》从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的理解、“影响教学目标确定的主要因素”、“确定教学目标要注意的方面”、“对课堂教学几个方面的建议”、“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空间”,及案例和“对教学模式的认识和选择建议”等几方面分析新课改推进教学改革。每个方面都是教师面临新课改所需要指引的方向。

(一)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的理解

         高老师从“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活动设计”等分析“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的理解和建议。


(二)影响教学目标确定的主要因素:主要是课程标准、教材、教学。


(三)确定教学目标要注意的方面:综合各影响因素,确定既落实课标要求要具有个性特点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学过程应围绕目标达成而设计。一节课的教学容量是有限的,教学目标不能追求多,每节课不可能达成那么多教学目标,只有一个就落实一个,没有必要为了凑数找几个教学目标。


(四)对课堂教学几个方面的建议: 合理使用教学手段,适度利用多媒体手段。课堂活动应重质量轻形式,应选择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方式,并控制活动时间。教学资料应根据教学需要而选择,不追求多和新颖。

(五)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空间:将教学目标分解,明确适宜讲授和适宜学生主动学习的目标达成差异,从而督促自己多留些空间给学生。敢于放手、创设情境和氛围、派送任务,做合格的指导者。

(六)案例:绘制校园平面图的教学: 通过绘制校园平面图,培养学生绘制平面图的基本技能(内涵对地图三要素的理解和应用)。

(七)对教学模式的认识和选择建议

  任何教学模式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地区、所有老师和所有内容,大家应取其精髓,以我为主。

五、对测评的要求和建议

       课程理念: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

  高老师对《测评的要求和建议》从“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严格依标命题”、“彰显育人价值”、“坚持能力(素养)立意”、“体现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几个值得关注的命题技术问题”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与要求。

(一)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标是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终结性评价注重其诊断、引导、改进、激励功能,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使评价成为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

(二)严格依标命题

  依据课标命题是引导教学改革的根本(指挥棒),如果要求学生回答的内容超出课标要求,则应在材料或情境中以下不同的方式呈现(搭桥)。

(三)彰显育人价值

  彰显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朝着基于情境、探究问题、深度学习的方向改变。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现考试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四)坚持能力(素养)立意

  导向:不直接考查地理知识,而是在情境中要求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能力立意看,考虑但不追求考查内容的覆盖。

(五)体现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

  在题组的设计中,宜围绕某一主题渐次深入,使题组各小题之间形成探究的思路,并具有一定的地理思维阶梯和能力梯度。

(六)几个值得关注的命题技术问题

      明确不同题型的考查功能和设计规范,避免题型设计不符合题型功能的情况,用心情境设计,避免材料过多,材料不足,材料无用,确保设问表述与任务指向一致,考虑是否会引起歧义、是否限定到位等。

六、后记:未尽之语

      我们重要的是理解其内涵,而不必要限于具体的概念和提法,至于怎样做,专家太多、建议太多、兼收并蓄,力求做到自己认可的就好。

全体初中部地理教师集中线上培训现场
(下午)


       新课程、新课标、新样态——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地理学科教师暑期线上培训,下午由深圳宝安中学(集团)外语学校刘杨老师主讲——以《聚焦作业改革,推进提至增效》为主题。

  刘杨老师主要从聚焦作业改革、提升设计能力、保障有效实施、效果与反思等四个方面讲述《聚焦作业改革,推进提至增效》。

一、聚焦作业改革

(一)作业改革,提质增效

  刘老师提出“作业改革,提至增效”要先减负,转变学习方式,提质增效,培养现代所需人才。

(二)学科特点、课程标准、学生需要、实践类作业

  刘老师对“聚焦作业改革”提出要突出地理课程的实践性,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素材,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

二、提升设计能力

      刘老师从“借力”、“教研”、“实践”、“设计形式多样的地理实践类作业”、“跨学科主题学习”、“关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小调查”、“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流程”等主要几方面讲述如何提升作业设计能力。

(一)借力:小科组、大平台

  借助小科组、大平台的力量提升作业设计能力。

(二)教研日常

(三)参加实践类培训、提升实践活动设计能力

(四)设计形式多样的地理实践类作业

  刘老师对“设计形式多样的地理实践类作业”举例: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社会调查、乡土地理考查、定向越野、户外研学、场馆类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等多样的地理实践类作业。

(五)夸学科主题学习:什么是跨学科主题学习

  刘老师通过举例说明“什么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的基础、体验和兴趣,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地理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式,凸显“发展性”、“综合性”、“活动性”。并提出了“夸学科主题学习”要具备几个特点:

      “夸学科主题学习”具备的特点:1、真实的情境与问题;2、多学科整合探究;3、物化的学习成果。
      引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参考实例。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P56-57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参考实例。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P23-26案例1探访“地球之肾”湿地。

(六)关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小调查

  关于夸学科主题学习的小调查从“老师们最想了解的问题”和“老师们遇到最多的困难”两个方面小调查。

(七)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流程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流程,课标要求(研究价值、现实意义)结合学科大概念联系学生经验与实践结合时事热点结合当地社会资源。确定主题、制定目标,选择学习形式和学习场所,最后进行学习评价。

1、确定主题

  综合考虑地理课程要求、学生实际情况、不同学科内容、活动实施条件等。校园是与学生生活最密切的场所,便于学生以自己的视角结合亲身体验,研究自己每天学习生活的校园,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研究变得生动。

2、制定目标

  根据实际情况,将课程标准转换为活动目标。能够通过访谈、地图分析等方法,对校园环境进行调查,分析校园用地结构和功能布局等,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将谈论结果以提案的形式上交给学校,增强热爱学校、建设学校的情感。

3、项目式学习

  确定项目式的跨学科主题,明确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确定驱动性问题,拆分问题链,确定子活动目标,设计活动步骤,制定标准,进行学习评价。

4、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如何美化(优化)校园环境更利于青少年学习成长?

  找驱动性问题,拆解成为问题链,设计每一部分的学习目标,将学习目标转换成学生活动。

       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美化(优化)校园,更利于青少年学习成长?”的设计流程:

  “如何美化(优化)校园,更利于青少年学习成长?”的设计流程:“哪里需要美化”、“如何美化”、“美化得怎么样”。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流程,设计学生手册,搭建脚手架。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流程,制定评价方案,教学评一体化。

三、保障有效实施

      刘老师以《美化校园》为例,从“调查方法-问卷的编写、发放与结果分析”、“调查方法-地图的绘制与分析”、“案例”等分析如何保障有效实施。

1、调查方法-问卷的编写、发放与结果分析

  美化校园,校园哪里需要美化?校园基本情况调查,师生主观感受调查,师生问卷访谈。

        设计问题:“你认为学校的总体环境怎样?”、“请按你认为校园中最美的景观进行排序”等。
2、调查方法-地图的绘制与分析

  刘老师从四个方面分析如何绘制地图:(1)校园地图的功能是什么?(2)用哪些工具和方法来测绘地图?(3)制作、使用你的地图;(4)分析地图、分享成果。

  前置课讨论、校园内测绘

学生作品展示、自评、他评修改地图

  学生分小组讨论、对学校功能区进行划分、开始绘制功能区地图。

  绘制功能区地图后、计算各功能区的面积、功能区之间的位置等。

  美化校园的设计方案:校园哪里需要美化?校园如何美化?设计美化方案(深大附中:设计空中菜园)

  美化校园设计图

3、发现问题-现有功能区位置不合理

  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4、实施保证:实施实践、经费、人员组织等。

  实践活动实施保障,利用地理课程时间实施。

实践活动案例:

03:51

小结1:实践类作业的内核是设计的整体性、科学性和场域性、趣味性。(注重作业完成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反馈)

小结2:方法多推、结论多元、解决现实问题

小结3:与课堂教学、试题设计融合,促进深度学习。

四、效果与反思

           刘老通过“中小学一体化实施”、“学生素养提升”、“反思及未来改进方向”等几方面讲述作业改革的效果与反思。

1、中小学一体化实施

2、学生素养提升

3、反思及未来改进方向

  最后刘老对未来改进方向提出了两个方向:1、以地理课程为主体的跨学科主题活动,如何更好地实现合作教学和学科融合。2、如何提高不同维度、不同主体评价的客观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面对新课改,作为一线教师必须学习新课理论,并要反复思考重复学习,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落实在教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跟上新课改的教学导向,培养新时代所需人才。

阅读 51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